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学科辅导 > 生物学习 >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一2021

2020-10-27 11:55:52
|小黄

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一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一202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情境创设]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师生互动]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问:组成生命的细胞和组成地壳的元素有没有什么不同?

答: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但是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说明生命和非生命的无机环境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作为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它可以构成不同的生物体。那么元素在各种细胞中的含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析图2-1-1和图2-1-2。

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是否相同?

答:不相同。

问:人体细胞在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下哪种元素含量最大?

答: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元素下元素含量最大的分别是C元素和O元素。

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

答:是C。

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答:O、H、N。从表中可以看出C、O、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O、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问:表中只列举了13种元素,那么是不是说玉米和人体内只含有这13种元素呢?

答:不是。

实际上除了表中的13种元素之外,还有Mn等。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素,一类是微量元素。

问:什么是大量元素?

答: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问:哪些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答:C、H、O、N、P、S、K、Ca、Mg。

问:什么是微量元素?

答:生物体内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问:哪些元素属于微量元素?

答:Fe、Mn、Zn、Cu、B、Mo等。

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既然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那么,是不是说它们在生物体内可有可无呢?

答:不是。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碘是甲状腺激素的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锌、硒、钼、铁等是很多酶的成分。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从初中所学元素周期表中,知道C位于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C是构成生命有机物中最重要的元素。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讨论:作为生命的细胞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比如花生和大豆的应用中有很大的不同,花生可用来榨油,大豆常用来做豆腐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化合态),参考课本P17提供的表来分析,总结归纳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二: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三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2个学生中的1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1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2个实验时,1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1个实验的操作。

3.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用手上提夹住试管的试管夹。

4.做鉴定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教师精讲]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非生命的元素种类没有区别,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从这方面来看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虽然从元素种类上看具有统一性,但从组成生命的元素的含量上来看是有区别的,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环境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从这方面看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在细胞中,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C元素,它是构成有机物的标志性元素,有机物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

不同的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含量是不同的,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来检测和区分不同的有机物。

课后小结

本节课比较重要的就是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即构成生命的细胞是由元素组成的,而且这些元素在细胞中大多数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的存在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可以区分出在组织中是否有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但是具体是哪种糖类或蛋白质还要通过其他方法才能鉴定。

课后习题

1.在植物体内,最基本的化学元素和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是

A.C、OB.O、HC.C、HD.H、O

2.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时,事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液的目的是

A.与反应物混合的颜色作对比B.失败后重做

C.鉴定还原糖用D.为了节约

3.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所需的材料最好选用的颜色是

A.白色B.红色C.紫色D.蓝色

4.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蛋白质B.糖类C.脂质D.水

5.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A.蛋白质B.糖类C.脂质D.核酸

参考答案:

1.A2.A3.A4.D5.A

板书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1、最基本元素:C

2、基本元素:C、H、O、N

3、主要元素:C、H、O、N、P、S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5、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等

高一生物上册必修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

(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2.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说出生物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其中的差异,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命的差异,并能够说出其中的生物学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教学难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教材16页),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

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讲授】新课讲授

1、组成细胞的元素

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

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回答:“分别是氧和碳……”作为学生可能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所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这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氢和氧。”

这样的进一步引导,可以再问一次:“那么鲜重干重元素含量差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回答:“组成细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应该是C。”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最多的是C,C具备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为基本元素。”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碳元素的相关化学知识。”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学生回忆旧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碳元素电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对稳定,不易在普通条件下发生反应,故而是组成生命各种化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说C是细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细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2、细胞中的化合物

在黑板列出表格,让同学自己填空,表格设置如下: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回忆旧知,来完成填空,并牢固记忆六大类物质。列出六大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组分的比重并提出问题:“细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么?推测一下其对于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物质该怎样被鉴定呢?”学生不一定能够答好以上提出的问题,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来要做的三个实验。

3、实验

借助刚刚的问题引入实验,直接阐述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应注意的是在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强调,并列出其配方,供学生区分清楚。在阐述过具体实验步骤之后,教师做一遍演示实验,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始做实验。实验的流程主要如下: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制备生物组织样液取样注入试剂

加热观察

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注入待测组织样液注入试剂A(0.1g/mlNaOH)→注入试剂B(0.01g/mlCuSO4)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注入待组织样液注入试剂观察

并列出实验结果表格:

课后习题

1.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所用的试剂和所出现的颜色分别是(D)

A、斐林试剂(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

B、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

C、苏丹III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

D、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

2.下述糖类物质中,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D)

A、葡萄糖B、果糖C、麦芽糖D、蔗糖

3.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是(B)

A、浅绿色→棕色→砖红色(沉淀)B、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C、棕色→浅蓝色→砖红色(沉淀)D、棕色→浅绿色→砖红色(沉淀)

板书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2.基本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制备生物组织样液取样注入试剂

加热观察

(2)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3)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注入待测组织样液注入试剂A(0.1g/mlNaOH)→注入试剂B(0.01g/mlCuSO4)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注入待组织样液注入试剂观察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

1、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3]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2.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2.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

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3.1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3.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一2021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7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