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历史知识 >

适合小学生的国学历史知识

2020-10-22 17:58:18
|思恩

通过国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适合小学生的国学历史知识,供大家参考。

国学历史知识1

阴阳家:传达自然的声音

【陰陽家其派】

我们常说的上火、中邪、八字,来自我们的陰陽五行概念。太极的平衡原理、日本动漫中的“驱魔师”,都与我们的“陰陽”观念有关。

“陰陽”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这两种概念在更久远的年代就已经产生了,他们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和解构。

到战国时代,陰陽和五行渐渐融合成一种新的观念,就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转移”为基础的宇宙观。也产生了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的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社会人事。这个派别,源于上古社会的执掌天文历数的官员,也称“陰陽五行学派”或“陰陽五行家”。

陰陽家将中国视为“九州”,并且认同儒家的观念。他们关注自然、山川、植被,对我国的地理和天文、气候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人物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但以邹衍最为著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陰陽家的学说渐渐和神鬼迷信混为一谈,其实在战国时并非如此,也并不装神弄鬼。陰陽五行的概念,对后来中医、天文、地理、声律的发展,都有积极的贡献,直到今天还 运用于中医当中。

【陰陽家名句】

五德终始。

解读:一国的兴亡不是国君一人说了算,而自有相生相克的规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木、火、土、金、水五行代表这种德,也就是五德。因为五行相克,五德也就相互挟制。这个理论一出,许多国君都有所顾忌,纷纷邀请邹衍来讲学,对他十分敬重。

邹衍的五德说,到今天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应该性格平衡,太火暴不好,太懦弱也不好。只有各种品德都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体,人才更加有弹性和灵性。

大九州、小九州。

解说:中国是大九州的一部分,在它之外还 有另外八个同样大的地方;而中国神州大地上,又可以分为小九州,也就是九个地方。

今天周游世界已经不是什么幻想了,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几乎可以到地球的任何角落。但是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没有媒体,交流上也存在障碍,通常人们认为中国就是整个世界、整个天下了。但是邹衍却能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对自然和世界充满了敬畏,这种思想也是很超前的。不够,人们至今无法理解,邹衍没有到过国外,是怎样得出大九州的结论的。

生、长、收、藏。

解说:生命就是一个产生、成长、收获、储藏的过程。这是陰陽家对生命的看法,其实不管是人还 是一花一木,无不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生生死死。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陰陽家故事】

邹衍吹律

在邹衍生活的时代,北方的燕国屡遭外族的侵略,十分疲弱。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招募天下贤士共同谋国,邹衍欣然前往。听说邹衍要来,昭王亲自为他打扫台阶,擦净竹席,在黄金台上拜他为师,并建了别墅请他居住,随时向他请教。

在邹衍、乐毅等名士的辅助下,燕国的国力日强。昭王觉得是施展实力的时机了,便派乐毅南下攻齐,连克七十城,报了昔日之仇;又派秦开带领军队向东北扩张。邹衍为了给昭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常到燕国各地去考察。

这年春天,他来到渔陽郡。渔陽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回暖得很慢,寒气太盛所以草木不长,百姓的生活很苦。邹衍上了郡城南边不远的一座小山上,吹起了律管,三天三夜之后,渔陽的小山便飘来暖风,陽光明媚,冰消雪化,树绿花开。整个渔陽在邹衍的旋律中回暖了,农民赶紧下地耕种。

据说,邹衍吹律的那年庄稼长得特别好,五谷丰收。邹衍还 从别处找来更好的庄家品种,教农民识别和耕作。从此,渔陽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起来。离开渔陽之后,百姓为了纪念邹衍,便把他吹律管的小山定名为黍谷山;山上建了祠,叫邹夫子祠,“子”是表示敬重的意思,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祠堂前立了碑,上写“邹衍吹律旧地”;在祠前栽了两棵名贵的银杏树,到今天已两千多年了,依然枝繁叶茂;又将邹夫子教农民识别良种的地方称为“别谷院”。“黍谷先春”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到了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诗叫《邹衍谷》,称赞邹衍爱民之心:“邹子一吹律管,能回天地心。”

国学历史知识2

纵横家:推销自己的谋略

【纵横家其派】

春秋战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那时候有不同的国家,但人们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于是,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生在这一国,长大了却到那一国当官,甚至设计攻打自己的家乡。他们就是后人所说的“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分为合纵派,以联合弱小来攻击强大为主,代表是苏秦;还 有连横派,以一个大国攻击众多弱小国为主,代表是张仪。这两派都是通过自己的说服能力来解决外交问题的,他们朝秦暮楚,没有固定的主人。

纵横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有很多小国家,战乱频繁,而且国君需要有政治头脑的人才帮助守江山。纵横家主要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凭的是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鬼谷子、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人,多出身贫贱,但是智谋过人。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连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使赵受辱……这些精彩的历史典故,都是在讲纵横家的。

今天存有的纵横家的书有《鬼谷子》和《战国策》。

【纵横家名句】

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解读:如果一个国家外部强大但是内部不和,就要从他们内部下手;如果一个国家的内部团结但是外部弱小,就要从外部下手。

这是纵横家的始祖鬼谷子的话。这一句话似乎是在说兵法,但其实是鬼谷子的一个政治计谋,用来说服国君,由国君去执行。所以说纵横家是提供意见但是不参与执行的人。

鬼谷子指出,要抓住对方的弱势,从容易的地方开始。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先从自己能办到的事情上下工夫,问题也就能慢慢解决。如果在不懂的地方死磕,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和实力。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解读: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也就是争名夺利。

这是《战国策》中记录的张仪的话。张仪是连横派的代表。他主张以强国吞并小国。这句话是他说给君王听的,他有志于朝政,希望得到君主的重用,从这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争名的人。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解读:“捭阖”是事物运行的基本原则,也是游说变化的依据,一定要事先观察两者的变化和奥妙。这是鬼谷子在讲述捭阖的奥妙时说的。人的意志、欲望、思维、智慧、谋略,都是要通过口来表达的,所以应慎重充分地思考。

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解读:根据对方所说的话,来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如果他说的不合常理,可以反过来探求,他必然会有应对之词,这样就能知道他要说什么了。这是鬼谷子说的,颇有谈判专家的感觉。说话与倾听,看起来都是寻常的事情,但是其中却很有学问。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解读:所说的不应是重要的事情,但是通过知晓细节就能知道大的趋势。“一叶知秋”,就是在很小的事情中看到大的趋势,这样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思考、训练才能获得。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

解读:起初如同微小的毫毛末端一样的事情,最后却可以发挥出震撼太山的力量。这就像击溃千里之堤的蚁穴一样,如果忽视了小细节,将来是要吃大亏的。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解读:世间没有永恒高贵的事物,所有的事情也没有永远的模式。从古到今,都是在不断地变化,每一个时刻都有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于人。

解读:不要用别人不知道的来教育他。如果小学老师用大学的方法来给学生讲题,对方是不会听懂的,这是一样的道理。欲要使别人懂,先要知道别人已经懂得的有哪些。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坚而拒之。

解读:倾听别人的方式就是:不要草草地就答应别人,也不要固执己见地拒绝对方。这样,才能很好地交流。

【纵横家故事】

张仪巧拆齐楚联盟

纵横家靠的就是好口才,个个是能言善辩的人。比如连横派的张仪。张仪本是魏国人,年轻时跟随鬼谷子学习谋略,后到楚国的相国门下,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赢得了秦国的相国之位。

秦惠王准备攻打齐国,但是齐楚联盟,实力不可小觑。张仪主动请缨出使楚国,想拆散他们的联盟。

楚怀王见到张仪就问:“先生这次来有什么指教?”张仪说:“我是奉秦王之命来与楚国交好的。”楚怀王一听,惊喜地说:“和秦结盟,是楚国多年的愿望。”张仪说道:“不过结盟有一个条件,就是楚国必须与齐国断绝盟约,不相往来。当然,我们不会让大王白受损失,我们愿意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馈赠给楚国,永结友邦。这样一来,你们可以得到土地,还 可以削弱齐国力量,不是很好吗。”楚怀王动了心,就答应了这件事。

张仪在回国的路上,假装坠车受伤,三个月没有上朝。这样楚使就找不到张仪,只好上书秦惠王。秦惠王说:“张仪说的事,我会照办。但听说楚国还 没有和齐国彻底绝交,还 是等张仪伤好后再说。”楚怀王为了表示自己坚决与齐国断交了,就派人到齐国斥骂齐王。齐王一气之下,立刻派使者与秦国结盟。

看到大功告成,张仪上朝对楚使说:“怎么你还 在这里,没有拿到土地吗?我有秦王赏赐的土地六里,愿意献给楚王。”楚使说:“可是我们商量好了是六百里,不是六里啊!”张仪若无其事地说:“楚王恐怕是听错了,我们秦国的土地都是将士们拼死争夺来的,怎么会把六百里地白白送人,这真是笑话。”

楚怀王一听气坏了,当即决定发兵10万攻打秦国。但是秦国早有准备,它联合齐国共同作战,消灭了8万楚军,还 夺取了楚国汉中郡六百里地。楚国连战连败,只好割地求和。就这样,原本强大的楚国一蹶不振,而秦国越来越强大了。

国学历史知识3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

【兵家其派】

在中华历史上,文有孔子,武有孙子。孙子名孙武,孙武与孔子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但是面对诸侯纷争,一个选择从内提高自身的修养,用思想教化民众;一个选择从外强大自身的实力,用谋略战胜敌手。因此后人说为人学孔子,处事学孙子。

孙子是兵家的代表,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战的人,相反,他认为最好的兵法就是尽一切力量避免战争流血,不战而全胜。可以说,孙子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比普通人更懂得珍惜生活和生命。

孙子的智慧主要表现在谋略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略让我们掌握未来的不可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谋略让我们将损失减到最小;“故善战者,致人而不治于人”,谋略让我们随时把握主动……

如今很多商业人士开始重视孙子处理战争的智慧,创造了商业上的奇迹。将《孙子兵法》用在处理人生的各种困难上,更加游刃有余。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后,无意看到传教士翻译的《孙子兵法》,痛心地说:“如果20年前就能读到这本书,历史将被改写!”

【孙子名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解读:不发动战争就能让对方屈服,这才是上等的智慧。孙武认为战争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对方屈服,如果能够不让士兵流血、生灵涂炭,那为什么还 要流血牺牲呢。战争只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解读:所以说能打赢仗的军队是先赢得了胜利的机会和因素,再投入作战;而失败的军队,总是先投入到作战中,再寻找胜机。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计划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计划的人。”计划对于人生来说,如同陽光和空气一样,必不可少。

兵贵胜,不贵久。

解读: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在于持续了多久。因为越久就越容易有伤亡,只要能战胜,就要尽最大的可能减少伤亡。明确目的,才能少走弯路。

佯北勿从,锐卒勿攻。

解读:假装失败的军队不要追赶,实力雄厚的队伍不要主动进攻。打仗的时候有很多假象,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以一定要弄清楚情况再行动。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解读:善于用兵的人,先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又能不失掉打败对方的机会。如果只是防守而没有进攻,就很难速战速决,所以把握最佳进攻时机,是兵家的关键。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解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在对方没有预料的情况下出击。这种思想也常常被用于竞争,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旗开得胜。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解读:善于用兵取胜的人,并不是靠机智,也不是靠勇敢,而是不给敌人制造机会,如此而已。孙子认为,只要不失误,就能把握住胜利的机会。制造失误,就是在给对手胜算。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解读:用兵的上策是从谋略上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争取敌人,其次是在进攻的方式上胜过敌人,最下才是大开杀戒攻打城池。这也体现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兵家故事】

君命有所不受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说“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就是说,有时候哪怕是君王的话,也不能听。孙武自己就曾“抗旨不遵”过。

吴国公子光即是历史上的阖闾。阖闾当政之后,礼贤下士,任用了一批贤臣,其中就有伍子胥。阖闾体恤民情,注重农业生产,积蓄粮食,修路筑城,训练军队,一时间吴国民心振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立志要强盛吴国,灭楚称雄。这一切都被孙武看在眼里,因此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

有一次,吴王向伍子胥打听战事方面的人才,伍子胥借机向吴王推荐了孙武。由于孙武在吴国毫无名气,很难被吴王信任。于是吴王就给孙武出了一道难题,想看看他的本事。

吴王让孙武操练后宫嫔妃,只要她们听从调遣,孙武就可以被“录用”。孙武把宫女分成两队,并让吴王最疼爱的两位妃子分别担任队长。孙武命众妃子听命,排成两队从两边向中间靠拢,但是妃子们只顾打闹和嬉笑,全无章法。于是,孙武要处决两队的队长,吴王恳请孙武不要太讲规矩了,警告一下就可以了。但坏武不听,坚持杀了两个妃子。这样宫女们就乖乖地听从调令,孙武也被正式“录用”了。

国学历史知识4

名家:逻辑世界的舞蹈者

【名家其派】

“名家”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它的含义与现代的汉语所说的“名家”不同。这里的“名”不是有名、出名,而指事物的名称、概念。孔子说:名正则言顺。虽然一般人在谈到先秦诸子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个流派,但在当时,这是一个善于分析、异常活跃的群体。

汉代的学者司马炎在《论六家要旨》中,把先秦诸子一分为六,其中就有“名家”。作为一个学派,名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有共同的主张,而是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但是各有差异。名家的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

【名家名句】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解读:太陽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是惠施的观点,“睨”是侧斜的意思。这是名家对一件事物的两种认识,可以说与现在的辩证哲学相通。

白马非马。

解读:白马不是马。

这是名家中的公孙龙的名言,直到今天仍被人争论不休。为什么白马就不是马了呢?公孙龙有他的说法。第一,因为“马”只是一个动物的名称,不是说它的颜色,但是这又不是说马没有颜色;“白马”是既有形又有色,而且确定是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黄色、黑色等非白色。所以说“白马非马”。另外,“非”也不是说完全相反,而是“不全是”。所以可以说“白马非马”。

名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员白黑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

解读: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给事物命名,比如方、圆、黑、白;二是赞扬或者贬低的说法,比如善、恶、贵、贱;三是对人的感受的命名,比如贤、愚、爱、憎。这是尹文子对名的概括,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未免简单了一点,但也是后人发展的基础学说。

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

解读:有形象的东西必定有名称,但是也有有名称的东西没有形象。比如善恶好恶,是有固定的说法的,但是却无形。

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

解读:了解了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那么无论是外在的现象还 是内在的本质,都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逻辑思维犹如一种探险,等我们解开了谜底,先前幽暗的城堡就会变得光明起来。

名分不可相乱也。

解读:所有事物的名称是不能乱叫的。就像一种动物,这边叫熊猫,那边叫猫熊,这样就不利于交流了。所以在统一的环境下,也要尽量统一名称。

【名家故事】

巧舌如簧的公孙龙

大约在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间,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曾带领弟子,从赵国赶到燕国,力图说服燕昭王“偃兵”。燕王表示同意,但是公孙龙却当面说穿了燕昭王不会放弃武力,因为燕昭王从天下招募的名士都善于用兵,能实现燕国的宏图,所以燕昭王不会放弃的,这样一说,燕昭王无言以对。

公孙龙还 曾游于魏国,与公子牟论学。后来又到了赵国,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说:“我都十年没打仗了,怎么能说我好战呢?”公孙龙回答说:“赵国还 有两块地在秦国手里,您穿着丧国的服装以示明耻;您东面打了胜仗,就设下国宴来庆祝。您怎能会偃兵?”

还 有一次,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相互帮助。过了不久,秦攻魏,但是赵又欲救魏。秦王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帮他消灭魏,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国干吗不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国不帮助他们救魏呢?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

国学历史知识5

神农尝百草,文明从此始

【神农氏其人】

今天的午餐是什么?你喜欢哪些食物,又讨厌哪些菜的味道?食物,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话题。但是我们不是要说中国的八大菜系和家常小菜、水果种类等,我们要说的是食物的来源。

远古时代,人民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居无定所,也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生病了只能看个人体质好坏,吃的也都是野生的水果肉类。这时候,出现了神农氏。他制作木耒(音磊)、木耜(音四),传授给人民农业生产技术;尝遍百草,从中找到可以吃、可以治病的物种,帮助人们治病;带领着人们从游猎向安家、饲养牲畜的农耕生产过渡。

神农氏之前,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创造八卦和文字的伏羲。神农氏制定历法,开创水利灌溉技术等。“神农”的这个名字,也是因为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来的,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

不过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作者司马迁暗示说炎帝与神农氏不是一个人,但是我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炎帝与神农氏,都是带领我们的先人走向文明富足的英雄。

【神农氏故事】

全能王神农氏

传说中,神农一生下来就有一个“水晶肚”,他的肚皮像水晶一样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都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是怎样情况,会不会让肠胃得病,也是一目了然。

那时候,人们吃的东西都是野生的,有时会因为吃坏东西而病倒,遇到有毒的食物,甚至要赔上性命。神农决心尝遍百草,尝过之后能吃的就放在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右边袋子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不要去吃它。

传说神农氏的领地在三湘四水,神农氏在那里开始种五谷,让人民食用;制作耒耜,便于农民耕耘;遍尝百草,治愈人民的伤病;编麻为布,抵御严寒;制作陶器,用来储藏粮食;把梧桐做成琴,让人民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开辟了集市,让人民的生活从此富足;将木头做成箭,来守卫家园、防止野兽的偷袭。

上面的这些事件,正是人类历史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了从蒙昧到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演进的过程。

断肠草

神农尝遍百草,这其中还 有很多故事。传说有一天,神农氏来到太原的山区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他尝试着将有苦味的草给咳嗽的人吃,结果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了;他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疼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尝草药是一件既危险又辛苦的事情。不仅要翻山越岭寻找草木,万一吃错了要还 有性命之忧。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据说曾在一天当中中毒七十多次。

自然中的草木何止千万,真是数也数不清。为了品尝更多的草木,神农氏使用了一种工具,叫做“赭鞭”,只要用赭鞭打到各种各样的草木上,它们各种药性,比如有毒无毒,苦还 是甜,寒还 是热,都能反映出来。神农就根据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们治病。

在一座山上,神农氏使用赭鞭发现了不少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治疗便秘,黄连可以消肿去火,等等。后来人们就管这座山叫神农原,也叫药草山。

一次,神农氏看到一种从石缝中长出来的藤状植物上面开满了小黄花,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花,于是就把花和茎吃到肚子。没有多久,他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神农没能熬过这一劫,被这种草毒死了。人们感谢他的尝试,给那种黄色的小花藤子起名叫“断肠草”。


适合小学生的国学历史知识相关文章:

小学生应该知道的国学历史知识

小学生国学历史知识分享

小学生国学历史知识大全

小学生国学必知历史知识

小学生须知的国学历史知识点

小学生国学历史知识基本常识

小学生国学历史传统文化知识

小学生国学历史课外知识

适合小学生看的国学书籍

2020小升初语文必考国学常识50题(含答案)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65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