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历史知识 >

小学生国学必知历史知识

2020-10-22 17:34:39
|思恩

传统国学历史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小学生国学必知历史知识,供大家参考。

国学历史知识1

《孝经》:孝顺的孩子有出息

【孝经其书】

从汉朝开始,我国就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人们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 要读《孝经》。

《孝经》是一本专门讲孝道的书,它说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是所有道德的基础,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的规定。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南宋以后,《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孝经名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解读:身体和头发,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能随便损伤。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伸,父母辛苦地养育儿女,看到儿女幸福健康,才会觉得快乐。因此正如《孝经》中说的那样,就是从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出发,要好好地珍惜生命。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解读: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好,而父母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解读:位居高官的人不骄傲,才能不危险;懂得节制、把握好度,才能在水满以后不流出。人生的态度是生活的指针,谦虚的人才能安全前行,骄傲放纵的人则容易迷失。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解读:孝子在对待父母的时候,日常生活时保持恭敬,父母养老时让他们心情愉快,父母生病时真心为他们担忧,父母去世要有孝子的哀伤之态,祭祀的时候按照礼法来行事。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孝敬方式,但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孝顺的心。

礼者,敬而已矣。

解读:所谓礼,就是一种恭敬的态度罢了。如果认为礼就是一套仪式,内心并不恭敬,这样的人就算行礼,也是无礼之人。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解读:君子进能对上司忠诚,退能反省自己的过错,发扬长处,补救短处,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与其要求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才是和谐的关键。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解读: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不管是悲伤还 是欢乐,都要有一个限度,没有限度地喜悲,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孝经故事】

感天动地的孝

三皇中的舜帝,父亲失明了,母亲有点愚钝,弟弟的脾气暴躁,平时不争气。但是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设法避免祸害,但却毫不怨恨,并承担全家的劳动工作,常在历山耕种。因为舜的孝行难得,感动了上天,在他耕种的时候,有象出来协助,有鸟帮他锄草。

后来,当时的皇帝尧也被感动了,就叫自己的九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帮助舜。两个女儿都嫁给舜了,就是娥皇、女英。

留给母亲的肉

唐太宗的时候,有一位大臣叫魏征。他办事很英明,也敢于说实话。有一次,太宗赏赐了他一顿豪华宴。魏征吃了几口就放下了。太宗问他:“你怎么不吃了,是不合胃口吗?”

魏征说:“这很好吃,我只是想到自己家中的老娘没有吃过这样好的饭菜,于是想恳请皇上允许我带回家给母亲尝一尝。”太宗没有想到,魏征这样关心自己的母亲。于是就说:“你快吃吧,你母亲有这样的好儿子,她教育有方啊,我也要赏赐她老人家这样的筵席。”就这样,魏征的母亲也被赏赐了美食。

国学历史知识2

《尔雅》:古代的百科全书

【尔雅其书】

古代人们怎么交流呢?有一本《尔雅》,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标准,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汉语大词典。我们常说的“十三经”中就有《尔雅》,学习《尔雅》,可以了解古代词语。

《尔雅》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名称,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尔雅名句】

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解读:春天的时候万物生发;夏天的时候植物和动物都茁壮成长,树叶茂盛,动物们也都活动频繁;秋天的时候开始收割庄稼;冬天的时候就有一个富足安详的时光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样的季节里种何种蔬菜,这些都是经过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直到今天,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还 一直在沿用,农业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

父为考,母为妣。

解读: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在现在的祭文当中,依然可以看到“先考”、“先妣”这样的称谓,指的就是先父和先母的意思。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解读:如果是两个女孩,先出生的称为“姊”,后出生的称为“妹”。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称姐姐为“姊姊”,到现在有的地方还 在使用这种用法。从《尔雅》开始,我们对称谓就有了严格的规定。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解读:遇到谷子不能成熟的称为“饥”,蔬菜不能成熟的称为“馑”,瓜果不能成熟的称为“荒”,如果两年都是饥年就称为“荐”。到现在,我们还 有“饥馑”、“饥荒”这样的说法,其实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有含义的。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山有穴为岫。

解读:两山之间有水,称为“涧”。两个丘陵之间有水,称为“澞”(音于)。山上有洞穴,就称为“岫”(音秀)。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

解读: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叫做洲,比较小的洲叫做陼(音主),小一点的陼叫做沚(音止),小沚称为坻(音迟),人造的岛叫做潏(音玉)。

荣螈,蜥蜴。

解读:蝾螈,指的就是蜥蜴。在《尔雅》这本书中,解释的形式是前面说要解释的词,后面说解释语,如同今天的词典一样。统一名称,便于各地的人交流。

【尔雅故事】

屈原读《尔雅》

身为楚国重臣的屈原曾经游历过天津,在他的传世之作《离騷》中,就有这次游历的经历和体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郭沫若对此的解释是:“我清晨从天汉的渡口起身,晚间便到了西方的边极。”

春秋时期,天津北郊属于燕国,南郊则属于齐国。楚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屈原曾读《尔雅》中的名句“析(音西)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并由此认为天津就是天的尽头。后来他出使齐国时,特意到天津一游,去考察《尔雅》中所说的天的尽头。

雅学

现在有一门“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同样也有一门“雅学”,是专门研究《尔雅》的学问。

四库全书版尔雅新义

中国古代有“仓雅之学”的说法。“仓”指字书《仓颉(音杰)篇》,“雅”指训诂书《尔雅》。“仓雅之学”就是文字训诂之学。雅学的专家团队,在汉魏时有樊光、李巡、孙炎等人。孙炎有《尔雅音》;东晋时,著名的学问家郭璞作《尔雅注》,远胜前人,一直传流至今;宋时有邢昺(音丙)的《尔雅疏》和郑樵的《尔雅注》等;清代雅学最为昌盛,相关的著作极多,统归雅学之列。

国学历史知识3

两本《五代史》:用心深浅见高下

【五代史其书】

写史书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历史上独自编史的人很少,尤其是政府有了专门的编书机构之后。但是宋朝欧陽修却自己编了一本历史书,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两本《五代史》。

宋朝建国后不久,薛居正主编了一本《五代史》,六十多年之后,大文学家欧陽修就在新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一本《五代史》,也就是《新五代史》。

欧陽修感叹:“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他所要做的,就是将那些“寡有廉耻”的现象写出来,让后人明白是非曲直。在欧陽修去世一个月后,朝廷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史书,然后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到了金朝章宗时,欧陽修的《新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史。

【五代史名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读:具有忧患的意识、辛勤地操劳可以让国家兴旺;安逸的生活环境和犹豫不前的做法只会让自己深处险境之中。这句话出自欧陽修的《伶官传序》,是欧陽修在总结前朝皇帝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可以使人成功;居功自傲、贪图享乐则会使人失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解读: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就再也难以找到了。这句话出自《旧五代史》。抓住一个好的机会胜过长时间的出谋划策,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要重视机遇,但也要知道,机会只照顾有准备的人。

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

解读: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无道而兴旺、积德而之国的。这是欧陽修对历史的一个总结,也是他著书立说的立场,他就是为了告诫后人,要以德治国,国家才能长久。

惟庐陵欧陽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

解读:只有庐陵的欧陽修先生,敢于担当书写历史的重任,静下心来钻研了好几年才写出一本《五代史》。欧陽修的新史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他下了很多工夫。

世乱识忠臣,诚哉!

解读:只有在乱世才能辨别出谁是忠臣,真的是这样啊。从古至今,越是在危难紧急的时刻,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气节的高低,因此,欧陽修专门写了《死节传》,表扬乱世忠臣。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

解读:历史上有才德的人,常常是中庸而不高调的,要么隐居在陋巷之中,要么藏身于草莽之间。所以有很多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并不知道。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解读:一,是所有事物的本源,能够领会一的奥妙,才能去治理天下。“一”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自然的规律,只有符合自然,合乎生命的本性,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当我们困惑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守一”。

【五代史故事】

史学家评《五代史》

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欧陽修的《新五代史》,说这本书“文比《史记》,义近《春秋》”

文比《史记》,是因为欧陽修本身就是一个大文学家,他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不仅在文学上深有造诣,是北宋诗新运动的领导者;在政治上还 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而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陽修在诗、词、散文上均为一时之冠,他的文章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说他义理可比《春秋》,是因为他对历史的觉悟,著书以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为宗旨。也就是既有精彩的史情,也有诚恳的史意。“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他常用这样的感叹开头,这其中正流露出他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两本《五代史》的不同之处

《旧五代史》主要是跟着前朝的正史路数,收集了众多的材料而成。但只归纳材料算不上历史,在这堆材料的背后,还 应有一定的评价观点。

比如五代中的梁帝朱温,原本在唐朝时被赐姓为朱全忠,后来篡位做了皇帝。旧史中一开篇就是他的本纪,称之曰“帝”。而欧陽修认为,他在何种阶段就应该有何种称谓,于是一开始称他朱温,到了唐朝被赐姓以后称为朱全忠,到了梁朝才称为“帝”。

像这样的不同之处,两本《五代史》中还 有很多。读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两位作者的立场和志趣所在。

谦虚的欧陽修

欧陽修曾和宋祁一起编修《新唐书》。其中“志”和“表”都是欧陽修所写,也最受后人的称赞。

完成之后,照理应该署上一个总编撰的名字,就像《隋书》署了魏征之名,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官最大,就归在他名下。《新唐书》的署名,欧陽修坚持分开,因为他说宋祁的年龄比他大,作为后辈,他不敢独享此书。结果,《新唐书》就分开署名,谁写的就署上谁的名。宋祁说,欧陽修是他见过的最谦虚而又尊重别人的人。

国学历史知识4

二十四史:在回旋中上升

【二十四史其书】

有人统计,如果一个人每一天读3万字,读完《四库全书》大概要216年半的,更不用说读《史记》以后的所有书籍了。读书是为了明理达用,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要细读,而是要有选择地读书。就拿正史中的二十四史来说,也不是每一本都要仔细琢磨的。

二十四史是我们常说的“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了“二十四史”,包括汉·司马迁《史记》、汉·班固《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晋·陈寿《三国志》、唐·房玄龄等《晋书》、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北齐·魏收《魏书》、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唐·魏征等《隋书》、唐·李延寿《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宋·欧陽修、宋祁《新唐书》、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宋·欧陽修《新五代史》、元·脱脱等《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张廷玉等《明史》。

二十四史记叙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包括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3

【二十四史名句】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解读:学习,不担心能力上不行,而担心没有远大的志向,出自《晋书》。志向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只要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美好,任何志向都是了不起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志向,只是盲目地服从别人的安排,得过且过,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希望和欢乐的。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解读:怎么做取决于自己,得到怎样的名声则取决于别人,出自《北史》。“行生于己”,所以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做好一件事情或者做坏一件事情;“名生于人”,别人说什么是无法强求的,我们也可以不去理会。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解读:先谋划好再行动的人会很从容,先行动后才想起计划的人多会失败,出自《旧唐书》。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孙子每次去打仗的时候,都会先算一算自己的军队有多少胜算,是不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不是准备充分,等等。当他觉得有把握的时候,才会开战。这就叫做“先谋后事”。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解读: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出自《新唐书》。一个人只有有自己的原则,才能是非分明。如果自己做不到诚信,也就无法真正批评虚伪的人。

人谁无过,当容其改。

解读: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要给别人改错的机会,出自《新唐书》。如果自己犯了错误,内心期盼别人的谅解,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也和我们是一样的。宽容地对待他人,别人也就能宽容地对待你。

不自满者受益,不知足者博闻。

解读:不骄傲自满的人会得益,不自以为是的人能博闻,出自《隋书》。学海无涯,任何时候要懂得谦逊,哪怕自己对一个领域已经有所了解,也要明白自己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

解读:天下的事情,应该与天下人共同商量,哪里是一个人的智慧就能解决的,出自《梁书》。我们常常以“为你好”这样的借口而伤害别人或者被人伤害,所以在合作的时候,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团队、家庭、国家才能和谐安宁。

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解读:一个人一生中没有明了胸襟博大的含义,他就算活了一百岁也等于短命,出自《南史》。人能相互体谅、相互帮助,人生才有价值,如果心中只有自己,不知道宽容、接纳,这样的人生孤独而乏味。

国之宝器,其在得闲。

解读: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莫过于贤明的君臣了,出自《北史》。一个贤明的人领导人民,人民就会得福,因此中国历史,都是歌颂贤者。成为一个贤明的人,历史就会记住他。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解读:虽独行独寝,也不做亏心之事,出自《宋史》。一个人要表里如一,就应该不论在人前人后,都遵守自己的原则。“身正不怕影子斜”,这样的人才是坦荡荡的君子。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解读:君子有三件事情是非常可惜的:一是一生不学习,二是浪费时光,三是以失败的结局结束人生,出自《明史》。只有勤学、惜时,人生才不会遇到“一败”的结局,这是陈陈相因的。

【二十四史故事】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

毛泽东很喜欢读书,他就曾经研读过“二十四史”。并且将“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反复读了三遍以上,有的书都翻烂了。

有一次别人请教他是怎样读历史的,毛泽东回答道:“读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因为这个时候容易看出在太平时代看不出来的问题。比如说,读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国大革命。”“留心兴亡之际”是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基本方法和侧重点。

对“二十四史”中的很多人物,毛泽东都在一边写下了自己的评价。通过这些人物,他总结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和朝代的败亡教训,以作为管理国家的参考,并借以教育队伍。

国学历史知识5

《洛阳伽蓝记》:书林中的高塔

【洛陽伽蓝记其书】

很多书一望便知其意,但是《洛陽伽蓝记》这本书,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如果改成《洛陽佛寺记》,我们一下就明白了,它是专门写洛陽寺庙的作品,作者是北魏时候的杨衔之。

全书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5卷,记述了70多处寺庙。不仅具体描写了殿堂屋宇的形制规模和建立寺庙的始末兴废,还 有有关的政治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全书叙事主要用散文,形容描写则往往夹用骈偶,条理清晰,读之如同亲眼见到那些美丽的建筑一样。

【洛陽伽蓝记名句】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解读:对麦秀的感叹,不只是目睹殷都废墟的人才有;对黍离的悲情,实在是痛心于周代朝政的灭亡。从来都是破国无完家,杨衔之写《洛陽伽蓝记》,是想要提醒后世,不要再奢华堕落,导致“黍离之悲”了。

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解读:洛陽城中到处是招提寺和佛塔,就像天上的仙境、群山的缩影;金碧辉煌的古刹可以和古代的灵台一样高大,讲佛经的大殿犹如阿房宫一样雄伟。这哪里仅是在给树木穿上绫罗绸缎,给大地铺上朱砂紫玉而已!这一段是杨衔之描写洛陽繁华的小细节,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佛教盛况。杨衔之的文章既有散文的清新,又有骈文的工整,是古籍中的精品。

【洛陽伽蓝记故事】

秦太上公寺

洛陽城的东边有秦太上公东西两座寺院,西寺是灵太后捐建的,东寺是灵太后的妹妹捐建的。她们两个都是为了替父亲积陰德,所以用他的封号“秦太上公”作寺名,当时的人叫它“双女寺”。两寺靠近洛水,大树参天,各有一座五层佛塔,高达五十丈,雕饰得精美绝伦。在斋戒的时候,常有供品从皇宫中送来,其豪华的程度是其他各寺不能比的。

寺东有汉光武帝所建筑的灵台,底部虽已塌坏,但还 有五丈多高。灵台往东有读书人的辟雍,是魏武帝所建。到了北魏的正光年间,在辟雍的西南侧又建了明堂,上圆下方,四门八窗。

由于北朝时期到处都是乱兵,州郡纷纷失陷,北魏朝廷在明堂的北面设立了募征格,对从军的人授予旷野将军、偏将军、裨将军等官职。当时从军的士兵号称明堂队,其中有一位叫骆子渊的勇猛的士兵,曾经守卫在彭城,他的战友休假返回京城的时候,子渊写信托他带回家,并且交代:“我家在灵台南面,靠近洛水。你只要到了那里,我家人就会出来相见。”

战友根据他的说法来到灵台的南面,但完全看不到什么人家。正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白发老翁走来,战友上前询问。老翁说:“这是我的儿子!”于是带着送信的战友回到了家里。

送信的人只见宏伟宽敞的馆室楼阁,房屋华丽美观。落座后,送信者看到婢女抱了一个死婴走过,他感到非常奇怪。一会儿酒菜具备,都是色泽光艳的佳肴,香美无比。饭后,送信人告辞,老翁送到门外:“恐怕难以再会了。”走了不远,送信人回头,再也不见先前的楼馆,只有高高的河岸对着河水,绿色的波浪滚滚东流。唯独看到一个十五岁上下的小男孩,刚刚被淹死,鼻子中还 流着血。等他回到彭城,子渊已经不见了。原来,与他一同服役三年的子渊,就是洛水之神。

建中寺

建中寺原来是宦官刘腾的住宅,气派和规模都超过了应有的规格。方圆一里之内,廊屋一间接着一间。宽敞富丽的程度,皇族中也没人能比得上。

刘腾住宅的东侧有太仆寺,是从前魏相国司马文王司马昭的官邸,内还 有领军将军元乂的宅邸。

元乂是江陽王继的儿子,又是太后的妹婿。熙平初年,明帝年幼,太后把元乂当做心腹之臣来信任,结果得到的反而是禁闭永巷达六年。太后痛心地说:“真正养虎咬自己,把小蛇育成大蛇!”

太后返归政位后,诛杀元乂等人,没收刘腾的田宅,就把这所宅子赏赐给了高陽王雍。

后来,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了替家人求福,就把这所宅邸改为寺院。朱漆的楼门与黄色的阁楼,称得上是迁宫。前厅做了佛殿,后堂做了讲堂。厅堂内到处装饰着金色的莲花宝盖。另有一座凉风堂,原先是刘腾避暑之处,常年清凉无比,夏天也没有苍蝇,还 有生长了千年万年的树木。

乱世剪影

北方有一个人叫做尔朱荣,他家世代是酋长,统领八千多个部落,家中的马就有好几万匹,富可敌国。公元528年,十九岁的孝明帝突然驾崩,三岁的侄儿成了新皇帝,太后总揽朝政大权。尔朱荣担心国家会因此败落,便率领铁骑五千前往帝陵致哀。

为了推选成年的皇子做新皇帝,尔朱荣命人为皇族子弟各铸一个头像,结果都不成样子,仅有长乐王子攸的像神态圆满,端庄持重。尔朱荣因此青睐长乐王,派奴仆到洛陽约请长乐王做盟主,长乐王当即答应。

尔朱荣手下的三军都穿着白色的丧服举旗南下,胡太后召集王公商议对策,但是人人对她怨恨在心,都不肯提意见。只有黄门侍郎徐纥建议守住河桥,观察对方的动向。胡太后听从了这个建议。

四月,尔朱荣南进,长乐王也直奔尔朱荣的军营。有的人看出长乐王加入尔朱荣一边,就打开城门投降了。尔朱荣下令所有的官员都要来拜谒新帝,但是前来的人都被他设埋伏杀害了,死难的公卿朝臣有两千多。后来,新帝进入洛陽,赦免所有的罪犯,改年号为建义,这就是庄帝。

那时,有才德名望的人几乎已经被杀绝,流亡的人仍惊恐不已,不敢出头露面。庄帝登上帝位,虽表现得宽大仁爱,但投奔的人不多,尔朱荣自然被加官晋爵,他的女儿被纳为皇后。

洛陽的人依然忧虑重重,豪门贵族弃家而出,平民百姓扶老携幼,唯恐停留。面对这样的情况,庄帝颁发诏令,三品以上的死者赠三公,五品以上的死者赠令仆,七品以上的死者赠州官,身无官爵的死者赠郡官,这样才稍微稳定了局面。


小学生国学必知历史知识相关文章:

小学生应该知道的国学历史知识

小学生须知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一百道中国历史必知的知识问答题及答案

帮助小学生知识教育提升的历史小故事

2020小升初语文必考国学常识50题(含答案)

小学生常识问答题题目与答案

2018国学文化知识竞赛及答案

适合小学生看的国学书籍

高中生必知的历史知识

儿童学龄期知识阅读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65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