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读后感通用
我们在写读后感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紧密的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实际所联合,我们不可以就书中的内容来写感受同时也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的练习,然后来发表我们自己的观点。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1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相信,每个人在读完百年孤独这本书后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特别的体会。整整一百年的孤寂,覆盖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一生。孤独,形影相随,从未消失,而命运,也从未被改变。
“孤独”这个词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无依无靠那么简单,它烙印在布恩迪亚家族,绵延六代,无人能逃,防不胜防,盘根错节,深入骨髓,根植血脉。它是基因,是宿命。孤独,是打在布恩迪亚家族身上永恒的印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孤独”亦是无处不在,在生活、在学习、在工作、在家庭等等。
作者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的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寄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而形成的,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
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七代人的爱恨情仇,持续了百年的孤寂。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人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的人被留下悲伤的痕迹。
迪奥·布恩迪亚的孤独是智力超群、坚持科学。他整天忙于科学实验,却从未得到过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发疯后被绑到栗子树下孤独而死;乌尔苏拉,一位客观勤劳的母亲,她理性而孤独地忙碌了一个多世纪,她是家族中最年长的寿星,终其一生为家族的兴旺不知疲倦地奋斗着,她见证了几代人的兴衰;大儿子何赛·阿尔迪奥始终孤独地生活在霸道和放纵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为争取人民的安全和幸福发动了三十二次战争,却为了回避现实,把自己困在小金鱼工作间孤独度日;阿玛兰塔因爱情而自卑且恐惧,在矛盾和悔恨中烧焦了自己的双手,使自己深陷寂寞和孤独中;长孙阿尔蒂奥在与人的距离中孤独地成长;美人蕾梅黛丝自带超凡脱俗的孤独气质……文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每个人都表现为一个孤独的个体,由此而集合成为一个家族百年的孤独精神。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这是神秘而充满智慧的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上写下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可想而知,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马孔多,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生命中曾经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孤独希望与安静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则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暗吞噬。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2
用了一个月时间,看了《百年孤独》这本书。现在看完了,回过头来想了想“百年孤独”这个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独”这个名字拆开来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长久,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是什么呢?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与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丁美洲都处在军人独裁的统治下。
作者描绘了马贡多的兴盛和衰亡,在这个小小的城镇里凝聚了哥伦比亚丰富的史实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哥伦比亚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经历着一个原始落后,但没有动乱骚扰的和平时期。想当初,马贡多何尝不是这样。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耕种牧畜,朴实勤劳,与世无争。用书上的就是“在许多村庄中,马贡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那真是一个幸福的村庄,那里没有一个超过30岁,也从未死过人。”“这块天地是如此崭新,许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来还得用手指指点点。”但是,其愚昧落后的现象之一就是近亲结婚。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个长猪尾巴的人。因为愚昧,社会无法进步,落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绝对不能闭关自守,这样只会让马贡多,拉丁美洲永远的孤独下去。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母之间,父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由于渗透了愚昧的思想,成为阻碍国家进步的绊脚石。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命中注定百年孤独的世界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后来殖民者虽然给拉丁美洲带来了西方文明,似乎改变了它与世界隔绝的独立状态,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够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觉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拉丁美洲感到孤独的原因就是一位闭关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独”的是“团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脱离孤独的状态的途径也就是孤独的反面——团结起来。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3
连续跑了三天,才从“百年孤独”里抽离。那深切的孤独,播下种子后,疯长成森林,遮天蔽日的阴沉。一个家族的轮回,命运不停地重复着躲不过的宿命。家族最后一个成员,读着一一被印证的预言,在轰然倒塌的祖屋里毁灭。整个小镇被风沙卷走,和百年家族的故事一样,从此抹去。
下午两点,骄阳炙烤,黄蝴蝶还在我脑中翻飞。那只是书里小小的一个章节,年轻吉普赛的思念是漫天弥漫的黄色蝴蝶,环绕着爱人。在黑暗的剧院,在拥挤的街道,他的爱就是空中挥舞不去黄蝴蝶,尾随她,追逐她,铺天盖地般疯狂盘旋。接踵而至的死亡,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寂寞得冷到骨子里。
换上球鞋跑出去,只有烈日和汗水才赶得走书里孤寒。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4
孤独是个顽疾,当死亡成为我们路之终点的时候,孤独也就随之而来,这世间有多少吵闹,就会有多少孤独。无疑,孤独本身就是一道枯涩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马尔克斯的笔却是含笑的。他没有徒劳地去化解苦难,而是裹了一层糖衣在外面,那几欲和神话接壤的想象力,让每个冰冷的字都长了一双翅膀,也曾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飞的冲动。
我永远记得中考考完的那个夏天,每天下午,坐在屋顶上,低头,一页一页地欲罢不能地读。七代人每一个名字,迷宫般的血统都能以一张谱系表来区分。我一直惊异于作者想象力的无边无际,后来,看到一段话,说是每一个作者都只能描摹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生活。我就在想,哥伦比亚,那个遥远的国度,究竟发生过什么,发生着什么。会不会有人,拥有像奥雷良诺上校一样的孤独神情?在大雨后,那轮新鲜的、砖末一样的红日,真的在大地上升起过么?
真正的爱与了解,真的存在么?奥雷良诺上校在心底拼命搜寻,却找不到与母亲之间真正的情感纽带,终于还是在孤独的硬壳中高傲的死去。他至死都披着毛毯,难以解脱的孤独和没有前途的高傲。高傲激起怒气,怒气让他去反抗,只是最终,他也没有学会,怎样去表达爱。
喜欢雷蓓卡,这个被乌苏拉称为家族中唯一的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女人,在婚事被一再耽搁后,终于抛弃了虚荣,选择了踏实自在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的欲望所指的生活。花边和玩具,只是爱情的幻想而已。少女时代的爱情,都是可以为心爱的人退化吃土的。皮埃特罗·克雷斯庇在地球的另一端,精美的漆皮靴踩在潮湿的石径上,每一步都踩在爱人的心上。一个悲剧,这个怯懦的男人的两次爱情,最后只能以死结束。
阿玛兰塔,家族历史上的最温柔最深沉的女人,却没有勇气去承受自己和另外任何人的命运;没有勇气去尝试接受爱的羞耻和绝望。一直在想,为什么她不能接受克里奈多。马尔克斯上校?为什么她明明爱着,却不能迈出那一步?直到后来的后来,才了解爱情的羞耻与绝望。才明白,原来那种不明所以的恐惧和怯懦真的存在。终于明白,她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意伸出手去采摘的是什么。
马贡多那与大地浑然一体的原始、未经开化的纯粹,仿佛让我看到了最初傍河而居的人类部落。那个时候他们是团结的,是大胆的,是赤诚的,也是智慧的。而后的故事就可以简单归结为外族和殖民者的入侵。马贡多的居民一步步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长征中,历经了一次次冲击,精神的物质的,在蜕变为文明人之前,马贡多连同它的居民在飓风中消失了,如同从未存在过一般。
在错乱的时空中,在亦真亦幻的马贡多,没有一样至真至贵的东西沿着慢慢难休的循环到达了孤独的背面。
就像马尔克斯自己说的那样“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篇5
《百年孤独》是一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讲述的是一个庞大的百年家族,由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创建,由最后一代长着猪尾巴的婴儿奥雷里亚诺被蚂蚁啃食而结束。随着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出了羊皮卷,整个马孔多被飓风卷走,再也没有人记得家族的兴衰历史。
该书最大的标签是“魔幻现实主义”,即指对现实的诗化和否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将魔幻当做现实来写,在叙述中插入神话传说或是不可思议的现象。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剧情诡谲离奇,变幻有趣,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极佳,仿佛脱离现实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若是真的读进去了,对汉语为母语的读者会发现,除了人名之外,并无所谓晦涩艰深的情节。作者用一些魔幻的现象来反映和隐喻历史和当下的现实,比如传染全村的“失眠症”象征着拉美人民对于历史的遗忘,持续四年之久的大暴雨象征着革命结束后国家的满目疮痍等。
在叙述方面,作者并不是像编年史、流水账一样记载这百年来每一年每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而是“把家族某个人生命的某一段像切片一样剔出来,顺带牵连其他人的血肉。使得长达百年的时间主线,被一个个家族成员的生老病死切割,又错落着重叠在一起,叠成厚薄不均的一百年。”
孤独是书名,也是该书的主题。纵使名字重复,布恩迪亚家族并不团结,每个人都是自我封闭的,甚至从一出生开始就带上了孤独的特质,经历一个个孤独的时刻,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被绑在树下风吹雨打直至死亡;乌尔苏拉为家族忙碌奔波一生最终眼瞎也无人知晓;奥雷里亚诺晚年才发觉战争的动机不是自由而是自尊,在小金鱼的重复熔铸中终其一生;阿玛兰妲经历两次深刻爱情却终生不嫁,在悔恨中死去;费尔南达为家族名誉努力奋斗,不为任何人理解和尊重,昔日貌美的“女王”郁郁而终;第六代奥雷里丧妻丧子又只身面对家族百年历史。
文学是人学,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从布恩迪亚家族中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缩影,我们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结婚生子,最后也教导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复刻和循环。生命历程中,我们也会越发感受到孤独,我们不断向前奔波,所秉承的情感却不为任何人感同身受,最亲的人也会渐行渐远最终离我们而去。友谊和爱情只不过是对孤独的暂时消解剂,孤独才是常态,我们能做到的只是用过往的回忆和未来的期许与孤独和解。
该书讲述的不仅是个体的孤独,也是群体(拉丁美洲)的孤独。小小的马孔多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拉丁美洲经历的文明发源、殖民入侵、资本入侵(联合果品公司)和内战屠杀,与书中马孔多的故事也有所对应。迷信,愚昧,落后一直是拉美大陆融入民族血液的劣根性,阻碍国家的进步,造就了其“孤独”的特质。加斯通试图融入马孔多,却越发觉得无聊和格格不入,最后不带一丝眷恋离开,这代表着外来文明和拉美文明交互作用的失败,即使是现代文明也无法拯救落后文明。而拉美人民对此不仅不自知,而且在逐渐遗忘这片土地的历史——遗忘,则是更大的孤独。
作者在结尾说“羊皮卷上的一切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表达的其实是对拉美人民最后的期许,试图用文字唤醒拉美人民,并给全人类提供警示。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通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