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10篇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又浪漫又现实的爱情故事,你看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1
早就听说这是本极好的书,一日,偶得此书,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说开始是抱着猎奇的态度来看此书的话,那么到了后来,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
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描写,反映了几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在爱情中,究竟是应该把美貌、金钱、地位还是爱情本身放在第一位呢?作者并没有死板地采用说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几桩不同的婚姻描写,让读者自己去琢磨。
在这本书中,描写的人物尽管很多,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显得有主有次。虽然这里面的人除了简·贝内特和伊丽沙白·贝内特以及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外,其它的人几乎都存在很多缺点。但正因为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更让我们觉得它的真实,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其实或多或少地也在扮演着这些并不光彩的角色,不是吗?扪心自问,无论是贝内特太太的自私、势利、放荡;威克姆的恩将仇报;柯林斯的虚伪愚蠢、奴颜婢膝还是凯瑟琳夫人的独断专行、自私自利,我们是不是都能从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上找出些原型来?
当然,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都那么猥琐。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小姐,她美貌而又性格温和,甚至有些天真,从来都不会把别人往坏处想——哪怕她明知别人在欺骗她!其实这样的人虽然看似完美,但我觉得,她似乎缺少应有的是非鉴别能力,倘若她生存当今的中国,只怕被人骗得连东南西北都不知道了!其实做人不仅仅要有宽容之心,还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退!
为了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我寒假专门去找了翻拍的电影来看,更加深了我对此书的理解,当时模糊不清的细节也都随之理解,女主角在我心里也有了具体的模样。
随着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的打开,同时涤荡在耳旁的是悠扬的古典音乐,而紧跟着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谐优美的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画面。老实说,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几分钟都还不足以吸引人的话,只会让人兴味索然,通常我会选择放弃。而一开始,就能引人入胜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著改编而成,对于接下来的情节发展,都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了。
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表演把一个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少女的机智与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角达西在她的那种纯真的笑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自己的态度过于傲慢了些。而事实上,随着影片的剧情不断地推进,我们会发现达西真实的为人却并不是这样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这一切,都只因为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而被掩盖住了。
好的演员当然要配上好的电影情节,本片中的舞会为一大亮点,小提琴音乐响起,伊丽莎白与达西逐渐沉浸在其中,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周围的人顿时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
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很抢眼,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古典钢琴音乐荡漾在其中,美丽得就像是一场遥远的梦境。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2
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有一个细节的描述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舅舅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不都是那种举止让人厌烦的人。这样的心理描述的确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已经非常在乎达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话,她的亲戚如何的糟糕又关达西何事?再者,伊丽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的虚荣心呢,这无损她的可爱,反而使她更加可爱!谁不有一点点呢?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3
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上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而有一本书,它的作者用着最真实的语言,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傲慢与偏见》。
故事主要以发生在那个时代的四门婚姻为主题,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
十八世纪,大英帝国正处于国家发展的巅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她以朴实的文笔描写出乡村里的各种爱恨情仇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
看了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不仅是当时人们对婚姻的评判标准,还有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在当时的社会,婚姻结缔的幸福条件就是男方有丰厚的家产,女方有不错的嫁妆,这样的婚姻就会被众人羡慕。可是这样的结合真的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吗?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在我看来是不明智而且可笑的。“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似乎当时的大部分人都不能真正理解其实对于这样的社会状况,或许会有那么一些人在心里默默地反抗。所以我佩服伊丽莎白敢恨敢爱的性格,她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被物质生活冲昏头脑,我想这样的人真的很可贵,在我看来,她便是那个时代的勇士。
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书中伊丽莎白在搞清楚之前对达西的误会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坚持。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了解,伊丽莎白消除对达西的偏见后,他们对彼此产生了日益增长的感情,而伊丽莎白对这份感情的坚持和风雨无阻的与之同行,是令人感动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事实的真相,因而对一个人一件事产生错误的注解。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判断和耐心的摸索,这样,或许我们能看到一些很美好的人。
只有了解才会有改变,当偏见化成真诚,那便是最幸福的时刻。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4
有些人即使没有存心做坏事,可事实上事情仍会做错,引起不幸的后果。凡是粗心大意,看不出别人的好心好意,而且缺乏果断的人,都一样能害人。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书中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那富有喜剧和浪漫的爱情故事令人向往。伊丽莎白自听闻达西为人傲慢,目中无人。所以初次见面时就对他抱有偏见,认为他因财富和地位而看不起人,从而对他所处的阶层也不屑一顾。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达西干预她姐姐的恋情和维护维克汉姆的谎言,使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成见越来越深。而达西则相反,在初始时确实因为他特有的傲慢,将伊丽莎白看做毫无优点的乡下人,但通过与伊丽莎白接触,却逐渐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更因伊丽莎白拒绝了他的表白而认识到自己傲慢的不妥,从而改变了与人相处的态度。这种改变,让伊莉莎白看到了他表象下的优点。进而两人的关系逐渐缓和,冰释前嫌,成为眷侣。
第一次拜读这本名著时,对于两人的关系转折而心潮起伏,现在的理解却愈加深刻,因为这本书不仅描绘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其中体现出的为人处事观念和态度也特别值得借鉴。
在与他人交往中,要放平自己的心态,向他人展示真实的自己,同时不因财富的多少与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判断一个人的品质是否值得交往,从而错失真正的朋友。
在判定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时不能单凭他人对此人的评价,也不能因一时的接触就为此人妄下定义。对一个人的了解与评价应是从各方面得来的,而不是仅凭他人的判定。因为那样往往容易使自己也带有主观偏见的色彩,不利于与他人的交往。
在工作与生活中,应多关注他人的优点,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人相处,才能收获更多。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5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早在小学时就读过几章,写的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初读时极不耐烦,想事因为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看了几章就没有了兴致,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而且极其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之所以深刻,首先是因为这书中的人物似乎都有着缺点,而非那完美的人物,哪怕是书中的主人公。文中的所谓“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而所谓“偏见”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小姐——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一个眼光锐利,一个机智聪明,都属人中杰,但却都难免人性的弱点的纠缠。这却给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凡是人,终究是有弱点的。我不喜欢完美的主人公,那会让我觉得他是神而不是人。
其次,书中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许多不同的爱情观。“彬格莱先生仪表堂堂,大有绅士风度,而且和颜悦色,没有拘泥做作的气习。达西立刻引起全场的注意,因为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贵,于是他进场不到五分钟,大家都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磅的收入。男宾们都称赞他的一表人才,女宾们都说他比彬格莱先生漂亮得多。”人们就是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在达西与伊莉沙白的年代是趋于保守的,也会有贵族与平民的上的障碍;相较于现代这样的情形就会比较少发生。
最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多么不可取的。要真真正正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经过长久的观察和接触。第一面的印象虽然很重要,但是只要在真正接触后,才可以对一个人下评论。就如书中的伊丽莎白,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她的头脑,才会使她迟迟不得领悟,而被骗子韦翰迷住,不过所幸伊丽莎白没有被这些真正的蒙住双眼。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6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又浪漫又现实的爱情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虑却充斥在文字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的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在伊丽莎白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从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男主角和女主角,两人经历了很多的悲欢离合,终于排除了以前的误解,走到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人性,尊严,爱情……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不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为了幸福而勇往直前。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7
我第一次读完这本《傲慢与偏见》是在小学,当时的我觉得这本书晦涩难懂,到头来也只是佩服达西被拒绝后,能够改变态度进行第二次告白的勇气。时隔几年,再次捧起这本书,竟让我耳目一新,着实有种“书别三秋,当刮目相待”的意境。书中无论是一波三折的感情故事,还是丰富鲜明的人物性格,都让我觉得意犹未尽。
故事描绘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在那个讲求门当户对的英国乡村,“傲慢”和“偏见”成为了使伊丽莎白和达西感情的绊脚石,但即使是处在21世纪的我们,就能保证不被这样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了么?我们往往被自我的主观印象所驱使,过早的给他人放上一个标签,而造成了许多彼此之间的误会。但这个“第一印象”并非不可改变。
达西的“傲慢”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伊丽莎白拒绝达西求婚时,达西说的一句话:“要是我耍一点手段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一味地恭维你,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
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我都痛恨。”,虽然他们的感情充满了曲折,可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在感情面前都选择了坚持真实的自我。时隔几年再次捧起这本书细品,发现奥斯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极少有好人坏人的区分,更多的是聪明与愚蠢的区别,女主人公便是理智,活泼的象征,作者常常借用伊丽莎白的口表达自我的见解和看法。书中的伊丽莎白是灰姑娘,她最终获得了真爱和幸福,但细细想来,她也没有能逃脱奥斯丁设定的带有金钱性质婚姻的怪圈,这就不得不说书中的另一个人物——韦翰。
比起在感情中达西的真诚,韦翰却是一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俊美,把自我伪装成一个“绅士”,一心想经过婚姻发家致富,以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了一笔客观收益。而一向理智,聪明的伊丽莎白,即使应对韦翰漏洞百出的辩解,却也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即使这样我也并不认为伊丽莎白是一个“愚蠢”的人。
毕竟因为思想上对达西“傲慢”的先入为主,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而韦翰不一样于达西的翩翩君子的风度,让伊丽莎白着迷。但韦翰却为了金钱而出卖了自我的灵魂,灵魂即已被出卖,那韦翰又怎样获得幸福呢?而伊丽莎白也经过自我的反思和达西的解释,放下了对达西的“偏见”,完成了灰姑娘和王子感情生活的美满结局。“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或物时,不应当只凭自我的主观臆断,也不应当以貌取人。要用真心去对待他人,才能赢得真心,那么“傲慢”“偏见”就不会成为彼此之间的隔阂。
这本书表面看起来奥斯丁用诙谐,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英国乡村灰姑娘的故事,可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发现奥斯丁幽默的语言下包含了多少人情世故。小学的我,初中的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真理,不知大学的我,有了婚姻的我又能读出怎样的收获。好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书别三秋,当刮目相待!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8
1816年,就在简·奥斯丁辞世的前一年,夏洛蒂·勃朗特在英匡北部乡村的一个牧师家庭出生了。
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这两位生活在同一国度、几乎处于同一时期、集才华与智慧于一身的伟大女作家,因创造了伊丽莎白·本内特与简·爱这两个著名的文学形象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她们不可动摇的地位,两颗灿烂的文坛明星的光彩闪耀至今。
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的著名,不仅因为她们在创作方面的天赋与才情,也不仅因为她们独特的文风与细腻的笔触,当然也不仅限于她们对英国文学所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在两位女作家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平等的渴求,对独立自强高尚人格的坚守。她们各自丰厚而鲜明的人格魅力分别在伊丽莎白·本内特与简·爱两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呈现,她们用流淌着爱与思想的笔尖敲击出在那个遥远时代呼吁平等的最强音。
伊丽莎白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正如《傲慢与偏见》这个理性的书名一样,是一个十分理智的女性。这份理智,使她对突然来临的爱情略显挑剔,抱有偏见,让原本浪漫而曲折的“灰姑娘”式的爱情蒙上了一层坚硬的现实色彩。但毋庸置疑的是,属于女性特有的这份高贵的理性正是她人格魅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理性,她蔑视权贵;因为理性,她独立不羁;因为理性,她崇尚自由与平等。同样,因为理性,她追求的是对于女性的尊重,她想要的是独立自由的人格,是现实的、可感的、理智的而非在浪漫的华彩下不堪一击的爱情与婚姻。
同样地,夏洛蒂所塑造的简·爱这个人物也是具有自强独立人格的女性的典范。相比伊丽莎白,简·爱的出身更加卑微。她吃过苦,受过穷,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远远超过了一个平凡女子的承受力,然而,她执著,她坚强,她乐观,她坚持原则,她敢作敢为。她认为女性的人格尊严神圣而不可侵犯,即使在爱情的问题上,她也要求充分的平等。在她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她从未放弃自尊自爱的原则,始终认为“我与你是同样的人”,在她的身上,要求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愿望似乎更加强烈。
两人不同的是,较之于伊丽莎白的理性,简·爱似乎感性多一些。夏洛蒂赋予了这个人物浪漫而诗意的色彩,使简·爱更加具有一种灵秀的、朦胧的、梦幻的少女气质。
伊丽莎白与简·爱两个艺术形象的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她们呼吁平等的强音震撼了世界。时光如梭,年华流逝,虽然历经岁月的淘洗,然而,伊丽莎白和简·爱以坚持对平等的追求、对人格的尊重,在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而这便是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与她们笔下的女主人公一起成为永恒的关键所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在100多年前呼吁平等的强音直到今天仍然显得弥足珍贵。
是啊,人与人之间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平等。无论我们出身如何,地位如何,是家财万贯抑或一贫如洗,是学识渊博抑或一介白丁,是光彩夺目抑或默默无闻,我们都应享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在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我们不需要仰人鼻息、摇尾乞怜的仰视,我们也不需要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俯视,我们只要自尊平等、互敬互爱的平视。收起可怜相,某些方面的劣势不应该成为我们安于不公待遇的原因;也别摆出一副傲人的、不可一世的姿态,某些方面的优势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小看别人的资本。因为,当我们小瞧他人时,我们同时贬低了自己;当我们放大他人时,我们无疑轻视低看了自己。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人,我们才能够对自己、对他人有一个清晰公正的认知。
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人平等的权利并没有完全实现,强权、不公、歧视仍潜伏在社会的角角落落,戕害着那些孱弱无助的灵魂,要完全实现“我与你是同样的人”仍然任重道远。虽然前路漫漫,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一个平等、公正、透明、开放的社会必将出现,个体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坚守自强独立的人格就不会仅仅是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理想,而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身上,出现在身边的千千万万的人身上。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9
自古以来,文学历史上的情侣数不胜数,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的人生在爱里曲折,为爱耗尽了一生。爱恨情仇,是谁改变了谁的人生,抑或谁又是谁的羁绊。
书中,达西先生被贝内特先生家的二小姐伊丽莎白所吸引,尽管她的身材不那么匀称,尽管她的谈吐不那么优雅,却依然深深吸引了达西先生的目光,逐渐沦陷,越陷越深。达西先生两次表白,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伊丽莎白在事后问达西先生当初是怎样爱上自己的,达西先生回答说:“我也说不准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你的什么神情,听见你的什么言语,便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我是到了不能自拔的`时候,才发现爱上了你。”
人们都说,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纵使比他(她)好千倍万倍,却依然不会被吸引,因为他就是他。
最近我看了一部漫画,叫《魔女》,是一部言情作品,里面有一句话,“他不是在寻找证明你不是魔女的方法,而是在寻找爱上魔女的方法。”或许爱情就是这样,即使你身边环绕着别人的流言蜚语,即使你缺点无数,我还是会因为你身上那唯一一个耀眼的优点而不顾一切,会为了在别人眼中那个无比荒谬的爱情而拼搏奋斗。
渡边淳一说,人的行为并不都是用道理可以讲得通的,纵使将所有的懊恼、忏悔都抛掉也要为近在咫尺的爱而燃烧。
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之间的爱,平淡却曲折,安静却起伏。他们误解过,彷徨过,却依旧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望见彼此,依旧将对方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心底。或许爱情就是这样,徘徊许久,却依然在初遇的那个原点见面,才发现原来他一直都在那里等着你回来。
前几天网上很流行一组图片,是一对老爷爷和老奶奶,老爷爷为老奶奶系鞋带,老奶奶看着老爷爷幸福地笑,眼里满是爱意。或许爱情就是这样,白头偕老,厮守终生,没有卿卿我我,没有如胶似漆,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我恰好出现了。一辈子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可以起伏如险峻山谷也可以回转如无止境的弯道,而爱人是你要牵着手一起走过看过经历过欣赏过这些风景的人,是永远不能放开手看着他的身影在自己未来里渐行渐远的人。
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的感情,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细水长流,没有几次波涛汹涌,没有几次惊涛骇浪,只是弯弯曲曲,曲折回转,在爱这条艰难的路里跌跌撞撞,却依然浇灌出了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果实。
在餐厅里曾经看到过一对情侣,互相向对方碗里夹菜,时不时地说说笑笑,露出自己好看的笑容。两个人依偎着走出餐厅,我看着他们的背影,那是令人羡慕的爱情。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甜甜蜜蜜,是小情侣最平常的样子,也是人们最渴望的爱情。或许爱情就是这样,两个人嬉嬉笑笑,打打闹闹,过着二人甜蜜的日子,说平淡,也并不平淡,只是在恋爱时的轰轰烈烈中寻找到了一丝平静。你人生中的每一次喧嚣,每一次沉寂,都有对方的影子。
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也是如此,他们吵闹过,嬉笑过,甚至还因为对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而慌张过,羞涩过,在心里小鹿乱撞过,他们在没有表明心意前,也是那样甜蜜而美好。有些人来了又去,有些人去而复返,有些人近在咫尺,有些人远在天涯,有些人擦肩而过,有些人一路同行。而甜蜜的小情侣,是在你身边陪伴你的人,在你开心时陪你大笑,在你失落时给予你安慰,永远爱你的人。
关于爱,有很多种说法,爱是牵挂,是陪伴,是遥远的关怀与相思,是父母的唠叨,是朋友的笑声,是爱人的卿卿我我,是年迈夫妻的细水长流。
而关于爱的无数故事,还在演绎,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的爱情,还在继续。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10
“达西和伊丽莎白一直与加迪纳夫妇保持着最为亲密的关系,并真诚地爱他们,一直把他们的恩情铭刻在心。正是他们把伊丽莎白带到德比郡,才将她与达西永远地连结到了一起。”这是本书中的结尾,看起来皆大欢喜,令人宽慰。可是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总有意外不到的事,总有婉转曲折的过程。
本书以乡间生活为背景,描述了贝内特一家与其邻居之间的故事。贝内特一家有五个待嫁的女儿,大女儿简与刚搬来的邻居宾利先生一见钟情,互相倾慕。后又受到宾利的好友达西和宾利的姐妹的阻挠,使得宾利离开了龙博恩。伊丽莎白与达西一开始见面便给对方都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形象。达西厌恶伊丽莎白的粗鄙亲戚,而伊丽莎白讨厌达西自身的高傲。但后来达西却开始对伊丽莎白的美目和智慧有了新的认识,渐渐的对她产生了好感,甚至爱慕她。可由于伊丽莎白本身十分讨厌达西,以至于达西在柯林斯先生家里对伊丽莎白表达爱慕之情时被执意回绝。可是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亚这时与一个军官威克汉私奔,给全家人带来了极大的苦痛。而挽救这一事实的人却是达西,达西还清了威克汉的债务,并为他俩举行了正式的婚礼。使得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逐步有了改变。最后宾利回到了龙博恩,与简订了婚,而这时达西与伊丽莎白也互相倾慕。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人说过,第一印象便决定了一个人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可是这个结论在本书中却被推翻。一开始达西与伊丽莎白是互相厌恶的。但在后来慢慢相处的过程中,各人发现了各人身上的优点。达西看到了伊丽莎白的智慧,而伊丽莎白看到了达西身上的真诚与无私。这才使得两人互相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印象与爱情是可以同时成立的。在看到别人的同时,心里也就会不自觉的拿这个人与自己身边的人去比较。得出来较好的结论的同时并产生好感。爱情就是在一步一步的理解与好感中成长的。并不能说一开始的印象就决定了一切。若是如此,也就没有后来的曲折起伏,也就不会看到今天的《傲慢与偏见》了。
故事中还有另外两对情侣。柯林斯先生是贝内特家的远亲。为人圆滑,处事呆板,说话枯燥而无味。这么一个没有情调与品位的人,夏洛特·卢卡斯小姐却看上了。一开始书中并没有描写柯林斯对夏洛特的印象。只是在柯林斯对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才转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一开始就是为了吸引柯林斯而准备的。所以柯林斯便迫不及待的向卢卡斯家求婚,其实他自己也心知肚明。柯林斯并不是为了爱情而结婚,他只是想娶一房太太而已。自己有了事业,有了金钱,就缺少一个主妇来料理家事。他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人。夏洛特呢,已经27岁了。27岁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老处女,嫁不出去的人。夏洛特自己心里也着急,所以她要赶紧找个丈夫嫁出去。她也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像柯林斯这么枯燥无趣的人,她其实也不愿意嫁。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两个想法相同的人,一拍即合,结成了夫妇。不得不说这是爱情的悲剧,虽不是印象造成的后果,但也是那个时代迂腐的表现。
丽迪亚和威克汉便更不用说了。丽迪亚贪图威克汉的英俊潇洒,而威克汉是为了逃债才和丽迪亚一起私奔。一个为了金钱,一个为了美貌,这样肤浅轻浮的爱情,也维持不了多久。以至于后来威克汉对丽迪亚的感情逐渐淡了,丽迪亚也无可奈何。这对夫妇一直依靠着姐姐们的接济来度日,也好不到哪里去。丽迪亚对威克汉的印象是帅气,幽默。而威克汉对丽迪亚一直不冷不热。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威克汉是因为丽迪亚有着她母亲遗产的一千英镑才搭得上几句话。印象还是为了钱。他看人首先看的不是外貌,而是家世和金钱。这样子在外表和金钱上建立起来的爱情,有什么值得可推敲的?
本书是以爱情为明线。四种爱情反映了不同的爱情观。而作者是非常熟练的把握好了一种缩放的写作技巧。缩放自如,使得本书如此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我不看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的爱情,我只看平常生活中的琐碎爱情,这样的爱情最真实,也最易打动人心。我看《傲慢与偏见》,我看印象与爱情,我看生活爱情。
《傲慢与偏见》名著小说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