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5篇
《狗十三》是一部让人感觉到真实疼痛的电影,电影里聚焦了一个女孩青春成长过程里的心理转变,可以说,她代表了大多数国内青少年的成长轨迹。下面给您带来狗十三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狗十三观后感1
这个一部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评已经很多了,只想写下自己的一些观感。
没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排片却这么少,很多电影院只有一两场。片子很平淡很细腻,但反应出了中国家庭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李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爸爸买了一条狗给她,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爷爷买菜遛狗的时候把狗弄丢了,后妈另买了一条,说是丢了的狗,但它并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后狗咬伤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条狗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娃长大了,懂事了”。这两句话,反复在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口中出现,当李玩和家长的意愿冲突时,就是不懂事,而当李玩考了全年级第一,拿了全市物理奖的时候,就是懂事了。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拿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找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小孩背负的不够多吗?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背负着一家的生计,孩子的未来。可是孩子背负了什么,想要什么,又有几个家长会在乎?李玩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爱因斯坦是不是会回来,而是你们找都没有找就告诉我,爱因斯坦没有了,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过是一条狗,再买一只一样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李玩,它的意义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她用拌饭喂大的,走丢的不是一条狗,还是她的寄托,而家长先是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条长得一样的狗,妄图平息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气的真正原因。而在她决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为弟弟被咬伤,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错了时间,又因为酒局而错过了最后的观展时间,她内心的失落失望,也没有人在乎,不过就是一个展览,没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看似温馨的家庭,小孩的内心确实无比的寂寞。李玩虽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却感觉她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爷爷奶奶把她当小孩宠着她,只要三餐吃饱。爸爸只要她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她,但她却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为她的闺蜜,却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会和她站在同一战线。爱因斯坦丢了,没人在乎;买来的不是爱因斯坦,没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时,她就像一个局外人,没人在乎;她爱看的展览,没人在乎;她准备的演讲,没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没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吃饱吃好,你成绩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来那条狗。
反过来说,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和心酸,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爸爸泣不成声,并且不想让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大人又何尝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所以总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担他们的压力,希望他们不要闹腾,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闹心。我们已经从小孩变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懂事,变得不让人操心,也逐渐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无奈的一句话。只是告诉你,你就慢慢习惯吧,毕竟你也改变不了什么,就受着吧,忍着忍着就习惯了。毕竟人世间有太多你无力改变的事情,渐渐的你也就变得冷漠,变得和大人一样了。
李玩在电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论,其实是她觉得自己遗憾的一个弥补,她觉得在另一个宇宙中的李玩会过得更好。她问“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她和父亲说的“不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她和父亲说“应该让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实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现,不懂得伪善不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而生活渐渐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当她最后看着弟弟昭昭的时候,也许她也懂得怎么做一个大人了。
片中还有青春的荷尔蒙,躁动,不羁,和懵懂的爱情。李玩可能比别人更冷静,更快的成长了。与其说是青春片,不如说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电影的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你长大的慢一些,快乐一些吧。
狗十三观后感2
《狗十三》这部电影的故事起因源于一条狗,结尾也落到狗,狗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包含了许多内在的含义。据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狗B,脏话当然过不了审,不过“狗十三”同样能让人意会,并且更丰富了电影的表达。许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教育对个性的扼杀,也看到了成长的伤痛,许多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这倒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电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们也经历过,李玩做到的事情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她是个缩影,包含了无数个我们的青春。
电影围绕的家庭是中国常见的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善良守旧,爸爸和后妈重组家庭另育一子,女儿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我们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循环,那就是:最终,我们都会成为电影中的爸爸和爷爷。
昭昭是爸爸跟后妈生的,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爱不止,他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哭着重复一句话:“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看到这里都会无奈地笑笑,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爷爷奶奶就会教他打地、打墙,打一切害他宝贝孙子磕到碰到的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习惯。爷爷遛狗不栓绳子,狗丢了也不及时找,李玩着急找狗的时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绝对不承认,只会怨李玩不重视他,腿摔伤以后他就更理直气壮了,因为爷爷也是像昭昭一样被这么教育大的,他习惯了推卸责任。
李玩又何尝不是被溺爱大的呢?因为父母离异,爸爸对李玩总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补偿她,为了老师口中的重点高中强硬地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但过后立马又是赔笑脸又是给零花钱,还买了条狗送给李玩。狗走丢之后全家人开会商量,每个人都要看李玩的脸色,还费尽心机又买了条一样的狗回来,可以说,长辈们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唯独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李玩说她也不是非要条狗,她就是要爷爷认错,要大人们承认这狗不是爱因斯坦,但大人们怎么能认错呢?那是他们作为大人的尊严。
李堂看得很明白,她知道要维护大人的尊严,所以立马改口认下了爱因斯坦,换来了李玩对她的厌恶和抗拒。如果说李玩是个还在对抗世界的十三岁少女的话,李堂就是一个更温和的更懂事的李玩。懂事,是懂人情世故,遵循规则,李堂早恋、喝酒,但不妨碍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因为她分得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李玩的后妈送她一个包,她就能立刻笑脸相迎,是因为她知道别人付出了是想得到回报,那么她就应该给她。她是活得更轻松的李玩,不再那么拧巴非要争出个对错,她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对错都是相对的,相对论不只是告诉她宇宙不唯一,真理也是不唯一的,今天的错误或许明天就对了也说不定。电影中李玩喝牛奶,一喝就吐,但之后堂姐男友递给她牛奶,她喝了也没什么异常的反应,电影用喝牛奶这件小事来告诉我们,李玩变了,或者说,成长了。
成长这件事,在儿时看来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当它真正发生时却又是那么的猝不及防。
因为一条狗的依赖,李玩对周围的人都变得温暖柔和,也因为狗的走失,李玩开始对抗规则,抗拒成长,但成长总会如期而至,它让你看到这是个复杂的成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它让你看清了每个人都戴着的面具,这些面具如此相似,如此泛滥,而当你发现戴上它之后会感到如此的安全,你就不想再摘掉它了。李玩一点点戴起了面具,成为大人们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慢慢变得跟李堂一样,知道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大人的酒桌上赔笑,也许再过十多年,她会长成那个一脸精明的后妈,再过二三十年,会变成那个在酒桌上八面玲珑但喝酒之后会忍不住默默哭泣的爸爸。
电影结尾前,用了不小的篇幅展现了昭昭学溜冰的场景,昭昭站在队伍里,在教练的盯梢下喝一口牛奶,低头就吐了出来。他总是摔倒,哭着说他学不会,请求教练帮他,但教练依然逼着他自己站起来。这一段内容与李玩的成长过程相呼应,它告诉我们,每一个被疼爱的孩子,都要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哭泣中站起来,去学习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青春素来如此,人生亦复循环。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网友热议,倒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牛逼,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很琐碎,编剧完全可以把它编成一部三十集的电视剧,但也正因为它真正关注了最生活最平常的事情,才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去回味自己的青春,去思考这平常之下的所有无奈和悲伤,以及,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去改变它。
狗十三观后感3
这部片子在没开播之前,已经是好评不断了的。于是便买了一张电影票,独自去电影院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张雪迎是14岁的时候饰演的,那时还是挺清纯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种感觉。(虽然胡辣汤事件并不喜欢她,但这个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他们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还可能是父母已经离异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独自与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试问哪一个同学,哪一个孩子不想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电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当然是希望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当然之后父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开始通过一只小狗来与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联络。这也告诉我们那些留守儿童,不要太过多的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去陪着你?也不要认为他们就不爱你了,怎么怎么样。其实他们也只是生活所迫。为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你的生活,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长,他们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说的是父母生你养你,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但也是伦理吧。要相信世间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电影中的女主角很让人心疼。但也同时反映,折射了我们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观后感4
狗十三,才是我们平凡人的青春年少。
当然,电影里的青春比我的生活条件要好。
这部影片,应该有很多人的影子。
你最珍贵的被大人不屑一顾,在大人面前毫无征兆地被要求背诗,和大人吃饭被要求敬酒,被父母打,有的直到长大都不知道理由。
一个孩子,只要在平凡的生活里,不可能被置于世外。只是作为父母,曾经经历过的不舒服,在有了小孩之后,不仅忘却了,还会让孩子重来一遍。
我小时候也有过很多不情愿,被逼去做事,但我长大却认为,有一些是帮助成长的。
成人何尝是自由的?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
这种现实类的影片,似乎不朝气蓬勃,不积极向上,可现实就是现实,现实有时候比编出来的故事可能更荒诞,更残酷,更引人思考。
不回避现实,是进步的开始。
我还想说的是,这样的青春,固然不够美丽。但早接触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样的人可能不那么天真无邪,但可能坚强勇敢。
即便孩子生活在童话的城堡,遇到的也并不都是好人和美好的故事。
现实最教人成长。
只是短时间发生的事可能太多,成年人没有给她一个和缓的过渡,让李玩成长的过于迅速,但也是一个正常的阶段,不懂懵懂惊愕痛苦接受厌弃热爱
影片里没有李玩成长到热爱的阶段,也许这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们才更喜欢那种,尽管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却依旧热爱生活的人。
狗十三观后感5
虚荣与伪善往往和我们的记忆开一个可怕的玩笑,这种感觉往往主导着我们的回忆,积极的记忆构建会美化我们的回忆。从心理学上讲,我们的记忆不是记忆库中所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建构。,青春记忆往往被美好的初恋、奋斗的阳光、欢快的情谊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滤镜、去掉美颜、去掉瘦脸之后呢?我们还记得青春真切的模样吗?
曹保平导演、张雪迎主演的电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观的镜头,朴素、真诚的演绎,把一份真实乃至现实本身的青春样子还原出来,弥足珍贵。电影于2014年荣获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并提名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经过五年漫长时间的打磨,如今看来历久弥新。影片的感动和震撼从不因时间流逝而缺少,反倒因为其中所表现出的真切和真挚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广受赞誉。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是一个十三岁的青春期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住。果静林饰演的父亲忙于事业,而且再婚又有一个儿子。故事从李玩收到父亲送的一条狗开始,也围绕着两条狗的到来以及两条狗的离开展开,让这个现实的故事充满了隐喻和多义。
李玩给狗狗起名为爱因斯坦,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则是EinsteinandEinstein,直译的话就是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可以解读为两条狗,也可以理解成名为爱因斯坦的狗和最后获得了全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的李玩。当然,还有一层隐喻就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不应该用一套统一的、世俗的成规却塑形,最后还要美其名曰长大了懂事了真乖。这些日常的对话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让每一个观众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厅、学校的教室,看到那个低着头说对不起,我错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会改的承诺。
《狗十三》就是这样,它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所有人,别妥协,别伪善,或者至少别忘记我们曾经的年少模样,也在不断敲击我们的心门,再归来还是少年吗?
青春期的李玩总以为大人会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对天文展的钟爱;大人们也总以为孩子会体谅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顾爷爷扭伤、奶奶迷路、爸爸应酬忙碌。两代人各自期待对方的理解,但却都说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谢谢你,哪怕一句对不起。就像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上接到妈妈电话,两人面面相觑,突然听到《再回首》,父亲泪流满面,但还是顾全面子伸出手挡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国式家庭中沟通失语表现出一种痛感,但也恰是这击中人的痛感让这部电影成为我们沟通的起点,它表现了太多的不能沟通,其实也表达了太多希望亲人间多一些沟通。李玩期许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现,那样在这个时空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和人生可以在另一个时空完成。希望电影这个时空中无法完成的,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完成。
《狗十三》没有滤镜和美颜,却收获了口碑和掌声,不仅获得业内人士团赞,更是被KOL、影评人大V倾情推荐。希望看完电影的我们会说出或听到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狗十三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