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上册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发现语文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学习的内容变得宽泛,考试的题型也趋于多样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上册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4自然段。
4、能按要求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1至5自然段,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难点:课文6、7自然段,知道“金钥匙”指的是什么,体会文中所表达的赞颂之情。
课前准备:教师:实物投影 图片
学生: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1---4自然段。
教学重点:1至5自然段,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感受孩子们学习的艰难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精神。
课前准备:师:实物投影 图片
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境激情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当你还在甜蜜的梦乡里时,有这样一群孩子却已经走在上学的路上了(出示图片,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些山沟里的孩子,去了解他们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吧!
二、 初读课文,巩固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得是否正确。
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笼、钥匙”的读音。
(2)通过课前预习,你学懂了哪些词语?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词语吗?(学生交流理解的词语,再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之间互相解疑,教师相机点拨)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交流,初步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我想通过课文的学习,你会对一些词语有进一步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几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你认为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四、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读了课文,山沟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请你画出相关的词句,想想孩子们的样子和心情,批注自己的感受。然后读一读感受深的语句。
3、同桌交流感受深的语句。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下面的句子朗读、体会:
(1)“天还没有亮,山沟沟是黑的。”
“天渐渐地黑了,夜雾笼罩着山沟”。
(对比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笼罩”,体会孩子们上学时间之长)
(2)“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由黑变红了。”
“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
A指导学生对比读,边读边想象,体会颜色的变化,感受山沟的孩子上学时间之长,上学的艰辛。
B点拨:哪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得最多?画出来,想想为什么。
指导朗读:孩子们就是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起早贪黑地上学去,再读读这些句子,感受他们上学时间之长,上学的艰辛。(学生自由读)
(3)“孩子们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
“孩子们从这座山梁,翻过那座山梁,背着书包放学回家”。
(对比读,体会道路难行,并启发想象: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孩子们又是怎样上学的?进一步体会孩子们上学的艰辛)
(4)“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洞的。”
(自由读,体会孩子们上学的不安全,在山里行路,天色黑暗,远处还有狼,并引导说几个“黑洞洞”这样的词语。)
点拨:如果是你走在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路上,你会怎么样?(害怕、恐惧┉┉)他们也一样啊!再读这句话.你会发现,你们的感受他们都有!
5、引导:就在孩子们害怕的时候,黑洞洞的天空中突然亮起了一盏灯, 你现在什么心情?快读这句话,把它带给你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自由读)
换词练习:“迎”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盼,接,找,寻,领……)把它带进这个句子,读出来,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心疼、怜爱。
6、 换位读:把课文中的“孩子们”“他们”换成“我们” ,以山沟孩子的身份再来读1——5段,看看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
(他们并不觉得苦,他们“说说笑笑”,充分享受着获得知识的快乐)
引导想象: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呢?
7、导读:是啊,孩子们并不在意那些困难,因为能去上学已经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了,所以克服困难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艰难跋涉也就变成了一种乐趣。快在小组内读出你的感受!
小组以喜欢的方式读,一起感受到山沟孩子快乐的心情;小组展示读,评读。
8、课文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山沟的孩子们起早贪黑上学的情景,你能试着背诵1-4段吗?
9、检查背诵情况:投影出示背诵提示帮助学生背诵。
10、引导质疑:山沟的孩子们上学实在是太苦了,可他们却不怕这些艰难困苦,总是那么乐观,对学习那么热爱。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可能提出:到底是什么激励着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呢?他们这么努力地学习是为了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解决这些疑问。
五、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1、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熟练背诵1——4段。
板书设计: 山沟的孩子
苦 —— 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按要求积累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山沟的孩子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6、7自然段,知道“金钥匙”指的是什么,体会文中所表达的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金钥匙”“智慧的宝库”的意思,体会文中所表达的赞颂之情。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复习,导入新课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山沟的孩子有了哪些了解?(板书:苦——乐)
2、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段,然后进行朗读评价。
3、 检查1——4段的背诵。
二、 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还记得上节课提出的疑问吗?(学生回忆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带着问题读第6段,结合实际说说“神奇的钥匙”、“智慧的宝库”的意思,体会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抓“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不停地发奋学习的精神,并试着说几个“日日夜夜”这样的词语。)
引读:为多学些知识,改变山沟的穷面貌,孩子们 “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表达出你对他们的赞颂之情!(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3、引读:多好的孩子啊!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灿烂的黎明”指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学生可以说鼓励的话,可以描述未来山沟的学校,也可以畅想将来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4、导读:或许是山里的风清新,山里的水洁净,才使得山里孩子的梦更自然;或许是山里的人坚强,山里的人淳朴,才使得山里孩子们的梦更诚恳真实。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赞美山里的孩子们,一起预祝他们的梦想快点实现吧!(师生深情齐读第七段。)
三、随文练笔,升华情感
1、读了课文,(指板书“苦——乐”)这两个字一定让你感受很深,不要让它溜掉,快拿起笔写下来。你可以以一名读者的身份来写,也可以以山沟孩子的身份来写,还可以以那些没有露面的山里大人的身份来写。
2、 交流感受,师生共同评议。
四、听写生词,检查反馈
导:课文学完了,我不知道你们的生字词学得、记得怎样了,快记一记,一会儿老师检查。
1、自由识记生字新词。
2、听写生字新词:翻过 初升 笼罩 山梁 嚎叫 钥匙 黎明
3、同桌检查,改错。
4、针对典型错字集中订正。
五、布置作业,加强积累
1、生字词;照样子写词语。
2、抄写喜欢的词句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山沟的孩子
苦 —— 乐
不怕困难 刻苦学习
5年级语文解题技巧
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段意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答疑连起来,稍加整理;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一面》)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阅读题答题技巧。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生动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比喻—,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的气氛,表达一种—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二、教你几招:
(1)认真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仔细体会,弄懂文章说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2)紧扣题意,用完整的话规范答题,切忌随意,不能使用口语化的句子,不能为凑字数东拉西扯、重复啰嗦。词句要切中[要害",准确、明白地解答问题。
(3)文章后面的题目中要你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先在文章中找出来,千万不能怕麻烦,结合上下文才能答对题。更不能看错题意,看漏题目。 小窍门:
答题时可借用文中原句,或略作改动、归纳。
动笔之前先动脑,将语言组织一遍,减少卷面上改动痕迹,保持卷面整洁。 字迹工整、标点正确、词汇丰富能为你加分。
“阅选方法指导课”的结构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此环节是关键,教师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
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应安排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加深认识,巩固所学,形成技能。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
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师巡视,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倡导学生查用工具书,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一段时间后,允许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3、畅谈收获体会要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是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以及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问题等。
通过检查学生对所学方法的运用情况,不仅利于教师掌握情况,及时调控矫正,还有利于学生间的启迪、提高。需要说明的是,一种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单靠一两次的训练是不能奏效的。
因此,教师需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二年级阅读指导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 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
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 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 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
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 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 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 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
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同志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
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把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稍加整理,可以这样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鲁迅在信中谈了青年人读书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又谈了关于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发信这个话题,最后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