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晓芬0分享

语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

学习目标: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重点: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四、赏诗,看课件,听朗诵,欣赏诗词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五、品诗。体会诗人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铺:

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瑟瑟:

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红:

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一道:

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

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六、再次品味、赏析诗词

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2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习目标的投影胶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二、初读感悟。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齐读)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学习一首诗只读好就行了吗?(根据学生的思路)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了解诗歌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讨论中来领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生自由学习讨论)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汇报)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3、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学生争着,比着读)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师深情描述创设情境)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齐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汇报(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都是写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配乐,生齐读)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七、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自选作业: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摘抄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抄背课外描写四季景色的一首诗。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用写话或作画的方式展现诗中描绘的一个画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

师:同学们,你说说你现在的生活和你爷爷、奶奶时候的生活有什么变化?那你知道吗?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也是和科学技术有关的。一起来读课题(29呼风唤雨的世纪)看到呼风唤雨让你首先想到了谁?(神仙)呼风唤雨是指他们的法力。那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还是指神仙的法力吗?那是指什么?(科学技术)同学们,人类们科学技术已经完成了过去由神仙才能办到的事,科学技术真是太神奇、了不起。带者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题目。

好,同学们这个题目还不是完整的句子。谁来将它说成一个完整的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20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㈠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查查他们的意思。

㈡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在课文中应是什么意思。

㈢读完课文后,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并用波浪线划下来。

2.学生自读、自悟、自划。

检查读词语,开火车读,并随即理解。

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幻想、的确、光年、因特网、原子核、呼风唤雨、农耕社会、(看图说说农耕社会是怎样的?)腾云驾雾、潜入深海、程控电话、远洋船舶、归根到底

理解:

洞察:观察的很清楚。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面目。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原子核:原子的核心部分。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光年:天文学上,距离单位,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路程。1光年=94.605亿公里。

3、齐读词语。

4、检查读课文情况,逐段指名读。

5.点评。

6、回答: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着呼风唤雨的神奇世纪。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读感受。

1.仔细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疑难,也可以在书上作个记号。

2、请学生读感受,并将疑难归类。(灵活处理)

疑难预设:

发现和发明区别。

改观和改变区别。

什么是精神文化生活?

什么是物质文化生活?

四、精读课文第四段

师:好,接下去老师要让你找一找课文是怎么表现科学技术的呼风唤雨的本领。课文举了例子吗?引入第四自然段。

1.找科学技术成就的例子。(登月球、潜入深海、天体┈)

2.你还能举一些科技成就的例子吗?(略)正是这些科技成就将我们的生活带入了幸福的境界,让我们过上了舒服、惬意的生活。有一句话说明的正是这个意思,你找到了吗?

理解人类的舒适和方便,是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显红色)

① 指名读。

② 过去王公贵族不敢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③ 王公贵族以前过的生活是怎样的?(没有电视)

师:是什么让我们过上了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生活?(人类)是的,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依靠科学技术给自己带来了福音。让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话,深刻地体会一下。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无论是课文举了大量的科学成就,还是王公贵族的生活和今天的生活相比较,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魅力,所以我们不得不大声的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好,拿好书,让我们再次感受呼风唤雨的震撼,带者丰富的感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回顾了呼风唤雨的20世纪,我们目睹了科技的日新月异,看到了它给人类生活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那么,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为创造这份奇迹做些什么呢?

六、生字书写。

1.教师范写较易写错的字。

2.屏显本课12个生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生书写。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12个生字。

3.交流、品评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和手抄报《科技天地》。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想象力,激发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写诗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1、师问:你欣赏过落日的景色吗?你见过鸟儿归巢吗?

课件出示图片,让大家感受。

2、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刘大白写的描写秋天落日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揭示课题:《秋晚的江上》

3、认识作者

刘大白: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二、字词揭秘

1、我会写

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字。

出示巢字。

师:巢字上面的巛是三笔,作为偏旁时要写得稍短一些,下面的果字占整体字的主要部分。这个字的结构是上下结构,部首是巛,可以组词鸟巢,巢穴,我们选一个造造句吧。这棵高高的树上有一个新建的鸟巢。

课件出示苇字。

师:苇字的偏旁艹中的一要写得长一些,是笔画中最长的一个。苇是上下结构,可以组词芦苇,苇叶,造句:这条河的旁边长满了高高的苇叶。

三、课文精讲

1、学习诗歌的第一节

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图片和文字结合解释,斜阳: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2、学习诗歌的第二节

课件出示: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师解释:头白:用拟人的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

芦苇:一种高大的禾草。

红颜:此处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同时让大家感受到“红颜”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译文

先让大家举手自己翻译,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然后师总结。

师小结: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在江面上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4、品读诗句

(1)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让学生圈出“倦”和“驮”,感受这两个字的作用。

师小结:归鸟何以倦了?鸟倦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引导学生理解“翻”和“掉”的作用。

师小结:“掉”与“翻”承接,和“驮”照应。诗人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极富表现力,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是诗人想像力的深化。

(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师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情趣和生机。

5、问题: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静谧、绚丽、和谐的景象?

生举手回答,老师点评

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滔滔的江水、白花花的芦苇

师小结:诗人刘大白通过这些景物描绘了宁静优美的景色,渗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无比心悦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得美丽无比。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地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

    85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