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词

梦荧0分享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程即将学完了,语文的生字词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词,仅供参考。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词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拗ǎ o 窜 cu à n 觅 m ì 跪 gu ì

轻捷 q ī ng jié 云霄 yun xi ā o 倘若 t ǎ ng ru ò 鉴赏 ji à n sh ǎ ng

啄食 zhuó shí 和蔼 h é ǎ i 恭敬 gōng jìng 质朴 zh ì p ǔ

博学 bó xué 渊博 yuān bó 倜傥 t ì t ǎ ng 淋漓 l í n l í

盔甲 ku ī ji ǎ 绅士 shēn shì 确凿 qu è z á o

人迹罕至 r é n j ì h ǎ n zh ì 人声鼎沸 r é n sh ē ng d ǐ ng f è i

10 、再塑生命的人

捡 ji ǎ n 争执 zhēng zh í 恍然大悟 hu ǎ ng r á n d à w ù

绽开 zh à n kāi 惭愧 c á n ku ì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悔恨 hu ǐ hèn 激荡 jī dàng 疲倦不堪 pí juàn bù kān

感慨 g ǎ n k ǎ i 搓捻 cu ō ni ǎ n 截然不同 jié rán bù tóng

企盼 q ǐ pàn 奥秘 à o m ì 花团锦簇 hu ā tu á n j ǐ n c ù

拼凑 p ì n còu 混为一谈 hùn wéi yī tán 小心翼翼 xi ǎ o x ī n y ì y ì

美不胜收 měi bù shèng shōu 油然而生 yóu rán ér shē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知识结构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一)文学常识

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艺术,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求学中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第11课《窃读记》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林海音,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城南旧事》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二)文章思想内容

1.请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因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便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偷偷地读书,直到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候“我”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匆忙而贪婪地阅读;有时候“我”以下雨天为借口,享受阅读的快乐。在窃读中,“我”收获了知识和智慧,不断成长。

2.仔细思考,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的窃读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

1.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2.区分内容:

3、名句默写: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文学常识

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限四字)

三、成语

1、温故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3、学而不厌:学习不感到满足。形容谦虚好学。

4、诲人不倦: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绪。

5、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6、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huì)人不倦(juàn) 不亦说(yuè)乎 默而识(zhì)之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

六、古今异义:

1、学而不厌 古:满足 今:讨厌,厌烦

2、可以为师 古:可以凭借 今:能够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理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知道)

而:学而不厌/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

默而识之(表修饰)

敏而好学(表并列)

八、词性活用

①不耻下问(以……为耻,意动用法) ②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③学而时习之(按时,名词作状语)

九、句式归纳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孔文子以何谓之“文”也。)

译: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2、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Ø 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1、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2、学习正确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3、学习正确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心有我师焉。

4、思想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Ø 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答:人不知而愠。 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12《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子曰:“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1.字词解释: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 君 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 :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 :恳切 仁:仁德

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 志:

志于学 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三十而立 表修饰

4. 乐:

不亦乐乎 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一页,两页,我如jī è( )( )的瘦( )狼,tān lán( )( )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 )怕,这种窃读的zī wèi( )( )!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shì yí( )( )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人声顶沸 恍然大悟 踉踉跄跄 费寝忘食浑为一谈 小心冀冀 人迹罕至 花团锦簇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庆节期间,广场上摆满了一串红,真是花团锦簇。B.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C.老师宣讲考试规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D.学习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B.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C.在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D.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B.校长激动地说:“如果没有企业捐赠的板房,我们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复课呢?”C.青春给予我们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战。D.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6.按照要求默写。(3分)(1)《〈论语〉十二章》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3)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生的价值不只在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这句话跟《〈论语〉十二章》中的 十分相似。7.综合性学习。(6分)

语文是几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处处有语文。浸润在校园里的是语文的馨香,充盈在广告里的是语文的智慧。学语文,就要读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品隽永含蓄的中国话,用规范典雅的中国词。请你和我们一同“漫游语文世界”。

(1)【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一条标语。(2分) (2)【赏评广告】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和“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和“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请你赏评(任选一则)。(2分)①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②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3)【阐释观点】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DUANG”“小鲜肉”“No zuo no die”等;另一方面,今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用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60字左右。(2分) 二、阅读与欣赏。(45分)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完成8~11题。(13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说 (2)愠 (3)省 (4)逾 9.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2分)11.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12~16题。(16分)心灵之痛

查一路

①车行到小区门口,前面一个刚放学的小女孩,不知在张望什么。出于安全考虑,我轻摁了一下喇叭。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感到十分意外。

②小女孩有瞬间的惊悸,然后回过头,恶狠狠地瞪着这边。她的眼神吓着了一个手握方向盘的成年人,我摇下车窗,想在车子经过时安抚一下她。不料,在我开车经过的一刹那,我清晰地听到她骂了一句很脏的话,脏得让我当时无法逃避,此刻无法转述。我很震惊,一个不过上三四年级的小女孩,怎么能说出这么脏的话呢?

③我以前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用“震惊”来形容可能危言耸听了点儿,但这么脏的一句话,至少让我几个星期都不能释怀。具体原因不可知晓,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的心里有些痛,由痛而引发了一种恨。

④一个月后,我又见到了这个女孩,还是在小区的门口。这次她坐在她妈妈的电瓶车的后面,她的声音很大,反复问:“妈妈,我们家为什么不买汽车啊?别的同学家都有车。”烈日下,她的母亲只顾锁着眉头骑车,无暇回答她的提问。

⑤无意中,这个小女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

⑥前段时间,因一场暴雨,一个亲戚让我帮他接小孩。放学时节,某小学门前的广场上,车声鼎沸,喇叭声震耳欲聋。一眼望去,雨雾之中处处是小车,挤满了整个广场,都是来接孩子的。也有家长骑着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他们让孩子穿着雨披坐在身后,穿行于停在广场的汽车中间。

⑦坐在汽车里的孩子们,则透过车窗玻璃,安逸地望着窗外,望着被雨水打湿的同学们。

⑧国外的富翁,不会把私人游艇停靠在公共码头;而中国的富裕阶层,甚至仅仅是普通的有车一族,都希望自己的车轮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滚动。

⑨由此,我想起了那个小女孩的心灵之痛。

⑩这些年,我注意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心头有某种不便说出的痛。有些痛,源于社会的一种病;有些痛,源于社会成员彼此间的疏离与隔膜。就说关于车这样的小事,如果有车的家长们尽可能把车停到离校门口远一点的地方,如果开车的人尽可能不冒失地摁喇叭,“有车没车”的意念可能就不至于在孩子的心灵上划出一道伤痕。

⑪有些痛,从根源上讲,不是我们造成的,但与我们有关。因为无意间的冒犯与入侵,往往伤害了他人的情感。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3分) 13.文章第⑤段“无意中,这个小女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中的“答案”是什么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是什么?(4分) 14.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章第⑨段的作用。(3分) 15.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有何好处。(3分) 16.题目“心灵之痛”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6分)我说,你听

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①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了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②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班里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17.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4分)① →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 18.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1)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2分) (2)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2分) 19.选文中的画线句子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4分)选择第 句。赏析: 20.“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两个“好”上,你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4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心与心沟通的纽带。回首我们成长的历程,总有一些眼神让我们刻骨铭心,甚至给我们震撼的力量。浮躁的时候,爸爸的眼神让我们警醒;失落的时候,妈妈的眼神给我们力量;怯场的时候,老师的眼神使我们自信;苦恼的时候,同学的眼神令我们振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眼神?

请以“一个难忘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83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