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新模拟试题三
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是有地域要求的,在校生可以在学校所在、居住证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报考。但是在学校所在地报考,在报考之前需要提供学校在读证明。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新模拟试题三,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新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构成。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经验和方法
D.认知策略
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既定疑点
B.理论假设
C.刺激情境
D.给定途径
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4.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
A.应有的责任感
B.积极的社会功能
C.应有的义务感
D.应有的道德面貌
5.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是( )。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计划
D.教学策略
6.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7.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礼记》
D.《论演说家的教育》
8.文艺复兴后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学派是( )。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经验主义
D.人文主义
9.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10.“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中公教育解析】由学习策略的特征可知答案。
2.C【中公教育解析】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B【中公教育解析】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4.B【中公教育解析】根据心理健康的概念可知答案。
5.A【中公教育解析】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
6.A【中公教育解析】德育目标是总体规格要求,具体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7.B【中公教育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8.D。
9.B【中公教育解析】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迈向网络时代。
10.C【中公教育解析】这是朱熹的话,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11.C【中公教育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12.B【中公教育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3.C【中公教育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唯一途径。
14.B【中公教育解析】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15.A【中公教育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6.B【中公教育解析】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17.A【中公教育解析】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18.A【中公教育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问题发现教学法”。
19.D【中公教育解析】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20.A【中公教育解析】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21.B【中公教育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2.D。
23.C【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技能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
24.A【中公教育解析】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25.B【中公教育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流程图和模式图都属于组织策略。
26.C【中公教育解析】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2.报名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具备符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身体条件,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三)符合以下学历条件
1.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特别强调: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符合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学历条件;
2.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3.报考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4.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5.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四)考生类别
1.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报名条件:河南省内普通高等学校大专(含五年一贯制、“3+2”、普通类两年制、三年制)毕业班学生、普通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专升本三年级及以上学生、省内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可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户籍或居住证所在地的省辖市报考,其他年级的学生不得报考,否则资格认定无法通过,或事后查实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在读研究生不受年级限制,可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户籍或居住证所在地的省辖市报考。
特别强调:以上考生报考类别应具备学历条件须与本人毕业时取得的学历层次相适应,如不按要求的条件报名考试的,造成面试审核无法通过的,责任考生自负。
2.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报名条件:具有河南户籍或持有有效期内的河南省居住证,并取得相应学历的,可在户籍所在地或居住证申领地的省辖市报考。
3.港澳台居民报名条件:在河南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自愿原则,可申请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可凭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台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报考,其他报名条件、程序和提交材料与我省其他考生相同。
(五)报名受限条件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精髓: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一方面,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另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3.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加,并起不同的作用。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运动对象的速度。物体运动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
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例如,给被试呈现两条直线,一条水平,一条垂直或两条互相平行,当时距为60ms左右时,人们就会看到从一条直线向另一条直线的运动。
②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③自主运动。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④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4.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
(1)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新官上任三把火”。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月晕效应”,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比如“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4)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
(5)投射效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比如,老师讲课时要求学生注意黑板上的挂图,挂图就成为学生的知觉对象,而黑板上的板书就成为背景。后者是由人们不同的需要、兴趣、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等引起。如,让具有不同爱好、不同经验的人进教室,会各有不同的知觉对象。爱种花的人会知觉盆景,擅长书法的人会注意墙上的条幅,搞宣传的人会把墙报、黑板报作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机械堆砌,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取决于它的关键性的强的部分,非关键性的弱的部分一般被掩蔽。如一首歌,无论是男高音唱,还是女高音唱,是童声唱,还是老人唱,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同一首歌;一旦改变其旋律或歌词,就会成为另一首歌。再如,对三角形的认识,其关键部分就是有三条边构成三个角,其他都不影响对三角形的知觉。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例如:一个人在台上讲话,下面有人端坐桌旁听讲的情境,很容易被知觉为他们正在“上课”,这是因为人们有这方面的经验。
对知觉对象理解情况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例如,对一张X光片,不懂医学知识的人,是无法从中得到具体信息的,而放射科医师就能从x光片中看出身体某部分的病变情况。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要他计算一个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时,往往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若此时教师在图形上添上几根辅助线,学生即刻会转忧为喜,高兴地说:“我会了,我会了,这不是几个几何图形的联合体吗!”这种新的知觉模式的建立,使学生有关求几何图形面积的原有知识派上了用场。
(4)知觉的恒常性
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例如:从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由于距离的改变,看一个人的大小是有差别的,但我们认为大小没有改变,仍然依其实际大小来知觉他。远处的雷声和火车的鸣笛声,其音强未必高于近处的敲门声,可我们总觉得雷声或火车笛声较大。这就是声音的恒常性。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新模拟试题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