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模拟试卷
如果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发展空间将非常狭窄。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不能去公立学校,不能享受编制教师的所有福利,只能去一些工作压力大、工资福利待遇差的小机构或民办学校去当老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模拟试卷,希望大家喜欢!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2分,共58分)
1.对某一数学题,小李用不同于教师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答案。老师看到后大发雷霆,当众训斥小李,该老师的做法违背了( )。
A.关注学科的教育理念 B.关注人的教育理念
C.教会学生知识的教育理念 D.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班主任闵老师决定,凡是考试成绩前三名的学生可以免除班级卫生义务。闵老师的做法( )。
A.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 B.有利于班级管理创新
C.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 D.不利于学生平均发展
3.数学课上,老师在讲解例题的解法,小明突然举手说,他想为大家演示例题的另一种解法,老师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B.稍作停顿,批评学生影响课堂秩序
C.请小明上讲台为大家演示
D.跟小明说下课谈论
4.殷老师特别喜欢学习,不仅上班的时候积极听老教师的课,而且在业余时间自修研究生课程,还潜心研究教学法。她虽然很年轻,但是已经连续三年当选教学能手了。这体现了殷老师( )。
A.有专业成长理念 B.有课程研发意识
C.有团结协作意识 D.有关爱学生思想
5.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起统帅和灵魂作用的是( )。
A.智育 B.体育 C.劳动技术 D.德育
6.我们经常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春蚕到死丝方尽”等词句来表现教师( )。
A.良好的心理素质 B.伟大的人格特征
C.过硬的教学技能 D.崇高的职业道德
7.刘老师大声批评迟到的同学,但自己本身也迟到了,于是,有几位同学在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此时,刘老师应该( )。
A.若无其事,继续上课,保证教学进度
B.承认错误,保证下不为例,然后继续批评迟到的同学
C.承认错误,自我批评,借此机会简单进行纪律教育,然后继续上课
D.停止批评学生,继续上课,下课处理
8.教师在上课之前,对于教材上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例子、一个小实验、一句课堂指令、一段教材的解释都要反复斟酌、精选方略,力求把每节课都上成精炼的课、精确的课、精彩的课。这反映了老师( )的精神。
A.寻弊索瑕和严格要求 B.努力学习和不断创新
C.实事求是和摆正位置 D.严谨治学和精益求精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 )。
A.学区教育制度 B.继续教育制度
C.教师教育制度 D.教师资格制度
10.小王毕业后前往边远贫困地区,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依法应对小王( )。
A.提出表扬,且医疗要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待遇
B.给予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
C.予以补贴
D.颁发荣誉证书,家属享有相应特殊待遇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中小学校实行( )。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 B.党委负责制
C.校长负责制 D.书记负责制
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陈同学研究生毕业后,主动到农村地区的学校支教,其身份是( )。
A.志愿者 B.实习者 C.兼职者 D.见习者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 )。
A.临时监护责任 B.委托监护责任 C.教育管理责任 D.收留抚养责任
14.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是由哪部法律规定的(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精髓: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因材施教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考点: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有广义狭义之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1.国家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四、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4.教育目的要体现教育活动中个体的价值取向。
五、历主要的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1.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2.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轲。
(二)社会本位论
1.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2.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巴格莱(要素主义),孔子等。
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之后,要素主义反对进步教育学,人为降低了教育质量,轻视了学科的系统性。强调学科教学,基础内容,注重智力陶冶。教学的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三)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有人,教师,家长才有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之内,不存在教育过程之外。儿童本能,冲动,兴趣做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目的和过程是不能分的。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制定教育目的避免一般的终极的目的,而制定当前的各种具体的目的。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模拟试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