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与崇高赞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的

1.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 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 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2—§7) →敬仰

↓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职高第四册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 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 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 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 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 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 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 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训练

1.选出与例句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是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

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D.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2.“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对这段话的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项是:[    ]

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

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

3.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项是:[    ]

A.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追问。“老了”。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揣摩语言,完成习题。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和□□,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A.对比            B.衬托

C.欲扬先抑          D.夸张

(2)在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三个词,应是: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句话有什么艺术特点?它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9题。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中,不必说世俗的成功,社会和历史所承认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目标。在这里,目标即寓于过程之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本身就成了生存方式,这种追求愈执著,就愈是超越于所谓的成败。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哲也许更是贤哲,一个身败名裂的圣徒也许更是圣徒。如果一定要论成败,一个伟大的失败者岂不比一个渺小的成功者更有权被视为成功者?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阻止的追求是一种□□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周国平《比成功更宝贵的》

5.在方框处应填入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 □□

6.文中所讲的“比成功更宝贵的”是:[    ]

A.青春的梦                   B.追求本身

C.成功的喜悦                 D.生命的延伸

7.对“渺小的成功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软弱的成功者

B.取得小成绩的人

C.年轻的成功者

D.在失败面前成功是渺小的

8.“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划“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

B.追求的目标在于追求的过程。

C.只要有追求就可以了,成败无所谓。

D.执著追求的意义超越所谓的成败。

参考答案

1.C  2.A  3.C 4.(1) A (2)尊敬、爱戴、悼念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4)“许多敌人”都是因阶级利益冲突而结下的,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说明马克思不存私念,为人无懈可击。这种含蓄的评价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革命精神。 5.成功,浅薄 6.B 7.C 8.人不应在成功面前停下,而应不断地追求。追求的本身比短暂渺小的成功要有意义得多。 9.C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021必修二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知识积累2021

2021年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语文优秀教案范本五篇

2021年人教版教材高一语文名师教案

高二必修课语文教案授课模板范文五篇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2021年高二语文备课教案电子版五篇

高二语文必修5教案2021例文

高二语文2021年人教版新编教案汇总五篇

    22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