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高一语文教案全册设计
教案中对教学材料的处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成有机整体,一要完整,二要逻辑严密,三要通过创新形成特色。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职高高一语文教案全册最新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职高高一语文教案全册最新设计1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
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创作背景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三、解题:
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四、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注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kuáng lán) 屏障(píng zhàng) 哺(bǔ)育 浊(zhuó)流
九曲(qū)连环 浊流(zhuó) 滋长(zī)
2、释词
山巅:山顶。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喂养。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
河精神。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六、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作业布置
职高高一语文教案全册最新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目标导学二:初步分析,理清情节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要素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目标导学三:揣摩心理,分析作用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幼稚、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作用是什么?
明确: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的每个句子:
①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②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③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④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老师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哪些重点段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进行组内交流。
【学法指导】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法指导】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同时,心理描写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板书设计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仔细揣摩。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三:解析文题,领悟文意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四:联系实际,拓展加深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学提示】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
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
【学法指导】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能够紧扣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的学习有了方向。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通过评析来赏析人物。
3.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不足之处:
1.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2.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第1课时任务较轻,第2课时的内容较重,尤其是拓展部分,因为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职高高一语文教案全册最新设计3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 韩麦尔
情节:上学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职高高一语文教案全册最新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
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①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气氛” ”
学生 ”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静一点,静一点„„’”“我”迟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②课后练习二: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⑶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职高高一语文教案全册最新设计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情朗诵,整体感悟
1、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悟:
①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②快速阅读课文,并归纳各段内容。
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一)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1) 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开头的一句: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2) 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中间的一句: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 掌握品味语言的第一环节: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2.讨论归纳。
由此可见,“艰难的国运”有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二)思考“雄健的国民”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呢?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
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我们(学习上的苦行僧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向先驱者学习的要点所在——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仍充满必胜的信念!
3、小结:“雄健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是“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品读课文
1、提问: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文章中多次出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后才感悟到的趣味,它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2、提问:主题思想:
(出示主题思想)本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并号召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来,充满自信的,毫不气馁的“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他将“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3、提问:选取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谈谈理由。(解决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的问题)
4、提问: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出示“比喻”) 比喻: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为鲜明、生动、具体。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碰到的艰难国运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三、课文小结
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华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拓展延伸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