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学科辅导 > 语文学习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2020-09-04 17:39:44
|小黄

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年级语文下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笼罩)lóng(竹笼)

近义词:

保存——保管热闹——喧闹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紧急——危急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反义词:

完整——残缺热闹——冷清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词语扩展:

描写形态多样的四字词语

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ABB式词语

来来往往清清楚楚吞吞吐吐形形色色兢兢业业结结巴巴密密麻麻

又一又一”结构的词语

又踢又跳又惊又喜又高又大又快又准

练一练: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句子。

示例: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如何学好语文?

所谓“三把钥匙”,其实就是三个字:读、写、背。

如果还要加三个字,那就是——多读,多写,多背!

一次,一位我二十多年前教毕业的女生告诉我:“我孩子刚读小学,作业就很多,包括语文作业。我母亲说,你们李老师当年教你们高三也没有什么语文作业,你儿子现在才一年级啊!”

她这么一说,我想了想,还真是,我教了三十多年的语文,真的很少给学生布置作业。但从应试角度讲,我历届学生的语文成绩还是不错的,有些年级还相当不错——就以刚才那位女生那个班为例,1995年7月,这个班的高考成绩(包括语文成绩)就十分辉煌。

说“没有语文作业”也不准确,只是我的“语文作业”不是简单机械的“基础知识”,而是阅读、写作、社会调查等语文学习活动。比如我规定学生在一学期内必须读多少课外书,还规定学生每天写内容自由、形式活泼的随笔。教初中的时候,我还让孩子们轮流主编班级日报,比如《玉林日报》《石室晨报》,等等。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如果一定要说是“语文作业”我也承认。另外,我还倡导学生们多背经典古诗文,比如唐诗宋词,比如《古文观止》。注意,我只是“倡导”,而不是强迫。所谓“倡导”就是以各种方式鼓励背得多的同学,在班上或小组内开展背诵经典的比赛活动,以逐渐形成背诵古诗文的“攀比风气”。

看看,这不就是“读”“写”“背”,或“多读”“多写”“多背”吗?

多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

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宝库”。我经常对学生说:“理科学习靠题海,文科学习靠书海。”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文上那几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而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阅读,不读语文课本他照样可以形成语文素养。当然,“多读”指的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而不是读浅薄无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读有害的“毒品”。我特别主张孩子多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人文书籍——低段孩子可以多读绘本、儿童诗等童书,中段孩子可以多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方面的书籍,高段的学生则可以加上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读物。具体读什么书,已经有太多的推荐书目,我这里就不开书单了。

多写,是语文学习的第二把钥匙。

孩子能够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表达出来。这里说的“写作”远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记、随笔等等,形式不论,内容灵活。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难免会有仿写的痕迹,这不要紧,这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写作,不单单是“写作”,它伴随着阅读、思考和观察,所以写作实际上是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在写作中让心灵自由飞翔,即真情实感,随心所“语”,千万不要说假话,不要“装”——当然,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总之,没有多出课堂作文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生活化写作,是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

多背,是语文学习的第三把钥匙。

现在什么都可以“百度”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认为只要能够查到的知识都不用背。这观点是对的,但这话不能无限“覆盖”,比如它就不适合于文学。好比锤子、改刀之类的工具不必随身携带,需要用的时候去拿就是了;但每个人的血肉却必须是自己体内的,而不可能是“外在的储存”。让孩子在其记忆力最强盛的时代,通过背诵将最经典的古诗文化作自己的血肉,这是形成终身语文能力的“童子功”。当然,并不是所有古诗文都要背,我依然强调背诵经典诗文,且越多越好。肚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04

上面所说三把“钥匙”,我在解说的时候虽然用了“第一”“第二”“第三”的表述,但这并不是三者重要性的依次排序。对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

就我个人的语文学习经历来说,其实还有一把“钥匙”,就是“多抄”——抄经典的古代诗文,抄优美的现代诗文。当然,我的少年时代正值“文”横扫“封资修”,是没有多少古诗文可抄的,但我也整本整本地抄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贺敬之、徐刚、李瑛等人的诗,还有魏巍的散文——今天看来这些东西实在是经不起历史的淘汰,但它们却是那个时代的“经典”。抛开内容不说,至少其遣词造句还值得少年的我学习的。所以,现在我还保留着当年抄写的一本一本的诗文。后来进了大学,我又整本地抄唐诗宋词,还抄过一些中篇小说(比如《公开的情书》),甚至还大篇幅地抄过一些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片段。这些抄写,也是一种语言学习的积累,是“读”“写”“背”在某种程度上的综合体现。只是这种方式带有我本人的个性色彩,不一定适用于别人。所以我没将其归入语文学习的“必备钥匙”之列。

我曾说过,语文是最适合自学的学科。

1977年恢复高考时,不到一个月的复习时间我全花在数学上了,而语文根本没复习——不是我不想复习,而是我不知道如何复习,于是只好拼命做数学题,以安慰自己“在复习”。但后来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居然是92.5分(满分为100分)——我们那一届并没通知高考分数,我是多年后通过特殊渠道得知的。很多人问我是如何学语文的,我就给他们讲我如何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背诵,喜欢抄写……后来我把我这个经历告诉我的学生,告诉我的女儿,让他们这样学语文。读、写、背,的确就是我学习语文的全部“秘密”,或者说三把钥匙。有了这钥匙,不需要任何语文老师教,你一样可以成为语文素养很高的人。比如莫言,他连小学都没毕业,却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他是哪位语文老师“培养”的?他是自学的。再看中外许多大作家,学历都不高,后来都成了作家。这样的例子就不用我在这里赘述了。

也许有家长还是不放心:“那孩子考试怎么办?毕竟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要当作家,而是要通过中考和高考啊!”我的回答是,当孩子把读、写、背当做生活方式,日积月累,他的内涵必然更丰厚,他的大脑必然更发达,他的思维必然更活跃,他的视野必然更开阔,这样的孩子对语言也必然更敏锐,对语言的运用当然也更加熟练……有了这个雄厚的基础,在考前花点时间针对特定的试题形式,对孩子进行一些突击模拟训练,就算是猴子也会“就范”成为“应试高手”,你还愁你那么聪明的孩子过不了“应试关”吗?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相关文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 5068儿童网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 5068儿童网

《童年的水墨画》三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 5068儿童网

《纸的发明》三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 5068儿童网

爬开都峰课文知识点三年级语文 - 5068儿童网

《肥皂泡》三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 5068儿童网

《剃头大师》三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 5068儿童网

金色的草地课文知识点三年级语文 - 5068儿童网

《海滨小城》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 5068儿童网

《花的学校》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118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