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解析,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解析,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
一、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二、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四、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六、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
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解析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精华在线的几位历史老师,在教学当中,都非常注重帮助大家列好知识框架,可见这一点,在历史的学习当中,是极为重要的。
二、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基本史实。根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们可以尽力去还原这个事情,大家都很爱听袁老师的课,就是因为他能讲历史讲得有意思,有深度,而且在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还能顺便把这个事情的所有内容都记住了。
三、牢固掌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ya)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朽: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历史这一科也是精华在线的强势学科,隋子辉老师等历史老师也组成了讲话在线的历史名师团队。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老师们的课程来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祝大家的历史成绩在新学期能步步升高,力争夺魁!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解析,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