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历史知识 >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2017-12-02 18:02:32
|凤婷

  历史同样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学们需要认真学习历史知识点。由于历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同学们不妨把重要知识点梳理出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一、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2.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

  2.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3.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四、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1.公元前771年,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4、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币制、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3.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大败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典故:破釜沉舟

  六、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3.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七、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刘秀“光武中兴”,定都洛阳。

  2.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3.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VS曹操。孙刘联军获胜,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八、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1.三国鼎立---魏蜀吴

  2.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3.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4.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草木皆兵)

  5.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6.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全面汉化。

  高中历史知识点

  1.城濮之战:楚晋之战,晋为避楚北进之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避三舍”至城濮大破楚军,这就是城濮之战。它创造了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战例。

  2.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

  3.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次年,齐国救援韩国,与魏国交战,其中最著名的是“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魏国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从此,魏国霸权衰落,齐国崛起。

  4.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于长平大败赵国,赵括战死,秦将白起坑杀赵军40万,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

  5.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将王离率20万大军南下攻赵,赵王歇逃至巨鹿(今平乡县西南),为王离军所围困,赵派人向各地起义军求援。项羽率军北渡漳水,“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的粮食,与秦军决战,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最激烈、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这场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6.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10多万大军在官渡决战。大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7.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夷陵之战:东吴陆逊利用火攻大败刘备。

  9.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讨伐东晋,东晋在谢安等领导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史称“淝水之战”。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下的竞争发展。

  经济:最重要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经历了民族大分裂到民族大融合的历程,为统一创造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加速民族融合。五、民族间的战争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科技发展。佛教迅速传播,虽有个别统治者毁佛灭佛,但从整个社会心态而言,却呈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尽管政局混乱,但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超越秦汉,为我国封建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政治:开创并延续了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治世、盛世的出现。

  经济:唐前期封建经济繁盛。唐后期有两税法,但未限制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表现在少数民族对边疆的开发、中原与边疆密切往来、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中央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疆域的辽阔等。

  对外:出现盛况。唐朝强盛国力的吸引力、陆海交通的发达、对外开放的政策等促成了对外交往的盛况,在交往中,唐文化泽被东西,也兼收并蓄。

  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422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