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优秀教案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历史教案优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历史教案优秀教案1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比较方法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高一历史教案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式学校的兴建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以及分析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
⑴让学生仔细观看“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张图片,通过比较两者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异同,分析洋务派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的后果。
⑵详见“重点突破”。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洋务运动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高一历史教案优秀教案3
高一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产生的年代和发布;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诞生的年代、发布和来源;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
2.⑴通过学习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使学生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
⑵通过学习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无产阶级不仅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而且还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决定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必将学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⑴通过学习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不依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意志为转移的、代表中国新生产力和新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他们统治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而进行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的社会发展原理及其规律的教育。
⑵通过学习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压迫最深,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使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增强了新的因素,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要线索,本章分别在第三节、第七节中讲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内容,以后还有这方面的内容。
重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本课重点。
近代中国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时期,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革命的是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就意味这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产生了。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在领导革命时会动摇妥协,无法完成革命任务,最终革命领导权会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重点之一。
中国的无产阶级自产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所受压迫最深,因而革命性,再加之其他的自身优点,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最终会取代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也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难点。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并不生疏,但是,对产生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而且,学生缺乏有关经济地位决定政治立场、态度即阶级性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形成时,较难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与他们的政治态度联系起来,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外商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必然会形成既矛盾又依赖的关系。理清其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形成过程。从中国民族工业的最初投资者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势力尤其是同中国封建势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布以及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的地位、待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课内探究活动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
在教学中溜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尚未理解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综合方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只要学生能回答出国外资本主义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企业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掀起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即可。)由此导入新课。
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让学生回忆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告诉学生,虽然清朝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的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分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大批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中国农民的经济来源一为农耕、一为纺织,当洋纱洋布涌入后,农民通过纺织而得的收入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其入不敷出,最终破产。),这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生产,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强调受外商获利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文字,由学生制作民族工业出现表。要包括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身分。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地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与外国经济的入侵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和引文,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规模、资本情况、与外国企业的关系(就此点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制造缫丝和加工面粉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是自欧美引进的,缫丝业更是与出口密切相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关系等问题。从中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势单力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而且,其发展必须依赖外国企业。中国最初投资近代工业的人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也就是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产物。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教师要强调中国的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
通过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盟;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境遇的补充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受到的压迫最深,所以革命性;通过回忆中国境内的近代企业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高度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
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早期工人的斗争方式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2.民族工业的出现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而诞生
2.来源和分布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
1.特点
2.早期斗争
高一历史教案优秀教案4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政纲。
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内容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同盟会的政纲”,教师首先提示学生记住这16字政纲,然后由教师分析16字政纲的涵义。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三民主义及其评价”,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最后,明确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详见“难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关于“论战的起因”,教师讲明背景(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之后,对康、梁在历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
关于“论战的作用”,在明确论战的结果后,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这次论战中的功过(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论战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问题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必然干涉、破坏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反动本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关于“萍浏醴起义”,教师重点强调它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关于“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比较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2.同盟会的政纲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2.论战的内容
3.论战的作用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3.黄花岗起义
高一历史教案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帝国主义的所谓“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2.通过分析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认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人民革命一贯采取敌视和破坏的态度;通过辛亥革命从基本成功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的学习,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的价值和进步意义;通过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结局和历史功绩与教训。此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重点分析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学习和掌握上述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和帝国主义本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建议教师强调以下几点:a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省的响应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自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到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这些已使孙中山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是众望所归。c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政府的组成是以同盟会为主,大总统孙中山掌握政府的全部大权,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法制局长宋教仁等均为同盟会员,其他六部总长虽然是旧官僚或立宪派充任,但他们未到南京就职,实际工作由担任次长的革命党人负责。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议员43人,同盟会员占33人。d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e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
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关于功绩,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要弄清虽然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有了长足发展。“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一功绩主要体现在-了“洋人的朝廷”,使他们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可以把辛亥革命前后40年中国的政治状况做一比较,加深学生对此点的认识。辛亥革命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要讲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政体的变化及革命运动必然会影响周边国家。关于教训,建议教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难点分析
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难点。限于认识和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认识较为困难。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史实、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并辅之以必要的简明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其原因。
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是难点。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依然在继续。学生往往忽略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结束封建统治的区别,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同时,他们对于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一次失败革命的结论,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巨大影响、不足之处及留给后人的惨痛教训。
难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建议教师补充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a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b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c资产阶级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胜利后又吸收旧官僚和立宪党人。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新组织,挽救失败,但未成功。
②关于“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请参考“重点突破方案”相关部分。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讨论:①你如何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相关内容参见“扩展资料”部分。②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相关内容参见“习题精选·答案”部分。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关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教师首先揭示,所谓的“严守中立”,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干涉了。然后出示他们企图干涉中国革命得相关图片。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引出袁世凯上台出任清朝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一事和“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关于“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谈判地点和相关人物。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本课重点。教师首先让学生简单掌握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最后重点强调: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
关于“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强调以下两点: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重点强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正式公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该约法的出台,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临时约法》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同时它代表了大多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认识水平。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革命派的妥协退让;③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中间穿插放映电影资料剪辑《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于失败标志、失败原因、教训三个方面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中华民国成相关知识内容的补充,关于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相关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3.清帝退位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