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立博20分享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历史教案范文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新高一历史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新高一历史教案范文2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教师讲述: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新高一历史教案范文3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X和社会-,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

(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X和民族-X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高一历史教案范文4

【一】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其理论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1)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牛顿的成就:

(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1)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新高一历史教案范文5

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1)在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新高一历史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2021高一历史教案最新范文

新高中历史教案范文5篇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1人教版高一历史优质课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范文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2021岳麓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5篇

    4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