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

立博20分享

历史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1

教学目标: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周恩来于1953年1 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的严重对立和激烈斗争。

2.基本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内容:(1)“另起炉灶”:同 一刀 两断。(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 是肃清和取缔 。(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 一边,与其结成盟友。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1)在建国后第一年里就同 个国 家建交,另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1950年2月,中苏签署《 》,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2.提出:为发展同 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4.意义:(1 )它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2)它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 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讨论 、 、 等问题。针对阴谋、分歧和矛盾,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加强了中国同 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情景激疑

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怎样的外交方针?

知识归纳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一建交原则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3.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典例剖析 【例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变式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 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

①不结盟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④一边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2)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2)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周恩来访闽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典例 剖析 【例2】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 )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变式题2】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万隆会议上 b.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谈判时

c.日内瓦会议上 d.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缅甸时

知识点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情景激疑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归纳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历史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会议召开:为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由苏联推动,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于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3)日内瓦公约的达成: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历史影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出席万 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召开:1955年蓬月,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 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与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典例剖析 【例3】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主要是 (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巩固测试

1、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的是( )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日本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 ( )[

a.1951年 b.1 953年 c.1954年 d.--

3.周思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会议

4、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3年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③运用这一原则成功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在国际上产生 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1954年与中国一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是 ( )

a.印度、越南 b.缅甸、越南 c.印度、缅甸 d.泰国、缅甸

6、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边,这是为了……( ) 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 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开拓外交新局面

7、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8、--总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推断一下,上述会议是哪年召开的

a.1999年 b.--年 c.--年 d.20 --

9.阅读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 、二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材料三: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主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四: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与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成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2)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原则?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其内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2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梭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以入选;

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二、克里斯蒂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划分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每一地区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3、影响: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扩大,标志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陪审法廷是法院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1、陪审法庭制度;

2、议会制度,选举制

3、公民民主、平等的意识等等。

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背景:习惯法遭到平民的反对

3、意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向外扩张;

公民法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导致矛盾激化。

(2)范围: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立法与司法有重要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3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复习内容: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复习重点: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内容

复习难点: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自主学习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1、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____________,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格局的框架。

②战后______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美国的敌视。

2、目的:_____________

3、定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______共产主义。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4、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3月,___________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实施___________,以扶持和控制__________,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③军事上:1949年,成立___________组织,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军事行动。

5、影响:①导致____分裂; ②爆发局部“热战”:____ 、_____战争;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下(古巴导弹危机);总之,使世界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使世界动荡不安。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东欧八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亚洲四国:蒙古、_____、_____、中国。

2、苏东合作:政治上:苏联帮助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经济上:1949年初,在莫斯科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上:1955年5月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6月正式成立____________组织。

三、两极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__________结束后,初期变现为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__阵营予以苏联为主的__________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__________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__________的解体而告结束。

合作探究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当代国家关系》

材料2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顿演说》材料1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依据材料1、2分析其原因。

材料2中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材料3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比较材料3和材料2,杜鲁门和丘吉尔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材料4 我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4中美国的“支持”意味着什么?为实现该目标,美国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材料5 美国应该尽全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根据材料5级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材料6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针对材料6所反映的行动,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伟两级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二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进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简要概括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知识检测:

1.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关系的突出特征是( )

a.美苏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b.意识形态分歧,两大阵营对立

c.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势均力敌

d.美国居霸主地位,苏联在政治、军事上与之抗衡

2.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是( )

a.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b.镇压各缔约国人民革命

c.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d.统一指挥西方国家的武装力量

3.“马歇尔计划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它( )

a.蓄意将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 b.赤裸裸地公开干涉他国内政

c.意图在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d.极力遏制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4.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都是为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d.其目的都是反苏-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推行金元外交

6.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

a.帮助东欧解放 b.成立“经互会”

c.组织“华约” d.进驻朝鲜半岛

7.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军事集团

c.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统一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

8.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 )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出兵朝鲜 ④成立北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①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组织华约 ③接受马歇尔计划 ④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与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

a.西欧各国普遍衰弱 b.冷战局面的出现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d.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46 年秋开始,美国发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西欧经济状况又极为严重。… …同时,严重的经济状况又引起社会动乱,法、意、英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法、意共产党威信空前提高。 … … 于是在经过几个月紧张活动后,(美国政府)抛出了马歇尔计划。

[材料二]他(马歇尔)宣称:“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材料三]“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他们还秉承美国意旨,决定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来参加讨论,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这样既可以避免遭致像杜香门主义那样的公开号召意识形态战争的批评,又可以将参加与否的责任抛给苏联。 …… 由于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各自经济资源提出报告,然后拟出欧洲国家统一的经济复兴大纲,苏联代表认为,这将会要各国泄露本国的经济情报。 7 月 2 日,苏联退出巴黎会议。这样,欧洲复兴计划成了“西欧复兴计划”。

——以上材料均摘自段炳麟主编的 《 世界当代史 》

[材料四] 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1)概述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2)评价材料四“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的观点。

雅尔塔体系

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体系的合作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两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

3.战后对德国法西斯的纽伦堡审判和对日本法西斯的东京审判,也是美、苏合作的重要体现。

体系的对抗

1.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格局的形成。

2.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马歇尔计划的制定。

“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的总构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关于援助西欧的实施和应用,它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讲是控制西欧的政治计划。

3.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其特征是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性事件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军事危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则是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于197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政策达到顶点。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出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调整。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体系的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4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了解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行归纳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提高历史信息提取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民间手工业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间手工业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

难点: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素纱直裾单衣”,并向同学们介绍其内涵的精湛纺织技术: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常195里面,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10.2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这种高超的缫丝技术让人惊叹不已,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打不到它的重量。

教师导入:如此高超的手工缫丝、纺织技术真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纺织技术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老师来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古代民间手工业的辉煌与叹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发展概况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

(2)其发展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

2.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

(1)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ppt展示)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遭受摧残:魏晋南北朝时期→恢复:唐朝→产量增多:元朝→出现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

【设计意图】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能够锻炼归纳总结能力。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简要说明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曲折的原因,为分析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做铺垫。

(二)发展艰难的原因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并提出思考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多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派代表分享答案,过程中教师注意讨论秩序及方向的引导。

2.学生讨论问题,之后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原因:

(1)农业占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3)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缚;

(4)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做铺垫进行小组讨论,能提升古文阅读及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培训历史问题探究能力,还能锻炼小组合作意识。

(三)主要成就

1.教师通媒体课件展示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片段: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提出思考问题: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棉布价格低廉,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业成就棉纺织业的优势。

2. 教师课件展示黄道婆想象图片及马克思将中国棉织技术与18世纪美洲棉织技术进行对比的材料,使同学们深入理解古代棉织业的先进性与影响。

并要求课下预习的同学介绍黄道婆的三锭纺织技术,使大家加深对黄道婆为纺织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解。

【设计意图】运用材料进行对比,了解棉纺织业的先进性,提升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课下自主制作历史表格,总结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5

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相关文章:

2021人教版高一历史优质课教案范文

《明治维新》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

2019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02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2020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

第一次工业革命九上历史教案2021年

    2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