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
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历史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1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知识导学】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
(1)环境优越:位于 ,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 、 、优质陶土和 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 港。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在“ 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 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 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①政治上, 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 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 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这次-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三)工商业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工商业得到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 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 的斗争。社会各阶级出现分化: 因为占有平原地区的大片沃土,被称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权益。 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他们大都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一般住在沿海地区,被称为“海岸派”,他们在经济上主要关注 ,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政治上要求打破“ ”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派”和“ 派”共同的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改革呼声日益强烈。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 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3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016-09-10 13:13:00无忧考网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
教学过程
一、袁世凯专权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小结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征惩罚。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课本、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纪事年表、思考讨论: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等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控制内阁
2.军事:削弱革命军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
2.袁世凯独裁
3.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4.袁世凯称帝
四、护国运动
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讨袁
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4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大纲5
★课标要求
掌握华盛顿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各种原因;《四国条约》及其影响;《五国条约》对各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不同安排;该协定在国际裁军的地位、主要作用与影响;山东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其评价;《九国公约》的名义内容和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理解:《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分别对美、英、日等国的影响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各自用心和说明的问题。
3、了解: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实质与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与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对美、英、日三国的不同影响及《五国条约》中各国在条约规定比例背后的得与失。
2、问题探究:透过华盛顿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地位的个性表现,归纳它们的共性,揭示它们的实质与局限。
3、本质揭示:从客观结果与主观目的辩证关系,揭示《五国条约》的历史局限性;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系方法,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认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的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2、认识到《五国条约》仅仅限制了海军方面的竞争,但随着其他领域争夺的加剧,它已毫无意义。
3、中国人民的抗争对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能缓和帝国主义矛盾,但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4、通过对华盛顿会议条约的讲解,认识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主要介绍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以及会议的发起者、东亚问题的关键问题等基础知识。还介绍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议上的第一轮较量,废除英日同盟,签订《四国条约》;
(2)介绍了帝国主义海军大国之间在裁减海军军备问题上的争斗与妥协及其结果《五国条约》;
(3)介绍了中国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与结果;介绍了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最后介绍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并作了简要评价。
本课引文部分首先介绍了巴黎和会留下的遗缺,然后介绍了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以及这种新格局带来的新的矛盾。引文在总体上说明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直接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1919年的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关系,并就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作出了一些决定,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一战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前,这里曾是英、俄、法、德、美、日等国争夺的焦点;战后,德国战败,退出了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暂时对亚太地区无力顾及。于是,美、英、日三国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角,再加上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捞到便益,便想在亚太地区争得应有的地位。
那么怎样协调好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激化了美日矛盾,这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最主要原因;
日本借一战之机独占了中国若干年,势力扩张不少,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置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因此,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尖锐,成为这次会议召开的根本原因。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一次大战期间,日本趁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战,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1915年日本政府诱迫袁世凯接受了旨在-的“二十一条”。1916年袁世凯死后,日本先后扶持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作为它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日本的势力迅速扩大。1920~1923年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占日本出口总数的47%。1920年下半年,日本海 外投资的90%都在中国;中国的外国投资总额当中,日本约占一半,其中东北地区的外国投资总额,日本即占了70%以上。日本不仅竭力想把英、美资本从东北地区排挤出去,还想扩大在华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投资,有独霸中国之势。一次大战后,日美、日英之间争夺中国的斗争日益尖锐。
(2)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碰壁使它把外交注意力转到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而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发起者美国的主观目的上看:由于英法的阻挠,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野心未能实现,实际上近乎一无所获。美国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决定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谋求点实实在在的利益。那就是要全力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但美国又不想通过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设想了勾结英国通过国际会议来加以实现的计划。
(3)缓解英、美、日三国战争结束后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
大力扩建海军,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持殖民统治、争夺海上霸权的重要手段。英国历来十分重视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它一贯坚持所谓“两强标准”,一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保持了海军的优势。1919年,英国有各类舰只737艘,总吨数2 309 000吨;美国有各类舰只595艘,总吨数1 468 000吨;日本有各类舰只192艘,总吨数820 000吨。
美国首先向英国提出了挑战。美国政府提出了几个造舰计划。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三年造舰计划,规定要建造137艘军舰,其中包括10艘主力舰、6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计划完成后,美国海军就可以达到和英国同样的水平。后来,由于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上述计划未能全部完成。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部于1918年又向国会提出第二个三年造舰计划,目的是要超过英国海军。英国对这个计划十分不满。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英美两国为此在会外举行了所谓“巴黎的海战”的谈判,英国方面要求美国放弃新的造舰计划,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否则英国就不支持美国在德国问题和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美国为了换取英国的支持,联合英国共同对付日本,表示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并放弃新的海军计划。但这种利用的关系结束后,于1921年,美国又制定了一个新的三年造舰计划,打算增造3艘主力舰;海军军费也从1914年的13 600万美元增至1921年的43 300万美元。
日本也不甘落后。1920年,日本国会审核 批准了一项造舰计划:到1927年,帝国将拥有一支包括25艘主力舰的海军舰队。1921年,日本正在建造和计划建造的军舰共145艘,海军军费也从1917年的8 500万美元增加到24 500万美元,占到整个国家预算的1/3。
而无限制的军备竞赛使它们精疲力竭。财政状况十分困乏的英国,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劳合•乔治认为,使海军力量与其他国家达成形式上的均等,比长期进行军备竞赛要好一些;1920年3月,海军大臣隆格 在下院声明,英国将放弃两强标准的政策。1921年,日本的众议员尾崎行雄也有过限制军备的动议。财力雄厚的美国,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也有缓和军备竞赛的要求。虽然美国军舰的吨位将接近英日两国军舰吨位的总和,但是,美国还来不及训练足够数量的海军指挥人员,也缺少完善的海军基地,此外,吨位过大的舰只通不过巴拿马运河,这对美国的海军建设也是一个限制。
(4)平息巴黎和会后形成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 。
巴黎和会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反帝怒潮始终激荡,这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火,来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这既需要帝国主义一起来协商新的侵略策略、制定新的规则,也需要把中国拉进来对中国进行安抚和欺骗。所以召开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会议是完全必要的。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21年11月;
(2)参会国: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
3、《四国条约》的签订:
(1)目的:拆散英日同盟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 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 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 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续约为10年。美国要想在亚太地区与日本争霸,就必要拆散英日同盟。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2)签订:1921年11月,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3)内容:
①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②上述权利受到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
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4)影响:
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英日同盟,消除了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②对英国:保证了它的既得利益,也平衡了英国与日、美的关系,但是同盟解散后,使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将会受到日、美的双重压力。
③对日本:今后的侵略行动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通使日本第一次处在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它所获得的绝大多数既得利益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承认。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签订《五国条约》
1、时间:1922年2月
2、名称:《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
3、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以及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但没有对其他舰种进行限制。
《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单位:万吨)
美 英 日 法 意
主力舰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1 6 6
所占比例 5:5:3:1.75:1.75
【名词解释】
主力舰:旧时指海上作战的主力战舰,包括战列舰和巡洋舰。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过去曾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巡洋舰(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巡洋舰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 力。现代巡洋舰排水量一般在0.8万吨~3万吨,装备有导弹、火炮、鱼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舰可携带直升机。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舰的地位日渐衰落。在现代战争中巡洋舰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它们的作用完全被驱逐舰代替。世界最的现代巡洋舰有三级: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前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以及苏联光荣级导弹巡洋舰。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航 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舰队中的其它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给。一般航母舰队会配备1~2艘潜艇,护卫舰,驱逐舰以及补给舰。驱逐舰或航母上搭载反潜直升机、预警机、电子侦察机等。依靠航空母舰舰队,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航空母舰按其所担负的任务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按其舰载机性能又分为固定翼飞机航空母舰和直升机航空 母舰,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传统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在内的各种飞机,而后者则只能起降直升机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飞机。某些国家的海军还有一种外观类似的舰船,称作“两栖攻击舰”,也能搭乘和起降军用直升机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机。按吨位分,有超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9万吨以上,只有梅友军有此类航母,美军核动力航母均为超级航母)、大型航空母舰(6—9万吨)、中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6万吨)和小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万吨以下);按动力分,有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和核动力航空母舰。21世纪初,世界上一共有11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阿根廷、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国、英国和美国以及日本、韩国。世界各国海军一共有数十艘在使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的航空母舰,其它国家的航空母舰比美国的都小得多。
4、对主要国家的影响:
(1)对美国: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取得了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也限制了日本的海军扩张;
(2)对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标志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结束。
受一战的影响,英国这个拥有全球性海军霸权的国家,其经济遭到惨重打击,根本无力继续维持其特有的“两强战略”(即其海军实力要达到世界上排名第二和第三海军强国的实力的总和),面对美、日等新兴的海军强国,甚至连世界第一都难以维持。为此,英国不得不希望进行全球性的海军军备谈判,妄图通过谈判来达到其继续维持世界第一海军的目的。毕竟,战后的英国不可能去试图寻求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因为这是无法取胜的。而美国也希望能够限制英国的海洋霸权,这从前一段时间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上就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干脆地拒绝了其中的第二条: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绝对的航海自由,在和平时期及战时均然。使美国认为英国是一个比德国军国主义更可恶的海洋霸权,是“全球专政”的国家。结果签订《五国条约》,损失最重的就是英国,而美国则名正言顺地获得了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实力和权利。
(3)对日本:有得有失。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这使它比较强的海军扩张能力受到抑制,难以自由地发挥,甚至于还要被迫进行适当的约束。但它在海军基地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受到束缚,使它在新加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占有优势、限制了美英向西太平洋扩张,保证一旦发生战争,日本海军能够在太平洋上取得主动。
在海军军备谈判期间,日本代表则坚持要求英美日之间的比例应为10∶10∶7。日本认为,进攻舰队对迎击舰队必须保持50%以上的优势兵力,而防守舰队则必须对敌国的舰队保持相当于该舰队70%以上的兵力。美国坚决反对日本的要求,并对它施加压力,宣称要是日本继续坚持下去,那末日本每造一艘军舰,美国就造四艘。日本只好就范,表示同意接受美国提出的比例,但又提出了两个交换条件:一是承认日本原来在中国的利益,二是美国不得在太平洋上建筑海军基地。美国基本上满足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其实日本对这个协定从来就没有真正执行过,一直在海 军扩军方面我行我素。
总之,有人戏称,《五国条约》签订后,各主要大国的心态是欢欣鼓舞的美国、郁闷失落的英国、态度勉强的日本、不太在乎的法国和意大利。
5、整体评价:
(1)《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具有暂时缓和主要大国之间海军军备竞赛的作用。
(2)条约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能发挥阻止战争的作用。
除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对其他舰种没有任何限制。而其中的巡洋舰和潜水艇都是具有强大攻击性的海军武器。再加上在海军基地方面又给了日本极大的让步;特别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以至于日本根本就没有遵守条约的限制,一直在埋头扩大航空母舰的规模,也没有受到有效的制裁。因此,不能遏制侵略行为的发生。
三、中国山东问题:
1、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1)由来:
①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袁世凯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③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谈判——华盛顿会议:
中国代表提出在会议上讨论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日本反对,要求中日双方在会外“直接谈判”。
巴黎和会没有解决山东问题,而这次会议上,为什么中国还要把解决山东问题当作主要争取实现的目标。这是由于中国意识到,这次会议的国际背景与巴黎和会有很大不同,出于遏制日本的长远考虑,英美有可能在不损害它们利益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支持中国的要求,至少能阻止日本的过分要求。所以,仍把解决山东问题作为会议争取实现的目标。
日本要求在会外进行“直接谈判”,主要是害怕英美在会上干涉和压制日本,而英美对日本的主张加以妥协,这仅是一个形式上的让步。英美坚持要有它们的观察员列席会议,这实际上保证了它们有机会对会议进行干预,确保了会议的走向基本上可以按照它们的意图发展。
(3)解决: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1922年2月)
根据条约,日本将山东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特权。
(4)评价 :
①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修正;
②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取得的少有的重大外交成果。
【合作探究】为什么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的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提示: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
②美英与日本矛盾。
教师也要指出:这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产生尖锐矛盾的特定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并不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情况下的产物。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仍然处于“弱国无外交”的地位。
2、《九国公约》的签订:
(1)时间:1922年2月
(2)名称:《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3)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4)实质: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虚伪的,实际上是使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这一阴险的侵华政策,以九国公约的方式得到确认。
(5)影响:
对美国:又一个外交胜利,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还由此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对日本:又一个外交失败,它在中国的扩张不得不受到这个公约的极大限制。
对中国:又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回答: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这些条款是否能够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其中的哪些条款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侵略中国而安排的?
参考答案:这些条款不能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也不能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的完整。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侵害中国主权的行为比比皆是。严重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国之中国──租界依然存在,外国在中国领土上的驻军一个也没有减少,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等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特权一项也没有废除。所以,“尊重”也好,“给予中国机会”也好,都是虚伪的说教。而真正的目的在于第3、4两款。帝国主义想在前两款对中国欺骗的基础上,诱使中国接受帝国主义共同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华盛顿体系的构成: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条约》、《解决山东问 题悬案条约》和《九国公约》所构成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称之为华盛顿体系。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其评价:
(1)凡——华体系的构成: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则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它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建了一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它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只能暂时地缓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虽然日本被迫归还了中国的山东,但并不等于日本放弃了-的计划,相反,由于中国在这次会议上极大地利用了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获取了不少外交 成果,更激起了日本对中国的仇视和报复之心。此后日本抓住种种机会,不断制造事端,寻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矛盾越来越激化。
加之,日本在这次会议上受尽了美国的气,从此怀恨在心。此后埋头扩军,到30年代,利用欧洲注意力集中在德国身上、美国集中精力医治经济危机的创伤、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的机会,一再突破华盛顿体系,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华盛顿体系彻底打破。而这一行动突破了美国妥协的底线,招致美国的全面制裁,这种制裁逼得日本无路可退,被迫贸然发动对美国的袭击,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资料回放】名人对凡——华体系的评价
列宁曾评论道:“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
日本出席会议的代表抱怨道:“这哪里是什么谈判,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
★教学小结:
华盛顿会议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学习中,要把握三个主题,即英日同盟、海军军备和中国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是的赢家:①拆散英日同盟;②美国海军力 量与英国并驾齐驱;③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④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日本、英国和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日本:①英日同盟被拆散;②海军力量受遏制;③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英国:丧失了海军强国地位;
中国:虽争回了部分权利如山东主权,但是的受害国,《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复到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使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案提示:巴黎和会仅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等地区的矛盾,而在亚太地区的矛盾,特别是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随着欧洲等地区矛盾的缓和显得日益尖锐起来。此外,帝国主义战胜国在一战后开始的海军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这些都使帝国主义国家觉得有必要再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加以协调和解决。而美国由于在巴黎和会上一无所获,决心在亚太地区寻求外交突破,所以,倡导召开了这次会议。
由于美国主导了这次会议,所以美国收获颇多。比如在《四国条约》方面,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重大障碍。又如在《五国条约》方面,美国一方面取得了与英国海军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制约了自己的最危险的竞争对手日本海军,可谓是一箭双雕。再如在中国问题方面,成功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而使自己多年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以实现,从这一政策中,使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大经济优势,争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可以说华盛顿会议是美国外交在亚太地区的全面胜利。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不能维持长久的世界和平?
提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主要是由于它仅仅暂时地缓和了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了暂时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和平将不复存在。
⊙学习延伸:
1、(材料略)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我国山东的意图如何?
参考答案: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企图将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据为己有,为了达到此目的,日本正在寻求英国的外交支持。
2、后来巴黎和会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这一问题的前后结局如何?
参考答案:在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等国为了避免日本在解决欧洲问题上制造麻烦,决定用当时与自己利害关系还不大的亚太地区的利益暂时来安抚一下日本,所以当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对山东的要求之后,英法给予明确的支持,而当时美国的注意力,放在了谋求对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权,不愿因一个具体的外交问题引起与英法日等国的纠纷,基本上默认了日本的要求。它们共同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结果,使日本占有山东的目标得以实现。
3、以上材料表明,当时英国与日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维持了多久?
参考答案:以上材料表明,当时英日两国属于同盟关系,即英日同盟。
但是,随着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逐渐成为亚太地区主宰的美国,极力反对这个同盟,英国也不愿意再让日本借这个同盟谋取私利,而自己却获利不多,甚至于有牺牲自己利益的危险。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这个维持了近20年之久的同盟,被迫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