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 儿童舞艺 > 儿童舞艺 >

民族舞教程:撒拉族舞蹈介绍

2022-08-30 11:21:02
|李婷2

  勤劳勇敢的撒拉族人民历来就能歌善舞,无论婚嫁喜日、赶集赴会、劳动间隙,都是曲不离口,舞不离身。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的格乃奥依娜”(在撒拉语中,“的格乃”意为跳;“奥依那”意为玩或演)。这些舞蹈,舞姿简单,又无器乐伴奏,但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深为撒拉族人民喜闻乐见。

  《骆驼舞》是撒拉族的传世之作,产生于定居循化之后,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舞蹈。表演时,两个人翻穿羊皮大衣,一前一后,扮骆驼形象,另有两个人,一人身穿长袍,头缠“达斯达尔”(箍巾),手牵骆驼,驼背上的褡裢里,装有《》、水、土等物。一人扮蒙古人,此舞共四人表演,动作以手式和走步为主,他们边舞边吟,向观众叙述祖先长途跋涉,含辛菇苦。万里迢迢来循化定居的东迁史。《骆驼舞》的情节与民间《骆驼泉》的传说相同,与《骆驼泉》相比,《骆驼舞》提供的史料直朴确切,更有历史值价。《骆驼舞》多在男女婚嫁的喜庆日子里表演,撒拉族把男女青年结婚的这一天称“都依奥依那”(意为表演“骆驼舞”的日子)。当这一天到来,艺人在院中表演,观众席地围坐,并参与对答。随着情节的变化,观众的情绪有时欢乐也有时忧伤。表演者与观众情绪相呼应,气氛十分热烈。据撒拉族老人讲,很早以前,对跳《骆驼舞》十分重视。凡遇男女婚嫁之日,不论谁家,都要表演《骆驼舞》,并邀请“阿格乃”和“孔木散”(本家族和同根子的意思)的人前来观看,形式隆重、气氛喜悦。其目的有娱乐也有教育,即借观舞机会,使男女老少受到一次民族历史的教育。寓教育于娱乐中。以达到使后人勿忘祖先的目的。因此,《骆驼舞》从舞蹈的角度去看它较为简单,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撒拉族历史保存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生动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阿里玛》(撒拉族语为秋子,即一种味美色艳的水果)是男子歌舞形式,它产生在牧业地区,据艺人介绍,早年在孟达地区有一块放牧的场地(当地叫马场),起名为《阿里玛》,艺人们闲遐时,常在这块场地然起篝火表演《阿里玛》一些撒拉族牧民群众簇拥围观。《阿里玛》的动作较简单,但比较舒展、能表达出优美抒情的感情来,音乐为四三拍,弦律优美。以歌伴舞传意、来赞美撒拉族、藏族、回族、土族、汉族。等各族妇女的服饰及容貌之美丽。表达了撒拉族人民古朴善良的性格和各兄弟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好愿望,这个舞蹈解放后经过艺人的发展、已变成群舞,有时妇女也参加跳。

  《依秀儿麻秀儿》(撒拉族语意为瞧呀!全向我身上瞧呀,)这是一个男子舞蹈,一般有二人或四人表演、也可有更多人参加。此舞主要流行在崇山峻岭的循化县孟大山区。表演时艺人面对而立,先唱一段宴席曲,然后伴歌相对起舞、步履轻盈、舞姿潇洒,你来他往、彼此相望、情绪饱满、表演诙谐,表现出撒拉族小伙子跨耀自己的美丽服饰和飒爽英姿的豪迈感情,同时也再现了他们自信、向往、笃厚的民族个性。《依秀儿麻秀儿》多在婚嫁时的宴席中表演,由于它的欢快情绪,给婚嫁喜庆之日增添了喜悦气氛。因此,这个舞蹈同《骆驼舞》一样,是撒拉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佳肴。

  根据艺人的介绍,《依秀儿麻秀儿》产生于放牧生活中,很早以前,撒拉族青年放牧时,身穿皮衣,并缀以装饰物,相遇时经常你瞧我视,相互比美,表现撒拉族青年古朴的爱美之心。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舞蹈。每当我们看艺人表演时,他们总是把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艺人的爱美之心融为一体,尽情表演。使观众看后产生一种鼓舞和力量。

  《尕牙尕得肉》是牧童放牧在野地里玩耍时跳一种舞蹈,表演时,在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垒起一个石堆,舞者各手拿数块石子,将一块顶在头上,围成圆圈,跳起各种旋转和跳跃的动作,将头顶的石头击中石堆,然后众再欢跳一阵表现出击中后的喜悦情绪的动作,就此反复多次,至大家不愿跳为止。《尕牙尕得肉》是源于牧童游戏的舞蹈,动作欢快,情绪饱满,表现牧童玩耍时那种天真活泼的喜悦感情。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牧童生活的舞蹈。

  除上述几个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舞蹈外,还有不少源于浓业劳动的舞蹈,如《打墙舞》、《梿枷舞》、《拉木舞》……等,表现了撒拉族人民热爱劳动和聪明智慧。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34
c
id
155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