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未来之国》读书笔记2000字2020优秀范文
巴西 这个国家给人的第一感觉十分有冲击力。太阳、光线、色彩,一切都是那样强烈。天空颜色如此耀眼,满眼的绿色如此丰富、土地的红色又如此密集。这里的鸟儿有着五光十色的羽毛、这里的蝴蝶有着彩虹一般的翅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巴西未来之国》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巴西未来之国》读书笔记1
我去过我向往的城市和风景, 在夜的皱褶里我梦见过巴西。
——蔡天新《哑孩子》
巴西,一个形容词。
伯樵 撰
1951年,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乘坐波普莱特号货船,沿着大西洋的西沿,一路向南。旅程本身漫无目的,直到到达巴西港口城市桑托斯时,这位刚从美国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位子上离职的桂冠诗人,还不知道自己将会如此眷恋这个“鹦鹉之国”,以至于在此断断续续流连了二十一年。
无独有偶,就在毕晓普从甲板跳下,踏进巴西的十一年前,另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茨威格,也颇带几分偶然地驻足此地,却也同样不能自拔地爱上巴西。巴西,这片充满魔力的大陆,历史和文明在此驻足的时间都如此之短,却勾留住了这么多诗意的人们,唆使他们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对它的欣喜、眷恋乃至多愁善感。
茨威格以小说名世,《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都是脍炙人口的中短篇作品,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算没有徐静蕾和姜文的改编电影的推波助澜,也早已是家喻户晓的虐心名篇,其场景设置虽些许造作,但那种故事的圆融,心理描写的细腻以及缓缓道来的那份从容,都无愧于他的声名显赫。但茨威格在长篇小说领域的名声,远逊于短篇,其两部长篇,心理描写泛滥至极,放在短篇中凝练一下,也许会异常精彩,但是作为长篇,当真是臃肿芜蔓。但茨威格被诟病最多的,无疑是其人物传记和历史写作。被指责的理由无非是对一些靠不住的史料或是孤证,大加发挥,甚至夸张曲解;大量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探究,毫无可靠的文字记载或是口述,更多的是出于茨威格本人的臆测和揣度。虽说这样“丰腴”的传记,当真要比那些干巴巴的人物“起居注”精彩得太多太多,但是作为历史读物(而不是文学读物)无疑是灾难性的。简而言之,茨威格的非虚构写作,在文学上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却远不能被当成信史。
但是茨威格这种主观色彩极强的“非虚构写作”,却在《巴西:未来之国》一书中,化腐朽为神奇,将一部本来会干涩、枯燥的“巴西地方志”,写得摇曳多姿、兴味盎然。诚然,换任一个人来写,巴西不过是会变成一个充满辞藻修饰的旅游招贴画,或是Lonely Planet那样景点、餐馆、旅店的资讯汇总。但在茨威格这里,巴西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就算枯燥的历史沿革和经济趋向,也宛如一部惊心动魄的殖民地电影,只不过不是通往“黑暗之心”的《现代启示录》,而是充斥着温情、反思和happy ending的《与狼共舞》。茨威格在给那些历史人物作传时恣意汪洋的缺憾,在他描绘巴西时,反而成了他羞怯、谦逊、浪漫和诗意的感受;“非虚构”和“虚构”的界限在此模糊了,他在为我们这些猎奇的人们,展现一个他观察中、情感中乃至热恋中的巴西。
他像一个只不过比我们所有(文学)游客早到了巴西一个月的旅行家,热情洋溢、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一个旅人眼中的繁茂世界、世外桃源、传奇异域,就算带着太多的主观色彩,我们也会微笑颔首接纳他对这片土地的激动和热爱。
当然,在这背后,还有茨威格对一战、二战中,全欧生灵涂炭、政治道德沦丧的不满、伤心和无力。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种迫害政策,更使得热爱维也纳的他,不得不流亡海外。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对老欧洲的优雅、笃定、热爱艺术的那种追忆,与当世时他所置身欧洲的那种杀伐之声、剑拔弩张,如隔世一般遥远。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的那种选择性遗忘的追忆,未尝不是在表达对一战前后欧洲现实的失望。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战争总是充满着不安和葬送;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茨威格与他的很多非犹太朋友(如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友情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冲击;作为一个诗歌、艺术爱好者,这场浩劫冻结了二十世纪初维也纳那种勃兴的人文思想运动。
哪怕是欣欣向荣的巴西,最后也未能拯救作家那颗从失望的心。1942年,就在毕晓普抵达桑托斯前九年,盟军攻克柏林的电报抵达里约热内卢前三年,茨威格满怀着对精神故乡欧罗巴陷落的绝望,也饱含着对如此热情、好客、美好巴西的一丝歉意,与妻子在里约近郊的家中双双自杀。在遗书中,茨威格衷心感谢了热忱的巴西,但也坦承自己对另一个文明自残的无奈。
在《巴西:未来之国》中,茨威格借描绘巴西风土人情的美丽、质朴,隐隐地表达了对欧洲的某种“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沉默控诉。茨威格眼中的巴西,曾经受到过“自负、自私和自大”的欧洲的洗劫、掠夺和镇压,但却也赋有被欧洲文明驯化、滋养乃至正在繁荣之中的人文气息;这里经历过战争、奴隶和闭关锁国式的压迫,但却有着民族间友爱平等,互相融合,希冀安宁的现实图景。宛如一面镜子,巴西带给作家的,更多是一种反思、自省乃至于产生强烈反差的世外桃源。而巴西征服茨威格的,正是她提供给了这位心理饱受摧残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一种对未来遐想的现实所在,一个曾经也在欧洲存在过、如今却已渐行渐远、却在异域被奇遇的平行世界,一次对本以为只能追忆、无法再见的万物大同,却在蓦然回首中发现已置身其间的惊喜之旅。
在茨威格这里,“巴西”成了一个形容词,去形容他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对尘世间秩序的渴望,对文明教化的赞扬,对质朴旷达的追求,还有那些对自然、原始、过去的向往,以及对和平、大同、未来的期待。换句话说,茨威格笔下亦真亦幻的巴西,就是他对欧罗巴,对大西洋两岸的所有国家,对全世界所有角落的部落、民族和群体,所期许的“巴西”(作为形容词)般的未来之国。
《巴西未来之国》读书笔记2
茨威格在巴西,留下了许多传世作品,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小说《象棋的故事》,悲歌般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与之相对的描写巴西的力作《巴西:未来之国》都是在巴西写成;在这里,他还完成了他“最后最大的神秘举动”——自杀。
我们今天有无数种方式可以了解巴西,我们欣赏巴西足球,观看沃尔特•塞勒斯的电影,跟随大卫•艾登堡探访亚马逊雨林,频繁听到“金砖五国”的消息,无数次地跟随航拍俯瞰过里约热内卢耶稣山上的基督像,还有人在学习桑巴舞和卡普埃拉,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在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是谁首先到达了巴西海岸,也少有人了解葡王流落巴西的历史,甚至没有人追问过宏伟的基督像树立起来之前,那座山丘的名字是什么。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轻易就认为对一个国家已无所不知,大概只有茨威格这样名望与文采兼备的作家,才能吸引我们耐心地坐下来认真阅读,随作家一同深入历史、深入腹地、深入城市的中心,了解一个立体、深刻的巴西,一个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展现出独特魅力的乌托邦式的国度。这部充满柔情的散文作品,第一次有力地将巴西呈现在世界的面前,“巴西是一片未来之土,它也将永远属于未来”是对巴西的赞颂,也成为对巴西宿命的预言,“永远属于未来”几乎成了巴西面临的一个困局,许多人也会用书中对巴西的美好描绘与今日尴尬的现实进行对比。
《巴西:未来之国》不像纪德的《访苏归来》一般充满冷静的观察,也并不像罗兰•巴特的《中国行日记》一样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茨威格发挥了他传记作家的天赋,博洽而浪漫地写下了巴西的“历史”、“经济”、“文化”以及重要的城市。他用极其温柔的笔触勾勒了巴西的历史与现实,描绘了一处让人陶醉、向往的尘世天堂。这里既拥有上天恩赐的无尽的自然资源,又聚集了一批温和、坚定的开拓者,既背负着波谲云诡的殖民史,又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现代化之旅,既建设了和谐、稳固的国家,又充满着无限可能。满篇赞颂之辞,让人觉得茨威格是带着“玫瑰色的眼镜”看巴西。这一切与我们了解到的今日巴西的确不乏抵牾之处,看过《上帝之城》和《精英部队》这样的电影,很难接受茨威格看待贫民窟那种诗意而温情脉脉的眼光。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巴西社会显然也并不像茨威格描述的那样世界大同。但茨威格是如此博学多才、深谙文史,又曾遍游印度、苏联、东南亚和非洲,两度踏足美洲,他笔下的巴西,让人不由自主地心悦诚服。
茨威格无法不被巴西所深深吸引。在《昨日的世界》的序言中,茨威格写道:“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地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戏剧性的激烈动荡把我抛入一片空虚,把我投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这种我已经十分熟悉的境地。”巴西不仅给予了去国怀乡的茨威格“家”一般的温暖,也展示了一种解决欧洲问题的可能——种族与阶级之间的友爱与共融,对于狂飙猛进的资本主义的慵懒抵御。茨威格感到,这里“在冰冷的商业统计数据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财富:那就是沉静祥和、未受摧残的人类。”
细诉历史与经济之后,茨威格的足迹踏遍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米纳斯•吉拉斯和北方各地,最终飞临亚马逊,这是一场充满色彩、温度、气味与音响的旅程,让人时而目不暇接,时而沉静感动,茨威格用他梦幻般的传彩笔,描画了巴西迷人、多变的风情,这位深谙世界历史的作家,又总是能带给人苍茫、亘古的时空感。当茨威格即将登机离开巴西时,回望这个美丽的国度,他再次深情地感叹:“如果有幸看到巴西无尽的繁茂,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将获得持续一生的美丽。”语似平淡,却充满了蛊惑力,每一个读到此处的读者都会产生一股强烈的冲动,想亲自前往那块神奇的土地——这部书出版后很快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追捧,在茨威格自杀前已经卖出了十万册。
我们不难做到用文学的目光看待这部作品,但其间透露的乐观却让人不由得心生疑窦——既然已经居留在如此恬美的天堂之国,又何必选择轻生呢?
许多人从《昨日的世界》中,嗅到了茨威格对人世的绝望,找到了茨威格自杀的蛛丝马迹,然而充满乐观之情的《未来之国》却写在《昨日的世界》之后,一洗其中“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的悲观。我们如今已无法确知,《未来之国》中的这份乐观与从容究竟是虽短暂但发自内心的欢愉,还是一场哀伤的逢迎。人们不断追问这个谜题。巴西导演拜克曾根据描写茨威格在巴西最后岁月的纪实文学《天国之死》,拍成电影《迷失的茨威格》(Lost Zweig),颇令人意外地揭露了作家在巴西承受的政治压力和幻灭;而法国人洛朗•塞克西克用茨威格最擅长的心理描写笔法,写成小说《茨威格在巴西》,则更多呈现了作家的内心煎熬,这段悲剧如此充满张力,使小说一经出版就畅销不衰,并被搬上了舞台。读《未来之国》再思忖茨威格之死,越发觉得耐人寻味,令人叹惋。
《巴西:未来之国》写成和茨威格服毒离世,都已是70年前的往事。但书中的描写仍未褪色,茨威格之死也并未如烟。即便巴西美丽如天堂,茨威格仍然只是个过客。他用这部书,联系起了大西洋的两岸,联系起了昨天与未来,但他自己却始终深陷于过去而无法自拔。大概正如他为巴西所写下的谶语,在这片永远只能期许未来的土地上,他也永恒地属于昨天。
《巴西未来之国》读书笔记3
从前的作家在发表作品之前,总习惯写一篇短小的前言,声明写作的动机、视角以及目的。这是好习惯,能够从一开始就通过直接对话与读者坦诚相见,便于彼此相互理解。因此,我也愿以最诚挚的心意,告诉你们我为何选择了这个题目,因为从表面上看,它同我的一贯作品毫无关联。
1936年,我启程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世界作家大会,同时接到邀请,可以顺便游览巴西。我并未抱太大希望。对于巴西,我曾像一般的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有着十分自负的想法。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大致如下:巴西不过是南美随便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没有分别,气候炎热,疾病肆虐,政局不稳,财政溃败,行政无序,仅在沿海城市有少许文明;但却风景绚丽,有诸多未知的可能。这是一个属于绝望的流亡者和垦荒者的国度,但却无法产生精神发展的动力。从职业上来说,我既非地理学家,也不是蝴蝶收藏家,也不是猎人、运动员或者商人,所以觉得参观这样一个国家,十天便足够了。我打算在这里呆个十天八天,然后立即返回。我并不羞于承认这种无知的想法,反倒认为这很重要,因为在欧洲或美国这样的想法仍十分普遍。在文化方面,巴西对于我们,就像在地理意义上对于第一批航海家那样,依然是一片未知的土地。一些错误的观念常常使我感到惊讶,因为即使是那些富有学识又爱好政治的人,对于巴西的了解也十分狭隘。然而,这个国家对世界未来的发展却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例来说,有一次在船上,一位波士顿的商人带着鄙夷的口吻谈起南美的那些小国家。我试着提醒他仅仅巴西就比美国还大[1] 。他认为我在开玩笑,直到拿出地图,才肯相信。我曾读过一本欧洲知名作家的小说,里面有一个可笑的细节,主人公被派往里约热内卢,是为了学习西班牙语。然而,在无数不知道巴西讲葡萄牙语的人中,这位作家只是其中之一。而我自己,在第一次离开欧洲之前,同样也对巴西一无所知,或者至少不能保证我所知正确。
就这样,我来到了里约热内卢,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我不禁为之吸引,为之感动。在我面前的并不仅仅是世界上最雄伟的景色,不仅仅是海山之间独一无二的组合或是热带的城市与自然风光,还有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
与我所设想的不同,在这里,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各色建筑都在不失整洁的同时具有独特的风格,崭新的事物中不乏大胆与雄伟,而古老的文明也由于路途遥远得到了捍卫与保留。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不断变化的城市。我的眼睛不知疲倦,无论朝哪儿看去,都会感到快乐。醉人的美景与幸福笼罩着我,调动起我的感官,刺激着我的神经,扩张着我的心脏;我越看下去,便越割舍不掉。在巴西的最后几天,我参观了它的内陆地区,更确切地说,是我所认为的内陆地区。为了到达圣保罗和坎皮纳斯,我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我想这应该是巴西的中心地带了。可一看地图,才发现这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不过刚刚深入巴西的皮肤。
这是我第一次明白,这个国家大得不可思议。它简直不能用国家来形容了,它如同一块大陆,足以容纳三亿、四亿甚至五亿人口。这里幅员广阔,土地肥沃。在其广袤的土地中,已得到利用的不过千分之一。在这里,尽管工业、建筑、各种机构和创新领域都刚刚起步,但却发展很快。在今后,巴西的重要性将不可估量。而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也让我抛去了欧洲的自大,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我明白,我已经看到了世界的未来。
轮船起航的时候,天空繁星闪耀。而由城中的万千灯火组成的珍珠项链,却焕发出比星空更加神秘绚烂的光芒。那时我就知道,这决不是我最后一次来到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我还知道,这里的一切我几乎都还没有见到,或者说根本没有见够。我计划第二年再来,准备待得更久一些,以便再次体味这里的生活,居住在这个向着未来不断发展的地方,更好地享受和平的保障及好客的氛围。可却未能如愿。第二年,西班牙内战未停,于是我想:再等等吧,等到时局稳定下来……1938年,奥地利被吞并,我又接着等。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也遭到不幸,之后德军入侵波兰,接着所有人都卷入战争,欧洲亲手杀死了自己。我越来越希望逃离那片废墟,到这和平富饶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于是我又重新回到这里,比之前更有所准备,以期对它做出一番简要的描绘。
我知道这番描绘并不完整,也不可能完整。巴西实在广袤,想完全了解它是不可能的。我花了半年时间在这里游走,到现在才明白,尽管我如此努力,到过那么多地方,却依然算不上了解巴西。甚至穷尽一生,也不足以宣称自己已经将它看清。我从未到过的各州,每一个都像德国、法国一样大;而我未曾涉足的马托格罗索和戈亚斯[2] ,既使科学考察队也未能走遍;我也同样没有进入过亚马逊丛林,没能弄清这广阔土地上散布的村落和他们的原始生活;没能了解那些与世隔绝的群体和他们独有的文明。这里有航行在河流上的船夫,有亚马逊地区的印第安后裔,有矿工、牧民和高乔人,还有割胶工人与米纳斯•吉拉斯州的腹地人。我没去过位于圣卡塔利纳州的德国殖民地,听说那的老房子里还挂着威廉皇帝的画像,新房子里却是阿道夫•希特勒的肖像。连圣保罗内陆的日本领地我也不曾去过,更说不准原始丛林里是否还有食人的土著部落。
至于那些值得一看的迷人景色,有些我也只在照片、录像或者书中见过。我曾计划用20天的时间,沿亚马逊河逆流而上,穿过一望无际的密集丛林,但未能成行。我最终也没有到达巴西与秘鲁及玻利维亚的边境。由于季节条件所限,航行遇到诸多困难,又不得不放弃了为期12天的圣弗朗西斯河之旅。它是巴西内陆第一大河,在巴西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没能登上伊塔蒂亚亚山[3] 。若站在这座3000米的高山之上,就可以瞭望巴西高原,而它的峰峦则向远方延伸,一直朝着米纳斯•吉拉斯州和里约热内卢方向。我也未曾目睹伊瓜苏瀑布的壮阔,没有见到那巨大水量所击打出的泡沫。而据去过那里的人讲,它甚至比尼亚加拉大瀑布还雄伟的多。我也从未带着锤子和镰刀深入到浓密的原始丛林之中。尽管我不断地旅行、观察、学习、阅读和寻找,却仅仅触到了巴西文明的边缘。
我不得不如此安慰自己:在我见到的人中,也仅有两三个巴西人敢说自己了解巴西的心脏,了解那几乎不可触及的内陆地区。而无论是火车、汽车还是轮船,所有这些交通工具也都无力面对巴西的广阔浩大,不能把我带到更远的远方。实事求是地说,我也无法对巴西未来的经济、财政和政治状况做出准确的断言或预测。巴西所面对的问题,无论在经济、社会还是文化方面,都太新也太特别了。加之这里幅员辽阔,更是让这些问题变得扑朔迷离。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一组专家才能解释清楚。
如今,巴西对于自己尚且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上这里发展太快,刊印出的数据报告都失去了时效性,想要全面了解这个国家更是难上加难。而在所有这些问题之中,我最想说明的,也是对现今世界各国最为重要的,是巴西在精神与道德层面的意义。
这是每一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必须思考的问题。它虽然简单却极其重要:在这个世界上,不同阶级、种族、肤色、信仰的人怎样才能和平共处?这是每个国家、每个团体都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在巴西犹为严重,可却处理得最好、最值得称道。我有幸见证了这一点,并由此写下了这本书。在我看来,巴西在这方面的做法不但需要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钦佩。
《巴西未来之国》读书笔记4
巴西,由于其特有的人种结构,如果也采取欧洲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愚昧政策,势必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在这里能够轻易看到各个种族和他们的混血后代,这些人共同组成了巴西。在这里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是曾经的征服者和统治者;在这里也有土著人的后裔,他们从很久之前便定居内陆;在这里还有无数黑人,他们的血液中尚存有奴隶时代非洲的记忆;这里还有许多其他外国殖民者的后裔,他们来自意大利,德国甚至日本。
如果按照欧洲人的思维模式,这里的每一个群体都会对其他群体保持敌意,先来者反对后来者,白人压迫黑人,巴西人驱逐欧洲人,白种人、土著人和混血人一同对付黄种人,多数派与少数派冤冤相报,为捍卫自己的权利不断争斗。然而,在这里的所有种族,尽管肤色不同,却能和睦相处;虽然出身各异,但却齐心协力。他们致力于尽快消除彼此的差异,成为完完全全的巴西人,共同建立一个团结的新国家。
面对让欧洲世界不知所措的种族问题,巴西的做法堪称典范——它并不将种族看作一个问题。如今,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疯狂,妄图创造出最“纯粹”的人种,就像培育赛马或者名犬一样。巴西却坚持奉行几百年不变的原则,无视肤色差异,允许各种族间自由结合。“在公共事务或私人生活中,每个公民都拥有相同的权利”,这在许多国家不过是一纸空文,在巴西却成为了现实。
无论在课堂、工厂、教堂中,还是在军队、高校和政府里,巴西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在放学路上,总能看到不同肤色的孩子们一起,手拉手肩并肩,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而这种身心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存在于上层社会,存在于学术和政治领域。在这里,不同的肤色不会受到区别对待,不会受到排挤,不会遭到隔离,更不会收到侮辱性语言的攻击,而最后一点无疑最能够体现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在我们那里,每个国家都发明了专门的语汇,用来攻击或讥讽其他人群,比如“Katzelmacher”[4] “Boche”[5] 。 而在巴西语汇中,却没有专门用于贬损黑人或混血人的词语。在这里,有谁敢说自己是纯种人呢,又有人愿意如此吹嘘呢?戈比诺[6] 宣称巴西只有一个纯种人,那就是佩德罗二世[7] 。这或许是夸张了,但对于真正的巴西人,他们的血管里却一定流有几滴印第安人的血液。可令人称赞的是,他们并不以此为耻,反倒以此为荣。异族通婚,在我们邪恶的种族理论中被视为罪孽和自我毁灭;在巴西却加以利用,成为整合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巴西才能在四百年间保持稳定、不断发展。
不同种族间相互融合、互惠互利,而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却奇迹般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然而,在这里,种族净化主义者所大肆宣扬的品质堕落、道德败坏等情况却完全没有发生。这里有着最漂亮的混血女人和孩子,他们有着世所罕见的亲切与优雅。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看到那些学生褐色的瞳孔,在里面有着智慧与谦卑,还有恭敬与安宁。平和的性格与淡淡的忧伤造就了这里的人民,他们与北美人完全不同,缺少那种主动。在这里,真正“被瓦解”的只有激烈而危险的对立与冲突。在巴西,民族或者种族团体,特别是对抗性的团体已已逐步清除。这无疑大大促进了统一民族意识的形成,以至于下一代人的观念里就只有“巴西人”了。一般而言,外国人的后代会更加忠于现在的国家。鲜活的事实与教条的理论相比,也更具有不容置疑的力量。
巴西完全消除了那些无益的偏见,对不同种族平等相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巴西经验最大的贡献,将是结束现今的混乱局面,将世界从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中解救出来。
如此你们便能明白,为什么人一旦踏上这片土地,灵魂便能得到安慰。一开始,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来自于视觉的愉悦,来自这里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色。大自然张开臂膀,对初到的客人致以热烈的欢迎。但你很快发现,这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和谐景象,也恰恰是整个国家的生活缩影。一个人,刚刚从欧洲的荒谬与狂热中逃离出来,看到在这里,社会与个人都能和睦相处、毫无敌意。起初他以为出现了幻觉,可马上明白这是上帝的福音。他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现在却完全松弛下来。在这里,一切矛盾,即便是社会矛盾,也都不如我们那般尖锐,更不会把锋利的毒箭射向我们的同类。在这里,虚伪的政治还没有成为个人生活的坐标,人们并不凭此感受和思考。
一旦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里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友好而不是狂热。你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庆幸自己摆脱了欧洲腐朽的空气,摆脱了敌对阶级与种族的相互仇恨,走入了这个更有人性的世界。诚然,这里的生活也更加安逸。热带气候的莫名沉闷,使得这里的居民也受到影响,显得缺少活力与冲劲,缺少力量与激情。可是,狂热、野心、欲望,正是这些被错误高估的品质,造成了如今的可怕后果。而对我们而言,这种平静祥和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幸福与恩赐。
当然,这并不是说巴西已经处于理想状态,我也不愿造成这样的误解。事实上,巴西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整个社会还处于转型阶段,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远在我们之下。这是一个拥有五千万人口的大国,论其科技发明与工业生产,却只抵得上欧洲最小的国家。
整个国家的行政机制尚未完善,经常陷入停滞之中。更不用说几百公里外的内陆地区,如今仍十分原始,起码落后了一个世纪。初次到达巴西的人,要先适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缺陷,比如不够守时、态度随便、行为懒散。而那些到一个地方只会观察公交宾馆的游客,则会带着满心的傲慢离开巴西,离开这里的落后和缺陷,回到他们所谓的“文明世界”中去。然而,近年来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彻底改变了“文明”“文化”的含义,我们已经不能再把它们简单归之于“秩序”或者“舒适”。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数据。这种功利主义的科学计算着每个国家的财富,计算着每个公民的财产,计算着每个人拥有多少辆汽车,多少间厕所,多少个收音机,多少份保险。按着这些数据,文明也就意味着生产力、消费以及金钱。可这些数据中却缺少了一项重要因素:即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能够看到,最顶尖的体制不但没有赋予人民人道主义精神,反倒将他们带上了野蛮的道路。
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文明在四百年之后,又一次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因此,我们不能再以工业产值、财政基础或是军事力量为国家排序,而应以和平主义及人道精神作为衡量标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巴西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最值得我们效仿的国家。它厌恶战争,甚至不清楚战争是怎么回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巴西的所有边境争端几乎都能通过协商或仲裁解决。只有巴拉圭战争例外,可那是一个丧失理智的独裁者所发动的战争。这个国家为之骄傲的英雄除了战士,还有国务活动家,比如卡西亚斯公爵[7] 以及里约•布朗库子爵[8] ,他们都十分谨慎,知道如何避免战争。
巴西的语言与南美其它国家不同,也没有扩展领土的动机或者称王称霸的倾向。它与邻国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巴西的外交政策从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甚至在如今动荡的形势之下,巴西基于理解、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也未曾改变。对和解的渴望、对人道主义的坚持,并不只是某一个领导人的态度,而是整个国家的德行,是巴西人与生俱来的宽容所决定的。这一点在巴西历史上已得到了反复印证。在这里,从未存在过血腥的宗教压迫,从未执行过宗教裁判所的酷刑。同样在这里,奴隶们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即便在革命爆发、政体更迭的时刻,也几乎没有流血牺牲。巴西的两位君主,为了巴西的独立与民主,一个主动宣布脱离葡萄牙,一个自愿流放欧洲。正因为如此,巴西的独立与改制既没有羞辱,也没有怨气。
自巴西独立之后,尽管也有起义反抗,却很少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作为巴西的领导者,要想统治这个国家,首先要采纳就是这种宽容精神;几十年来,巴西作为美洲唯一的一个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开明的君主,绝对不是出于偶然,而今天,巴西虽在独裁政府统治之下,却比我们拥有更多的自由与个人权利。因此,也只有在这里,在秉承和平发展原则的巴西,我们对未来文明最美好的愿望才有喘息的机会,我们被仇恨与疯狂撕裂的故土才可能平静下来。既然找到了这种精神力量,就当唤起更多的支持;既然在如此混乱的年代,依然能够在崭新的世界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就有义务把这个国家介绍给更多的人。
《巴西未来之国》读书笔记5
《巴西:未来之国》出版于1941年,今天读来依然是一本了解巴西的最佳书籍。前三章历史、经济和文化,从总体上介绍巴西:后几章则是巴西主要城市的介绍,有游览的心得,有历史事件的穿插,并有议论。茨威格戴上康徳的红色眼镜,见到个玫瑰色的巴西。他于贫苦中看见美好,于衰伤中看到丰饶,在苦痛中望见快乐。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由一位懂得观察、感受和生活的人写成,既有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引用,也有可敬学者的感性观观察。
这本书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米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本书由巴西葡语版译出,再与德文校对,以求准清晰地介绍巴西,并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风釆。
以上为印在图书封面折页上的介绍。这本书仍是茨威格那种硬朗文风,但他在介绍一个国家时,也寄托出来一种理想,希望能在南美大陆找到一种人类的出路,故称其为“未来之国”。80年过去了,许多东西都在折腾,历史并无规律可言。但这种写法有意思,有纵有横,有点有面,有森林也有树木,有介绍,也有着理论上的提炼,仍然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手法。文本惟其如此,才不会写的板,才生动可读。前些年,关注南美那边丰饶的土地,今读此书,更增添一些去看看的冲动,也许在南十字星空下,会有另一种关于人的思考吧。
《巴西未来之国》读书笔记2000字2020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 《理想国》高三学生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 - 5068儿童网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优秀读书笔记范文2000字 - 5068儿童网
★ 高中生读书笔记2000字《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精选 - 5068儿童网
★ 中学七年级关于《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五篇 - 5068儿童...
★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 《等待戈多》的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