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未来之国》巴西读后感700字5篇

2020-09-04 15:36:17
|钰媚

茨威格是一个世界公民,他作为一个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自己的民族和国籍并未在他的书中没有烙下太多的印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巴西未来之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未来之国读后感1 

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已经垂涎很久。不过恨自己不懂德语,读不了原著,英文版本的国内暂时买不到,中文的翻译版又担心语言的壁垒磨损了原著的精华。

偶然逛新华书店,这本《巴西:未来之国》倒是吸引了我的眼球。大师写的旅居笔记正好能试吃一下,尝尝味道,再去读较为沉重的《昨日的世界》。

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巴西对于茨威格,绝不仅仅是一个安逸的容身之所,这里寄托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于人类良知的觉醒在这片原理纷扰之地的最后期寄。

技术层面,茨威格目光敏锐,作风严谨(写过很多非虚构类作品的作家大抵如此),把一个我只知道桑巴足球和混血美女的国家全方位展示在你面前。

虽然完成此书之后一年,茨威格还是安静地离开了世界,大约是他感觉到明日还远远没有到来,而自己这个属于昨日的世界的老人,能尊严地死去反而可以免去一些折磨

“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

未来之国读后感2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五年前。当时出于对茨威格的热爱,我在图书馆借阅了几乎所有他的作品,而在一次网上检索时,才发现了尚未有中译本的《巴西:未来之国》。那时学习葡语还不足一年,对巴西的了解也很有限,只能借助词典慢慢阅读,没想到一下便入了迷。后来,国内也陆续出过许多关于巴西的书,可却没有一本让我有如此深刻的感受。现在想来,那些书大多将巴西写成了一张报表,其中充斥着各种数据,介绍了巴西的领土面积、地理分布、气候状况、人种构成;还有一小部分将巴西描绘成一幅画,用猎奇的笔触记录下各种异域风光;而茨威格,却将巴西写成了一首诗。在这本书里,他的感受、他的心情都与巴西融在了一起。如果将巴西比作他的爱人,《未来之国》就是最美的情诗。然而巴西却不仅仅是茨威格的爱人,它更是茨威格的全部希望。

说到这一点,不得不提它所处的时代。1934年,维也纳事件爆发,茨威格被迫逃离奥地利流亡英国。随着战火在欧洲大陆的蔓延,他又不得不迁居美国,并于1940年前往巴西。一年之后,茨威格写下了《巴西:未来之国》。可以说,当时他对欧洲文明已经完全绝望。关于这一点,茨威格的相关介绍里几乎都有提及,《昨日的世界》中也有相当的体现,但较少有人知道,正是在巴西,茨威格又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当蔡若筠从德文校对这本书的译稿时,曾提出可以将书名译为“明日的世界”。虽然最后保留了“未来之国”这一既定译法,“明日的世界”却极具启发意义。因为在这本书里,茨威格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巴西的未来,更是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可以说,在茨威格眼中,欧洲社会早已分崩离析,而巴西却寄托了他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因此,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考究的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而这本书的目的也并非预言,而是为全人类指明一条宽广的未来之路。

这也就能够解释,在这本书中,茨威格为什么如此强调人的作用。从航海大发现时代开始,主宰巴西命运的就是一个个顽强坚毅的历史人物。从诺布莱加、安谢塔等耶稣会士到十九世纪的佩德罗二世,身上都环绕着人道主义的光环。耶稣会士为土著居民向国王请命,坚决捍卫他们的各项权益;佩德罗二世积极废除奴隶制度,自愿放弃王位流亡欧洲。巴西数次不流血的政体转换,各个人种之间的自由融合,还有底层人民乐观善良的天性,在茨威格笔下,都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在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之后更是一读再读。

而这一切,并未折损本书的真实性。论及对史实的考察、对数据的引用,恐怕没有人比他更严谨。而更多的则是靠他本人的细致观察。他曾徜徉在里约街头,独自登上贫民窟,曾亲自参观咖啡种植、金矿开采,还到过遥远的累西腓与巴伊亚,参加过那里的宗教活动。他凭着最为诚挚的态度,将自己的见闻思考付诸笔下,并无刻意的美化、矫饰。尽管如此,在其描述或预言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偏差。由于当时欧洲正值战争期间,茨威格自然更加看重巴西和平安逸的生活,甚至将巴西的落后、懒散也看作是天赐的美德。与此同时,二战也使巴西暂时摆脱了英美等国的经济控制,加上1940-1941正处“新国家”中期,总统瓦加斯积极推行各种政策发展民族工业,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社会保险,立法保证劳工权利,巴西的民生、经济也正处于发展高峰,很容易让人有“未来之国”的乐观遐想。因此,尽管茨威格笔下的巴西笼罩了一层理想色彩,却并未背离巴西现实。下面谨对两个争议较多的问题略作说明。

首先是种族问题。茨威格多次强调巴西各种族之间的平等、交融,这也是世界对于巴西的普遍印象。如今随着巴西经济的崛起,其社会问题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其中也包括了对种族问题的争论。认为巴西存在种族歧视的主要论据是在上层社会或高收入阶层中,有色人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白人,却容易忽略造成这一情况的历史、教育等因素。由于篇幅所限,很难对此作出全面解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在日常生活中,巴西普通民众的友好、善良并不以种族为界限。事实上,即使一些白人更以自己的肤色为豪,也会以尊重礼貌的态度对待有色人种。加上巴西异族通婚的传统,很多人都拥有黑人或者印地安人血统,种族界限并不明显。因此,倘若巴西真的存在种族“歧视”现象,其规模与程度也比欧洲美国小得多。

本书中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对贫民窟的态度。茨威格将贫民窟视为美好纯净的所在,并以伤感的笔调预言其必将消失,可它们却成为了巴西社会的顽疾。诚然,茨威格没有在那里生活过。对于贫穷朴实的生活,置身其外的人很容易产生美好的幻想。然而,贫民窟里不仅有毒枭罪犯,也有茨威格描绘的善良友好的穷人,他们为生存所迫,不得不居住在条件恶劣的自建房中。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整治中,他们的利益也最容易被忽视。因此在大部分人都谈贫民窟色变的今天,茨威格的描绘也许不无意义。

巴西从来不是一片世外桃源,它也有着自己的冲突和危机。而从这本书成书到现在的70年里,巴西更是经历了许多茨威格料想不到的重大变革,从1954年总统瓦加斯自杀到1964年军事政变,直到1985年才重回民主之路。与此同时,巴西经济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人开玩笑说巴西的“未来“永远都在未来。所幸的是,巴西民众依然保持着独一无二的友善与热情,保持着茨威格笔下乐观的天性。在我来巴西求学的半年中,见到的仿佛仍是《未来之国》中的场景——身边各种肤色的同学,见面时热情的拥抱,不急不慢的性格,彩票点前排起的长队,陌生人之间的微笑……如果时光真的改变了什么,那也并非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巴西最宝贵的一切——气候、风光、土壤、可爱的民众——都宛如茨威格70年前所描绘的样子。

对于遥远的中国而言,同样不变的还有巴西的陌生与特别。时至今日,中国读者对巴西依然所知甚少。不知是否由于这个原因,虽然茨威格的各种中译本层出不穷,却没有人翻译过这本著作。鉴于德语译者大多不了解巴西,翻译参阅的许多资料也只有葡语版本,这本书最终由我从葡语译出,再由蔡若筠用德语校对,以求清晰、准确地介绍巴西,并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风采。到现在为止,如果问我学习葡语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翻译了这本书。从大一接触到这本书到现在真正来到巴西,每次阅读它都会觉得感动。如今,我终于能将这感动带给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巴西。在这里,巴西不是金砖四国中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

未来之国读后感3

巴西,这个遥远的南美国家,由于很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是陌生的。除了它的的足球,几乎让人想不起它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很少有人想到它也有悠久的历史,是欧洲列强在美洲最早征服的殖民地之一。当今的巴西无论如何算个大国,它人口过亿,国土面积和中国、美国差不了多少,贡献了像保罗·科埃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这样世界级的作家。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对战争中的欧洲极度失望的茨威格流亡到巴西,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巴西的祥和安宁与战火纷飞的欧洲大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促使茨威格这个出色的传记作家给这个国家写了一本小小的传记《巴西:未来之国》,巴西作家阿弗兰尼奥·贝朔托称这本书“包含着现时的爱和未来的憧憬”、“直到今天(1941年),在所有关于巴西的书中,没有一本能与之媲美”,这本书日后也成为巴西最好的名片之一。

在茨威格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最重要的两本著作是《昨日的世界》和《巴西:未来之国》,如果说《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向“旧世界”的“告别书”,那么《巴西:未来之国》就是他对未来世界的“希望书”,在他眼中,巴西既是现世存在的人间乐土,也代表着人类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它至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它“结合了美国的民主理想与欧洲的自由精神”。

在《巴西:未来之国》中,茨威格对这个他初次到达而又慢慢开始了解的国度充满了溢美之辞:“在这里,一切矛盾,即便是社会矛盾,也都不如我们那般尖锐,更不会把锋利的箭射向我们的同类,在这里,虚伪的政治还没有成为个人生活的坐标,人们并不凭此感受和思考,一旦踏上这块广袤的土地,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友好而不是狂热,你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庆幸自己摆脱了敌对阶级与种族的相互仇视,走入了这个更有人性的世界……这种平静祥和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幸福与恩赐。”

而巴西为何会成为人间乐土,自然与它独特的历史密切相关。在茨威格的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曾展示了10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在他眼中历史与其说是历史规律决定的,不如说是充满了宿命,同样,巴西至所以能发展成为他看到的人间乐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撞了大运。巴西,这个欧洲列强最早的殖民地,当它成为一个国家的时候,没有发生像美国那样的独立战争,废除奴隶制的时候也没有引发南北战争,即使偶尔和邻国发生纠纷,也很少是以战争手段解决,而这一切都源于曾经的宗主国葡萄牙开明的君主以及他们给这块土地遗留下来的热爱和平、生性善良的人民。

可能是“堕落”的欧洲给茨威格心灵留下的伤痛过于深重,于是巴西便成了茨威格这个情人眼中的“西施”,他看不到巴西过于单一的经济潜藏的危机,看不到巴西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他亲眼看到了希特勒这个独裁者给欧洲带来的灾难,而面对巴西的独裁者却说在独裁者的统治下“却比我们拥有更多的自由与个人权利”,而多年以后,那些独裁者正是把茨威格所说的“未来之国”当成他们的遮羞布的。甚至那些突显了社会不公以及人类顽疾的“贫民窿”,只因为它们是出现在了巴西成为是独特的风景。它们不显得那么丑陋,只是因为那里人民看起来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夜晚充满了欢声笑语”:

“无论从从社会与卫生角度来看,‘贫民窟’都是一种落后,可是它们却构成了万花筒中的独特的色彩;在这些星星点点的碎片中,至少应为城市保留一块,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最初的形态。”

尽管有这样显得冷漠的只言片语,我们不能说茨威格是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别忘了茨威格与罗曼·罗兰几乎保持了终生的友谊,是一个象罗曼·罗兰那样的一个人道主义者。茨威格从“贫民窟”看出美感来,我们只能是他是个伟大的小说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却是一个政治上的天真者。茨威格死后几十年巴西动荡的政局——虽然没有酿成巨大的政治灾难却一再证实着他的天真,而所有的这一切茨威格还是不知道为好。

茨威格在他的《巴西:未来之国》里写道:“如果在这一场自杀式的战争中,旧世界最终覆灭,我们一定要记得,有一个新世界正在迅速崛起,和平人道是欧洲未能实现的梦想,却将在巴西成为现实,而这也是我们在悲痛中最好的安慰。”

茨威格所称的“自杀式的战争”自然是指正在欧洲大地上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二战,此时,茨威格也即将走向自己生命的尽头。巴西在茨威格生命的最后的岁月虽然给了他的心灵暂时的宁静,给了他“最好的安慰”,但这种“最好的安慰”并不能抚平他心头的伤痕以及对“旧世界”的绝望。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汉利斯小镇的寓所内服毒自杀,巴西总统下令为其举行国葬。

未来之国读后感4

2014年巴西世界杯剩了不到一年时间了,预选赛也快打完了。事实上,从2010年南非世界杯结束就盼着快点到来。虽然对巴西的足球稍有了解,但其他发面,除了狂欢节、桑巴舞和几部如《上帝之城》《里约大冒险》的电影外似乎也就一无所知了。于是,想着找几本关于巴西的书来看,先看了胡续冬的《去他的巴西》,后来就买来这本今年6月首次引进国内并出版的《巴西:未来之国》。

茨威格1940年来到巴西,便被这个国家深深地吸引了,他说:“巴西就像那些漂亮女人,让人不知为何便动了情,甚至那些毫无关系的人。”

在《巴西:未来之国》里,茨威格从历史、经济、文化以及几个城市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方面来为巴西做传。关于巴西的历史,从16世纪航海热时佩德罗·卡布拉尔第一次踏上巴西大陆(1500年)开始一直写到1940年。这四百多年里,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分别在这块大路上悉数登场,来了又走了,最后留下了如今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也正因为葡萄牙的最早借入并将巴西作为自己的殖民地,现在葡萄牙语是巴西的母语。而每逢两国在国际赛事上遇见时也总是剑拔弩张。

在“经济”篇章里,茨威格重点写到了蔗糖、烟草、可可、棉花在巴西大陆上的发展并如何成为影响生存的经济命脉的,还有后来发现的黄金。巴西地域广袤,人口缺稀少,而蔗糖、烟草等也都是农业经济作物,于是,茨威格这样写:“巴西无论在哪一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源都不得不依赖进口——最初的几个世纪是人力,十九世纪变成了煤炭,现在则是石油。”把人力作为需要进口的“资源”,这也是工业革命前期世界各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今的巴西在把酒精作为汽车动力使用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跟他们没有煤炭,没有石油,却盛产蔗糖不无关系。总得发展自己的长处来弥补短处吧。

随后的“文化”篇章里,则又详细介绍了巴西的文化特点,像巴西人的无欲无求,对生存方式的知足,还有向往和平人道的愿景。当然,如今巴西文化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葡萄牙的影响,像语言、宗教、习俗,这不可否认。

闲暇时候,茨威格便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几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行、游荡,他在写到这几座城市时几乎用的是散文诗的笔法,字里行间透着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他如此写到:“凡是来到巴西的人都不愿意离开这里:无论身处何方,都希望能回到它的怀抱。美丽十分罕见,而完美的美丽几乎只是一个梦。在这最黑暗的时刻,骄傲的里约将梦变成了现实。它是地球上最迷人的城市。”

来到巴西的茨威格也正如他所写的一样“来了就不愿意离开”,1942年茨威格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家里服毒自杀,魂落巴西。

未来之国读后感5

当蔡若筠从德文校对这本书的译稿时,曾提出可以将书名译为“明日的世界”。虽然最后保留了“未来之国”这一既定译法,“明日的世界”却极具启发意义。因为在这本书里,茨威格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巴西的未来,更是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可以说,在茨威格眼中,欧洲社会早已分崩离析,而巴西却寄托了他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因此,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考究的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而这本书的目的也并非预言,而是为全人类指明一条宽广的未来之路。

这也就能够解释,在这本书中,茨威格为什么如此强调人的作用。从航海大发现时代开始,主宰巴西命运的就是一个个顽强坚毅的历史人物。从诺布莱加、安谢塔等耶稣会士到十九世纪的佩德罗二世,身上都环绕着人道主义的光环。耶稣会士为土著居民向国王请命,坚决捍卫他们的各项权益;佩德罗二世积极废除奴隶制度,自愿放弃王位流亡欧洲。巴西数次不流血的政体转换,各个人种之间的自由融合,还有底层人民乐观善良的天性,在茨威格笔下,都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在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之后更是一读再读。

而这一切,并未折损本书的真实性。论及对史实的考察、对数据的引用,恐怕没有人比他更严谨。而更多的则是靠他本人的细致观察。他曾徜徉在里约街头,独自登上贫民窟,曾亲自参观咖啡种植、金矿开采,还到过遥远的累西腓与巴伊亚,参加过那里的宗教活动。他凭着最为诚挚的态度,将自己的见闻思考付诸笔下,并无刻意的美化、矫饰。尽管如此,在其描述或预言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偏差。由于当时欧洲正值战争期间,茨威格自然更加看重巴西和平安逸的生活,甚至将巴西的落后、懒散也看作是天赐的美德。与此同时,二战也使巴西暂时摆脱了英美等国的经济控制,加上1940-1941正处“新国家”中期,总统瓦加斯积极推行各种政策发展民族工业,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社会保险,立法保证劳工权利,巴西的民生、经济也正处于发展高峰,很容易让人有“未来之国”的乐观遐想。因此,尽管茨威格笔下的巴西笼罩了一层理想色彩,却并未背离巴西现实。下面谨对两个争议较多的问题略作说明。


《未来之国》巴西读后感700字5篇相关文章:

2019最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精选范文5篇 - 5068儿童网

怪物大师读后感7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围城读后感7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鲁迅杂文选》读后感7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优秀读后感作文:读名人传有感700字5篇 - 5068儿童网

鲁迅700字读后感5篇 - 5068儿童网

《红楼梦》读后感700字作文10篇

《黑熊舞蹈家》五年级读后感700字作文 - 5068儿童网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700字读书心得感悟 - 5068儿童网

读老人与海有感范文700字2020【5篇】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211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