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五篇

2020-10-04 00:40:00
|绍跃

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五篇

《菊与刀》读后感【1】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带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比较冷静的旁观者来写这本书的,应该是比较客观吧,这本书在日本也引起轰动。

我的爷爷是在抗日战争时加入共产党打日本人的,他的两个血气方刚堂弟当时还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学读书,立即会到家乡抗日,当时的蒋介石消极抗日,所以抗日的都加入了共产党。我爷爷是一方地主,带了村子里有血性的年轻人一起加入抗日。后来,她的两位堂弟壮烈牺牲,并不是被日本人,反而是被国民党杀害,非常惨烈。他们的名字还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刻着。对于当初日本人的凶残,爷爷奶奶一直记忆犹新,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大的中国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日本人整个村庄的屠杀。为什么?爷爷最气愤的日本人再凶残也是明枪明刀的,最可恶就是那些助纣为虐的汉奸,没有他们日本人只不过是没有翅膀的老鹰。汉奸给日本人出谋划策的残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难防。

经常听到这种评价,中国人单打独斗是条龙,在一起就内斗--不团结。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但起码可以引以为戒。强大的堡垒,从内部更容易攻破。比如说,一些外贸出口的产品,同是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有全居观念,不要相互砍价格挖墙角,大家团结起来,有一个行业联盟,大家都赚钱,不好吗?。其实从本的描述中并没有表扬日本人聪明,聪明并不是日本人的强项,相反中国人反而被认为聪明,聪明的人为什么没有优势呢?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人那样被日本人崇拜。是不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因为每个人都太过聪明,太过聪明,就容易太过自我。

西方国家老是说我们不民主,恐怕西方似的民主在中国会产生水土不服吧。也许我们自己的人类学专家可以像本一样研究研究,探讨探讨了。

《菊与刀》读后感【2】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3】

在本次活动当中,大家以阮辰阳同学首先分享的《菊与刀》为开端,讨论了日本文化中的耻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割裂感”,在这样的讨论之中,韩天雪同学想到了自己最近阅读的《漂流》三部曲,想到了其中忏悔式的语言,又提及在书本《文明的进程》中,作者提出“文明就是一种羞耻感的前移”进一步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什么才是羞耻感?羞耻感从何而来?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情景是如何界定和产生羞耻感的?关于人类文明的话题继续着,章子娟同学分享了《芳华》这一书,并提出“为什么人们会对、并且能够对一个‘好人’进行道德审判?”在同学们提出多种结合书本时代背景的答案后,章子娟同学又建议我们将时代背景虚化,来探讨道德审判本身的逻辑和合理性。

通过本书的确能够对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有更深刻的了解,其中作者对于“耻感文化”、“义务义理”与“人情”世界的独立并立性,以及日本等级制的考察非常精辟,而且在逻辑上来讲,以上的文化观察均能够较好地解释并支持战后美国对于日本地处置措施。

然而,由于是通过异国眼光看待日本文化模式,当然会出现一些偏差之处:据日本方面的评论,虽然作者描绘的是“日本人的文化模式”,但其中有许多部分实则是日本军部的宣传所导致的误分析,没有深刻考虑到日本各阶层文化的异质性,反而更似描绘“日本军部宣传的日本人文化模式”;此外,本书是在二战日本战败的背景下写出的,具有一定政治目的,因而对于日本历史的考察较为粗略且有片面性,在深度上也无法做到非常细致。然而,这些局限并不妨碍本书成为文化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而广为畅销。

《菊与刀》读后感【4】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菊与刀》读后感【5】

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东方,有一个与我们关系甚深的民族——大和民族。没错,这是一个被称作日本的岛国。千年以前,他们受古代中国的影响十分深刻,以至于到今天,大和民族的文化无法与中国文化分隔;七十年前,他们带着“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图谋侵占整个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今天,新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他们又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与中国产生纷争。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日本情结,不管我们是爱它,还是恨它,看来我们有必要正视它,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个民族。

《菊与刀》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一位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便于为美国制定对敌对国日本的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她认为,美国人,特别是军人在当时必须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情感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还必须弄清这些行动、意志背后的制约力,必须把美国人采取行动的那些前提暂且抛在一边。弄清楚日本人会怎样做,美国人应该要怎样做。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日本人将如何醉心于栽培菊花,就会如何竭尽全力解释说明这个民族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这是当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评价,她利用自己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战时生活或拘禁在美国的日本战俘作为研究原形,阅读大量关于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最终做出了日本将会投降的结论。据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她的结论是正确的。

“菊花与刀剑”的矛盾,并不像平时被人所理解的“日本人对内部很和谐,而对外部十分残酷”这种矛盾这么简单。但这也不难解释,在我看来,菊花就好比日本人心中的精神力量的来源,是美好的;而刀剑就好比奉行这种精神或原则的方式,很难突破。

没错,日本人在当时十分重视精神,他们相信精神终将战胜物质:“以吾等之训练对抗帝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他们的心中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物质是会被磨灭的,而心中的信念才是永恒存在的。那些驾驶着小型飞机机以自杀的方式进攻的“神风敢死队”就是最好的例子。

天皇是日本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不同于德国,日本人即使战败也不会让天皇承担一点责任。天皇可以说是那时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源泉,就算只剩一杆竹枪,天皇一声令下,他们便会竭力挥舞最后的武器,战斗至死;同样的,只要天皇敕令一下,日本人也会老老实实放下手中的武器,承认失败。这就是当时的“菊”,对天皇的信任在日本可以说是一种准宗教。

这一切的起源就在于日本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不难理解天皇即是等级最高者。他们的这一思想流动在生活中,以至于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各得其所”作为最高准则——即等级制。这也就是当初他们为什么要来“帮助自己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的原因。日本对中国,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感到羞辱——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自身国力增强了,给予自己恩惠的国家却没落了。各得其所的固化思想和羞辱的心理是发动战争的原因,也就是那时的“刀”。

最后天皇下令,无条件投降。不仅因为人力物力匮乏,而且在精神上被美国人击垮了。

今天同样有钓鱼岛的纠纷,“日本鬼子”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一些日本人特有的性质还在。日本的书店里一点也不缺少对中国的研究,而我们呢,碰到有关他们的东西就觉得“脏”吗?

我希望中国人能理性地看清真相,真正能让他们屈服的不是刀光剑影,而是打败对手的心灵,就像当年美国如何让日本投降一样,击溃对手。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1.《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2.鲁思.本尼迪特《菊与刀》读书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3.红与黑的读书笔记 - 5068儿童网

4.有关于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 5068儿童网

5.《三重门》读后感作文1000字七年级读书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1006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