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作文类型 > 读书笔记 >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2020-09-09 09:37:05
|廷峰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一)

  如果问及对日本的印象,我想大部分的人会摇头,甚至会有人对此深恶痛绝。从中国当年的屈辱史,到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抢占,都让日本成为中国人心中无解的结。

  但日本仅仅是一个残忍,喜爱杀戮的民族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

  “黩武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是本尼狄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形容,这种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整个文化。

  本尼狄克特女士用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矛盾的两极。“菊”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恬淡,高雅。“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代表着凶残狠毒,有着暴力倾向。二者结合,正好印证了日本民族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首先,日本人对于精神崇拜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他们甚至认为,精神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确确实实的故事。

  另外,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等级制度的森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是一种信赖,一种基本的信赖。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即使明治维新,天皇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是却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是一种内省力量,来调和各种矛盾。但在日本是不接受的。在中国,不仁的帝皇会被百姓反对,因为他不仁。但在日本,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是无条件服从的。具体来说,“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日本人有恩必报,“报恩”对于他们,不是美德,是义务,是强制性。孩子呱呱坠地,他便有父母的恩要还,有天皇的恩要还。

  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茶道,和服,源于我国的文化想象,很好地保存在日本这个民族中。这些,不是就是“菊”的特性吗?

  日本民族对天皇的信仰如此深刻,以至于为之而死,为之而战,为之而残酷凶狠,这便是“刀”的特性。

  无论是是作为朋友,还是敌人,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去了解的民族。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二)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成书的战略情报书《菊与刀》,从多个角度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及其国民性,自出版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与赞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之源。直到今天,《菊与刀》依然位列最畅销的学术书籍之一,被奉为日本研究的圭臬。

  其实不只在西方人眼里,日本的民族文化是瑰丽而奇特的,就连在一衣带水的中国和其他亚洲近邻眼里,日本的民族性有时也是难以理解的。虽然按历史溯源来说,日本文化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承袭而来——譬如日本文字与汉字的继承关系、日本人对儒家经典的推崇、日本从汉地引入佛教并发展成为官方宗教,不一而足——但在对汉地文化进行吸收借鉴的同时,日本又根据其特殊的需要作出了相应的改变,使之最终成为了日本民族独一无二的行为模式,这其中的许多原则和观念即使在与之文化同源的中国人看来也是非常陌生的。

  日本在引入中国儒家文化体系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概念作出了改变和重新要求,使之在伦理观念上与天皇制相容。例如“忠”和“孝”是日本与中国所共有的道德观念,事实上,日文中的“忠”“孝”就直接是汉字。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将这两种道德义务看成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以至于它们在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早已远远超出了中国“忠君孝亲”观念的分量。 中国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中正平和”一直是为人处世所应追求和持有的风度。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子也曾说过“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也就是说,在做人处事方面,中国人所追求的是恰如其分,做得不够或做过了头这两个极端都是应该极力加以避免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抛弃一成不变的固定姿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在坚持“仁”“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

  在中国文化的伦理体系中,“仁”一直是道德的最高准则,“这个道德(仁)本身被解释作‘仁慈’(慈善、博爱),而它实际意思上几乎包括了西方人所说的友好和睦的一切人际关系” 。而相比之下日本人则显得固执和极端的多。他们视“忠”“孝”的义理为绝对,哪怕所要尽忠尽孝的对象残暴不仁、蛮横无理也别无他法。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强调“施仁政”,并有“君舟民水”之说,认为如果皇帝昏庸无道那么百姓就有理由推翻他。但在日本,对天皇绝对的尽忠占据了日本人生活的最高准则。

  他们将天皇视为国家统一和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非一个可能犯错的世俗统治者,因而对天皇的绝对服从就等同于对日本民族的忠诚和维护,是日本人身份认同的根本文化基因。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三)

  本书的主旨是论证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矛盾之处,存在两个极端——“菊”与“刀”,旨在使西方世界加深对日本的了解。

  作者主要通过案例进行论证,从“恩”、“人情”等方面对日本人的性格进行分析。文中有下列几点需要注意:

  丰臣秀吉通过“刀狩”将农民手上的武器没收,武士阶级和农民彻底分离。在德川幕府体制下,武士只能依靠领主赐予的禄米为生。由于武士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武士阶层成为了“寄生阶层”。武士有带刀特权。有日本学者推算,武士阶级的平均俸禄和农民收入相差不多。世袭制和幕府的等级制制度使等级观念深入日本人民的心中。等级制度也巩固了天皇在臣民心中的地位。

  在德川幕府时期,商人依靠财富,通过“送养子”的方式,进入上层武士阶级,继续维护该等级制度。

  作者认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属于“武士-商人同盟”。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中的上层官吏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天皇周围的人组成,重要的职位基本由天皇“周围”的人控制。

  在日本,“恩”就像是某种必须偿还的债务,对国家君主偿还债务的行为被称为“忠”,对父母辈及后代的报恩行为称为“孝”。

  由于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然已尽力,但是仍然存在理解障碍。

  分析历史的一个谬误就是根据结果去倒推寻找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历史进程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日本在经济上不再是个强国,或许就会沦落为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一般不受人关注。日本的民族性格只是影响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绝对因素。日本的今天是由于其民族性性格、生存环境、国际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的。

  对个人而言,日本人的严谨、执行力和礼貌是值得学习。另外,香道、茶道亦十分有趣。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四)

  日本的道德规范,在要求彻底、极端的自我克制的同时,又极力追求五官上的享乐。这也体现了日本佛教与本源佛教的一些区别。日本人认为,肉身愉悦是一种善行,值得培养,但同时必须有一定的尺度,绝对不能扰乱到生活中的严肃事物。其在培育身体享乐的同时,又建立了一套道德规范,禁止在严肃的生活领域耽于纵情享乐。享受:热水浴、睡觉、浪漫爱情(彼此彼此嘛)、性爱快乐(对男人婚外情的纵容、艺伎的存在)、同性恋、自慰、酗酒(饮酒与用餐的严格区分)。个人情欲是上天所赐之物,上至哲学家,下到普通百姓,谁也不能指责。而人总是处于一种无法达到较高忠、孝、义理等要求的痛苦之中,因此日本人更倾向于悲剧式的戏剧结局。

  德性的困扰:

  日本存在诸多的德性要求,同时并不存在善恶之分,经常是困于两种德行选择的矛盾之中。如《四十七士物语》这一故事中,就反应的是“义理”与忠、“义理”与“孝”的矛盾,最终、“义理”获胜。而在有的故事中,忠战胜了“义理”,但在这些故事中,最终主人公无一例外选择了自杀,以此实现对多重德行的履行。而自明治维新以来,反映在《敕谕》中,日本官方有意贬低“义理”而褒扬“忠”,显然是为了提升天皇地位,加强权力集中。

  “诚”:是指遵循日本道德和“日本精神”所描绘的“道路”的热忱,主要可解读为对公认的“日本精神”的赞扬,或者是对日本德性领域中某些公认的指标的赞扬。

  “自重”指要恪守规则,达到别人的期望。这也体现了日本精神当中的外趋性。注入谨慎、警惕。而一个人如果不遵循善行的明确指示,或者是不能权衡各方责任,又或者没预见突发状况,都是一种耻辱。而耻辱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首要地位,因此,每个人都特别注重公众对自身行为的评价。

  自我训练——克己自制:

  日本的自我训练,一种是能力上的自我训练,另一种是期待有更多收获,即“练达”(存疑)。能力训练,即培养一种行为能力,精神驾驭法则,即人的意志应该能够驾驭可以忍耐一切训练形式的肉体,肉体本身并没有健康法则,即使受到损害也应该置之度外。当涉及到个人情欲与更为重要的事物时,应果断抛弃个人情欲。训练——快乐:

  “练达”源自禅宗用语,在本书中,作者选择“无我”加以介绍,是指在意志与行为之间“没有一丝间隙”的体验,没有练达的人,其意志与行为之间隔着一块屏障,其被称为“观我”(正在观察的自我)、“妨我”(正在妨碍的自我)。而“无我”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心中所想之事完全一致。自注:自我理解,这一思想更偏向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战败后的日本

  战争中的顽强抵抗,战败后的坦然接受,日本能够踏上和平之路的真正优势,在于日本具有敢于承认自己行动“失败了”的魄力,继而能够集中精力去寻找其他出路。(思考:这是其自身文化的灵活性,还是其内在核心的脆弱性,没有可坚守之物,也就没有可失去之物?)再者,对天皇制的保留,顺应了日本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彰显了此书研究的价值。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五)

  从民族情感来说,我是对日本这个国家抱着仇视心理的,不为别的,光只是侵华战争中被日本杀戮的国人就足以让每个中国人同仇敌忾。还记得求学时与友人谈论日本怎样怎样,友人告诉我,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全面去了解,他推荐我去看《菊与刀》。当时就在图书馆借阅了这本关于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书——《菊与刀》。时过六载,再一次在单位职工书屋看到此书,心中想到了之前的无知与浅薄。因此,我又看了一遍。

  《菊与刀》是一本讲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作。菊是美丽淡然的,而刀锋利代表杀戮。用这两个相对的事物来揭示日本人(日本文化)的矛盾性格可谓是独具匠心,鲁思·本尼迪克特(本书作者)以“菊”与“刀”来作为切入点,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给我们研究日本人及日本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作为一本研究日本文化的专著,《菊与刀》充分地描述了日本人及日本文化中异常矛盾却又“和谐”相处的可怕之处。该书共十三章,较为深刻全面地揭示了这个大和民族的民族文化底蕴,而其中以“忠君”和“耻感文化”尤为突出。

  1945年8月15日,日本仁德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无条件投降,广播发出后,各地日本军队从上至下、从军官到士兵没有一个反抗事例立即弃枪投降。另外,二战缅甸战区日本军队全军覆没,30%死于战场,而另外70%死于自杀或互杀。因为战败,天皇下令投降即放下武器,这是他们“忠于”天皇陛下。读后感.他们认为,投降是因为对天皇的忠诚,而若因战败被俘将让天皇蒙羞,只有用死亡才能报答天皇的“情义”。在日本人看来,任何地方都要有情义,对父辈、兄长、丈夫,还有就是对天皇的忠诚。他们的忠孝程度是我们难以接受,甚至想象的,这就是日本的国民性。

  本书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国家研究日本的学说,但作为一衣带水的中国来说,如何对待这个从两千多年前就与我们紧密联系的国家,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诚然,日本在华夏民族史进程中给中国带来深刻伤痛,如明朝倭寇犯进,南京大屠杀,但是,从文化上应该全面分析对待日本。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