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影片《天那边》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五篇
《天那边》是由韩延执导、吴孟璋、陆洵敏联合编写的情感类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影片《天那边》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于影片《天那边》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一)
对于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曾经的志愿者。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其一,提起乡村支教,大家可能总会想起烛光里读书的孩子,背着弟弟妹妹上学的孩子,趟着河水过河的孩子。志愿者们来到这里,来到山区,看到了贫困的孩子,贫困的村民,贫困的当地教师,他们是怎么想的?孩子的脸上还有泥巴,当地的老师们说着方言,用着很落后的教学方式,他们自身素质可能也并不高,让人想到一个“土”字。这也是“天那边”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衣着光鲜的,来自大城市,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志愿者们就这样来到这里,往往,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有点炫耀。我知道这并不是恶意的,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也拉开差距。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志愿者能够敞开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当地的孩子和村民们?他们是不是脸上还有一些不易显露的优越感?许多时候,志愿者和当地人之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
其二,提到支教,大家总可能想到崇高二字。志愿者来到山区,在一开始,有的人脸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因此来到这里本身就是崇高的。但为什么崇高?志愿者能够为当地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的贡献,是不是要比当地一名普通老师要多?很多时候光环会掩盖住事实的真相。电影和电视里总是一些正面的典范,实际上也确实有大量的志愿者,给当地孩子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支教志愿者都是真正的崇高,如果他们是崇高的,也请你们去尊敬和关注那些像“破罗”那样长年累月一直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当地普通教师,因为他们同样地崇高。
其三。志愿者来到山区,有一些问题可能是许多人没想到的。他们可能给当地增添了新的负担,但自己毫不知情。他们的学历很高,能力很强,但不一定教学很好,付出很多。他们期望很高,但也许回报不多。也有的人并不是为了做志愿者而做志愿者的,他们并不太单纯。当然,电影是很少会刻意去描述这些问题的。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成为志愿者,这些问题似乎逐渐浮上了水面。举一些不太让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愿者回到大城市,开始哭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吃的有多差,当地人有多贫穷,小孩有多笨。似乎越是丑化当地人,越是衬托出自己的奉献精神。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来到山区,当地人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你,用最真诚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们始终尊敬你,无所保留。而你转头过去,向别人宣扬的却是他们的丑陋。
最后。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他们默默在支教地服务了一年,两年,三年(在“天那边”里,蜻蜓点水的三个月算真正的支教吗,也许吧)。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就回到了城市。他们付出了,但是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真正大红大紫的是那些会宣传的人,说自己做了些什么什么事情,哪怕你没有做那么好,哪怕你并没有去做,哪怕别人做过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里听来,这似乎都是很值得赞美的。对于这种人和事,我觉得少一点炒作,多一些真实和踏实更好。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种业绩或一段工作,而是一种生活。
在云南的那一年,也许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痛苦的,也是欣喜的。是墙边埋满深草的瓦房,是树下翻着肚皮的土狗,是斑驳的黑板,是吱吱嘎嘎的条凳,是操场上的喧闹,是夜晚的声声虫鸣,是星光璀璨的夜空,是远方天际浮动的光影。它绝对的美丽,就像带着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奔跑,远处山峦高耸入云,阳光鲜艳得让你想哭。天那边,那些曾经的岁月,年轻的我还在那里。
有关于影片《天那边》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五篇(二)
电影中,春秀对许老师说:“你以为你是对的,可是我们认为你是错的”。其实,整部电影中充溢着各种各样的悖论。
年轻的支教志愿者们以为自己如ANGEL一般,去天那边的小村庄实现人生价值,还教会了春秀如何选择人生,理由是她已经满十八岁了。破罗却对这些“三个月的天使们”报以怀疑和不配合的态度,因为小屁股们虽然喜欢他们带来的美式教育、英式教育、社会主义特色教育,但他们总是只留三个月,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也可以理解为拍拍小屁股们走人)。他们以为留下了真善美的种子,诸不知还有一种众望所归是失望。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所以破罗们只有“配合的义务,没有反对的权利”。但是逼急了,狗也会去咬我们的江老师,罗老师也会反驳“你懂个屁”。
可可们以为自己为了爱情,去受苦受累是最浪漫的事情,农家饭也如琼瑶小说中两人同饮一杯甘蔗汁一样“有情饮水饱”。可是,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事中,再美好的爱情也抵挡不过一只母鸡的美味。只是,为什么分手总是在雨中?
乡村的春秀们也以为多读书,就可以上大学,然后去城里工作。可是,更多的故事是破罗的妹妹,小根子的父亲这样进城后的悲惨故事。
其实,我也去过山西的小学,做过一天的志愿者,但去过就去过了,孩子们的笑容带给我的快乐远比我带给他们的多得多。不过,我想,我不会因为一个破罗的意外死亡,就从此去顶替他的位子。也许,我做不成天使,也不会给电影如此一个艳阳高照的结尾。
有关于影片《天那边》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三)
天那边,或许谁也无法想像,那里可以直接穿透人的心灵。可以说那里是天堂,也可以说是地狱。我是第一次在看电影时看到自己的梦想被击碎,然后用心良苦的一点点缝合,像是心裂的伤,是如此明晰的感知。
我曾经也是希望去山村支教的,我不想说这是多么伟大的梦想,但我要说,这是我自己的愿望,它至少不显得卑微,至少应该和其他世俗的梦一样有安置的地方。虽然我最终没有坚持报师范学院,但我一样会珍藏这个梦想。
我是喜欢“天那边”的山山水水的,一直觉得人更接近自然就会越本分。影片中的山村还是给人那么自然的感觉,我曾经也有一段时光是在乡下度过的,蹩脚的普通话、脏脏的脚丫、幼稚的游戏......这些记忆在瞬间就被唤醒。只是我没有体验过繁重的农活和全素的滋味,以前是庆幸,现在是略感遗憾了!
两个年轻人,一个为着实现人生价值,另一个为了爱情,总之,都是满腔热忱,谁知道这样伟大的事还是会有顾忌或者遗憾,让坚持的心受尽伤害。然而从另一面可以看出世俗的薄弱,还有我一直在敲定其价值的爱情,这些不能抗衡于现实的事物在信仰面前真的显得太过单薄。影片的结局更是直走完美路线,让一个完美的女主角将一切顾忌和强辩全部摧垮,迫使人真真切切的感到内心坚持的伟大——在这一点上,我汗颜!
影片的前半段看着是十足的喜剧,然而看到后半段时,笑容会僵硬在脸上,然后嘴角渐渐拉长......
有关于影片《天那边》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五篇(四)
故事讲述了大学毕业后,选择当志愿者的年轻女孩许晓芸怀着满腔的热血去往一个偏远的乡村支教,同去的还有追求她的活力时尚的阳光男孩江可可。在搭乘空荡荡的列车经过了一段无聊打发时间的旅途后,两个来到这个没有电视,甚至连通讯、广播都没有的偏远小山村,迎接他们的是十几个稚气的孩子和目前正教他们的罗老师。
之前曾在这儿同样支教的老师在这里呆过两个月后,虽然教育学生的方式很不错并且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是由于山村条件很苦,那名老师呆了两个月后便回去了,使得学生无比难过。因此,罗老师和校长决定不让晓芸过多接触到孩子们的教育。而不明原因的晓芸对罗老师本身的教育方式很是反感,并多次要求承担教育学生的主要科目,但罗老师和村长出于那个原因,以推诿、婉拒的方式想让晓芸放弃。但出去对教育认真的态度和心中的理想,晓芸一直都没有放弃。
在小山村里呆了几周后,从小生长在蜜罐里,喜爱打球、上网,热衷炒股、美食的江可可再也无法忍受山村里一无所有的生活,在一次晓芸带学生出去爬山郊游时,不辞而别。虽然后来晓芸追至很远的乡村小火车站,爱情也没能留下江可可。孤身的晓芸在雨中麻木地走回来,体力不支,晕了过去。等到她醒来时,已经是在县城里的医院了……
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晓芸听到罗老师讲述了之所以不让她教育孩子、几个学生之所以有那样的性格的原因。晓芸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在不久后任职支教三个月期满,在孩子们不舍的哭泣声中,遗憾地离开了山村回到了城市。
有一天,村长来访,顺便带来晓芸在山村时喜欢吃的一种野果。晓芸问起罗老师的情况,这时才知道,罗老师因为破旧的教学楼的事去找泥巴糊墙,结果在山里遭遇了泥石流……
山村里没老师教育孩子了,晓芸毅然决定回到山村,来重新开始“天那边”的生活……
电影本身只能说一般,演员一般、导演一般、剧本一般,无非就是取材立意比较高尚,因此能得到不错的评论。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就艺术本身而言,和同为支教类型的电影《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等电影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那些奔赴偏远山区支教的年轻志愿者表示崇高地敬意,正是由于他们无私地付出了青春华年,才使得中国很多不通文化的乡村小学拥有了教育的生机,他们为那些偏远山村的孩子播下了一棵可能使他们脱离贫苦命运的种子。
以此为引,来谈谈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历来被人所诟病。从五四时期前的封建八股文,到文化革命时教育的闭目塞听,再到改革开放后直到进入现在二十一世纪,对于教育的批判就从未中止过。西式教育,终是泊来品,不能符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在我看来,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人识字、减少中国文盲比例,也不是授人以渔,甚至不是教会人做人的道理!因为做人的道理大多是要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体会的。对于偏远地方的教育甚至是整个中国教育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放眼去看待未来,在他们心里播下理想的种子,让他们知道未来的路应该如何去走。人最怕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无法在黑暗中找到一条可以通向光明的道路。
这就该谈到教育方法。中国教育之所以被人诟病,在于教育方法的问题,有点像是流水线工厂,而大家眼中的“合格产品”就是那些中规中矩,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成,考试能考高分的学生,至于他们原有的性格棱角,被中国式教育几乎磨得所剩无几。这不能不说是可悲的。教育不应当只是为了偷懒、方便管理,便引入“流水线技术”。因材施教,可不能只是说说。要让孩子学习,只能从兴趣上引导,而是不强迫。道理虽然很简单,但实施起来,肯定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多花些心思,中国教育,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就自己的理解就教育泛泛而谈。在电影中,就晓芸对孩子们的教育来看,她所认为的罗老师自己普通话都不甚标准,有点误人子弟之嫌因此要求自己来教。结果在电影中,换自己教语文也差不多只是对着书本念、然后教会孩子们养成卫生习惯、尝试跟孩子们沟通却收效甚微,似乎也并未有多么见成效吧。
不过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也许是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有关于影片《天那边》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五篇(五)
这是一部支教题材的影片,诙谐和温情相融,却也不过分矫情,看完后能带给我一些思考和感悟。
影片主要围绕各种矛盾展开的,包括城乡生活差异,教育观念的冲突,女主许萌萌和男主江可可之间爱情纠葛,许萌萌和水咕噜村教师罗吉伟在教学理念还有教育方式上的矛盾等等。
影片的主要矛盾放在许萌萌和罗老师的身上,许萌萌是一位不太了解农村学校情况,一心投身教育事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女大学生,而罗老师是连学生都叫他绰号(破罗)的初中都没毕业,因为入伍失败而当村小教师的村民,但是他同时是一位淳朴心善,负责任的老师。许萌萌面对水咕噜小学教育环境差,教育资源稀缺,教师水平低等问题焦虑不安,希望尽快加入教学活动中去,但是罗老师和村长却再三阻拦,一开始我还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相信淳朴憨厚,一心为孩子着想的他们不会干什么坏事,直到学生秀春出城打工,罗老师说出了再三阻拦许萌萌过多参与教学的原因。
“你们在这里,待待就走了,情况了解得深又怎么样,到时候你们走了,你们难受,孩子们也难受。”罗老师的这一句话说出了短期支教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第一:新式教育带来的冲击,支教老师走后,原来的教师应付不来,孩子容易出现不配合甚至厌学等现象;第二:小孩从心理上的不适应,例如许萌萌为了让学生们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用奖励巧克力的方法鼓励他们,罗老师虽然为她行之有效的方法感到欣慰,但是他那句“以后你走了怎么办?”道出了担心,也同时说明了物质奖励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持之有效的办法,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习惯,要从根本上改变其观念;能解一时之渴,不能解一世之饥,支教确确实实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落后农村的落后教育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支教活动最受争议的问题,所幸的是据我了解,现在的远程教育正逐渐走入乡村,打破时空间的局限,给孩子打开一个可持续的知识源泉,希望这种方式能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能更快地向落后村小推进。
从诙谐到温情是整部影片的气氛推动顺序,最让我动容的不是许萌萌要离开水咕噜小学,小孩子哭成一片的一幕,可能因为知道她走是迟早的事情了吧!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而让我眼泪打转的是村长说,罗老师为修学校,上山挖泥而不幸被泥石流埋了,连尸体都没找到的时候,还有记者到村里采访重新回到水咕噜小学任教的许萌萌,当记者给他们拍大合照时,学生不忘给过世的罗老师搬来椅子,椅子放上鲜花的时候。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受条件所限,罗老师虽然在教书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但是他真正做到了育人。
近几年中国的乡村教育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用鸡蛋换作业本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村小却在不断地萎缩,无论是在资金,教师人数还是学生人数上,因为村小在不断地合并甚至向中心小学转移而“倒闭”,这虽然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但是给学生和家庭带来的压力也变大了,学校离家远使学生不得不寄宿学校,导致对学生的管理也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家长不放心,只能也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个大的经济负担。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的攻坚问题。以后从事教育的我们也应该把更多目光放在乡村教育上,而不是仅仅寄托在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支教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