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观后感 >

关于《红花绿叶》观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

2022-08-30 11:29:48
|廷峰2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花绿叶》观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红花绿叶》观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2019(一)

  印象中,西北那个地方应该是黄土一片,走路身后就是扬起的尘土。有时候刮旋风,有时候刮大风,总之刮的尘土飞扬。看完《红花绿叶》,却意外地打破了这个固有印象。电影里生机的东西特别强——开始就是花,有春天,有绿色;然后是春夏,镜头特写的柳树,包括池塘。干旱的地方少见的池塘。导演在这样一个贫瘠的土地上建构了一个有生机的空间,特别有趣。

  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由四季的变化,从春天走到冬天,用温度来展现人物情感慢慢走向深处这样的一个过程。春天,万物复苏,春意萌动,花开满山。自然处于和谐状态,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都处在悲惨、难堪的状态——男主角处于感情空白期,女主角心爱的男朋友意外死亡。两个陌生人被迫组合在一起,慢慢度过了夏天、秋天,一直到大雪纷飞的时候,万物沉寂,人物的情感却达到最高峰。季节跟情感逆着走,这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设置。

  最让人觉得有趣且动人的,是这个片子真正写出了爱情的发生。现代爱情观讲究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即所谓的婚姻嫁给了爱情。但《红花绿叶》反其道而行知,包办婚姻,先结婚又恋爱。导演用这样一个一开始就不幸福的条件培育出了幸福的果实。

  一个因疾病而自卑,对婚姻丧失期望的男人,一个痛失未婚夫而对人生得过且过的女人,两个人过在一起了。相处之中,由熟悉产生好奇,由好奇新生妒忌,由妒忌衍生牵挂和爱意。一个男人从性意识的情感萌动到慢慢的煎熬,最后到真正发生爱情,一段单纯的爱情,这里面没有什么金钱的关系,单纯就是人。煎熬、嫉妒、焦虑,偷窥,惴惴不安,导演很细致的表现了男女在感情空间上缓慢变化,细细品味,实在绝妙。

  关于《红花绿叶》观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2019(二)

  如果换做是当下其它导演,《红花绿叶》当叫《红男绿女》,主演马思琪也得换成马思纯,配角张静的名字后则要加个“初”字,故事的发生地,必须从宁夏的自然村落搬进繁华都市,可那样一来,就不再是《红花绿叶》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进到公元2019年,中国电影史也演化到了第70个年头,尽管中国尚有9亿农民,但已经很少有导演会关心土地上的男女了,第五代导演刘苗苗,是个列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第五代导演乃及中国电影是从土地上破土而出,带着独特的泥土气息与人文视野走向国际的。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札记》,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等,都在我们深爱过的土地上“刨食”,张艺谋千禧年之前,包括《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在内的一系列扛把子作品,也多为土地赐予的力量。如果没有当初一代人对土地的深情,就不会有指染柏林金熊的《红高粱》,也可能不会有第五代导演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与此同时,第五代导演也是最后一个关注土地的导演集群。

  在第五代导演中,刘苗苗淡出媒体视野多年,现如今很少年轻人会知道,黄金一代的北影78级导演系28星宿中,曾有一位拍出过《马蹄声碎》、《杂嘴子》、《家丑》等优秀电影的才女。1978年北电恢复高考,曾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100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在那一届学生中,有两个入学年龄纪录无人能破,一是张艺谋保持的28岁高龄,另一个是刘苗苗保持的16岁低龄。导演系如今还活跃影坛的男生,无外乎陈凯歌和田壮壮,女生则只有李少红和胡玫,而最近一次关于78级导演系的集体感怀,还是因为今年6月彭小莲的去世。

  在电影世界兜兜转转四十载的刘苗苗,这一次回归她熟悉的故土——宁夏回乡,为我们讲诉了一对各有隐情的男女,如何猝不及防地被婚姻生活击中的故事。从男方的视角看,古柏身有顽疾,是个自卑的恐婚者,对于天上掉下来的美媳阿西燕,难说是好事还是祸事。从阿西燕视角看,心仪的人天人永隔,退而求其次“下嫁”古柏,没想到还是个下一秒就可以晕厥的病秧子,这样的姻缘必然是一场人生的冒险。

  很难说这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只能说是一个先上车后买票的姻缘际会,在父辈“包办婚姻”的催化下,两条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生平行线突然交织、缠绕,命运也由此关联、并轨。古柏和阿西燕的交集,就像两个毫不相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偶遇,从最初可能的碰撞中逼近彼此,然后被彼此微弱的引力捕获,最后形成双星天体相伴走向宇宙未知。全世界的爱情电影都在追求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刘苗苗反过来,希冀天下眷属终成有情人。

  影片在节奏和细节把控上表现出了第五代导演的内功。故事并没有商业类型片司空见惯开合与冲突,人物的情绪也是相当的闷骚,全片如涓涓细流淌过,润物于无声。曾有人评说刘苗苗的电影就像是一串葡萄,故事框架和情节主线的枝干藏于其间,故事里的事儿、细节及其语言才是一颗颗饱满剔透的葡萄,这个比喻在《红花绿叶》中最得体现。以古柏对阿西燕的体贴为例,孕期的阿西燕半夜突然想吃葵花籽,古柏二话不说,接连两次出去偷向日葵。第一次镜头里全是令人提心吊胆的细节,结果全身而退。第二次再出,导演不给镜头了,结果带伤而归,至于是摸黑摔的,让人给打的或狗追咬的,导演只字不提,生动细节和留白想象双管齐下。

  《红花绿叶》的故事有着哀伤的底色,却被刘苗苗处理得恬淡而唯美,片中人物虽置身于仄僻乡野,但他们身上有着当代都市人业已流失的从容与优雅。你看得没错,此处我用的重点词之一是优雅。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贵族和上流社会才配得上优雅,然而在刘苗苗的镜头下,我们发现了农民身上的优雅。媒人撮合男女定情的方式是优雅的,回乡人的待客之道是优雅的,阿西娅做起家务和扬起麦垛来,也是优雅的。这种优雅显然是女性导演的专利,但它又不是理想化的希冀,而是生活化的,深入生活细节且坚实可信的,亲和中,有种令人向往的美感。

  我不仅在片中人物身上看到了优雅,还看到了含蓄而诗意的美好。古柏本决然出走务工,半道又折回去偷看负气回娘家的阿西燕,看着阿西燕扬起草垛的美景,他欲罢不能,又放不下自尊,跑到山谷里高喊阿西燕的名字,他的呼喊在沟壑里荡漾,含蓄又深长,这是人类最原始而诗意的情感表达。而阿西燕收气归来,走过婆娑的树影,一个远景画面,暗示着古柏扑面而来美好时光,画面镜头是诗意的,古柏的心境也是诗意的。对于钢筋水泥里习惯了电光火石的现代都市人来说,含蓄是不经济的,诗意太过遥远。

  《红花绿叶》投资不大,视觉体系简约却并不简单。影片取景集中在秋冬季,远景是被开垦的群山,在冬日的阳光下,层层叠叠的大地如金色波浪,或在在移动镜头里翻涌,或在定格镜头里成画,连绵无绝,苍茫辽远。近景多以翻开的泥土为生活背景,农人在土地上劳作、生息,土地是金灿灿的,苞谷是金灿灿的,连干枯的土豆秧和新出的土豆也都是金灿灿的。影片只有最后一段突降大雪,古柏骑车载着大肚子的阿西娅,雪翻新着大地,雪地里的道路,即是冒险之路,也是新生之路。显而,这是一篇诗意的土地,只有诗意的人,诗意的情愫,才配得上在这样的大地上耕种、恋爱和生息。

  关于《红花绿叶》观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2019(三)

  近几年的国产独立电影,陆续出现了这样一批男性形象:他们寡言而敏感,沉闷而多情,木讷、不善交际,但有自己的生命意志。无论是生在长江流域还是黔东南,他们总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诗意,或者说,日子诗意而不自知。

  第五代导演刘苗苗的新片《红花绿叶》男主古柏就是这样一个生在大西北的男青年,黑瘦、二十二岁、患有癫痫、家境贫困。突然有一天,命运许他一位貌美攒劲却有“隐秘往事”的女子做妻,他会如何抉择呢?

  谈这部电影,乡土情结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本片导演刘苗苗、原著小说作者石舒清都是由西北养育的孩子,《红花绿叶》自然而然就成为一封他们对故土风光含情脉脉的情书。

  开篇便是几个色调昏黄古朴的定场镜头——苍茫、雄浑的黄土麦浪,寂寥、沉稳的梯田山丘,风车与羊群,共同构成这里居民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相较其它一、二线城市,地处以银川、兰州、西安为顶点的三角形中心的西海固,景致和生活都出奇的慢,仿佛被遗忘一般,风光永远是记忆中的样子,情感还能天长地久的保鲜。

  正是这种变化缓慢的生活,令在这儿待过的作家与导演能“静静地感知和领会”生活里的各种细节。石舒清在采访里说,“这种少变和慢速度里有着一种很有根基很绵长很深情的东西”。这种东西,在影片中演化成古柏那“又笨拙又深情”的性格。

  西海固的老人们常说,“想得越少,活得越好”。古柏虽然嘴上笨拙,但想得可不少——木讷寡言不表示他没有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如何表现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一直是所有编导面临的难题,刘苗苗选择了最笨拙也是最稳妥的方式(就跟这片土地一样)——旁白。

  出乎意料的是,这几段由素人演员用西北方言娓娓道来的本应嫌长的旁白,语调是那么自然、技巧是那么纯熟,就像是深夜炉火旁老友的倾诉。八九段旁白,连起来就是一首叙事诗,令我想起贾木许《帕特森》中男主诗句的念白。它们就像菜肴里的生抽,既不会令影片着色过重,又能为它提味添香:

  “我清清楚楚听到我心里一个声音这样喊着:

  阿西燕回来了!阿西燕回来了!

  就像是做睡梦呢。

  就算是做这样一个睡梦也好。

  我跑着,就像是我的脚找不到地了。

  就像是我在墙头上跑着呢,在空中里跑着呢。

  阿西燕从树林里走来的样子,这辈子我都不能忘记了。

  谁就是想从我的脑子里抠也抠不掉了。”

  如此,这样一个热烈而稚拙的男主形象,谁就是想从我的脑子里抠也抠不掉了。

  网上找来石舒清的日记看罢,才知旁白是后期制作时导演临时起意,让他依照电影,算好时间,一句一句加的。非得这样不可。加得好。

  只有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古柏才能无所顾忌地奔跑,每当他难过的时候,就独自去看风吹麦浪,对着黄土大声呼啸。能直接与自然产生联系的地方,容易催生诗情。能随处面对天地、随时沟通神灵的地方,容易生出宗教般深邃辽阔的虔诚。

  历史因缘决定宗教的传播路径,而能令宗教在一处生根落脚的,只有当地的人、习俗、风土和意识形态。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因水土不服而迁移、消亡的宗教比比皆是。

  沿海城市天灾频发,佛、道、基督、妈祖众神才可能常驻;青藏高原本土的“古象雄文明”与印度佛教本源一致,才可能相似相融,转世为藏传佛教;基督教在东北和中原吃香,占尽地理与政治优势;而干旱植疏的黄土高原,依仗与阿拉伯相似的地貌,冥冥中仿佛与真主亲近……

  层层叠叠的梯田间引人舒适的纹理是真主不语自明的昭示——“天地万物都是它的,一切都是服从它的”(《》)——规律、秩序,在这片土地上无处遁形;真主的启示,也在百姓心中四处流淌——“虫虫子鸟鸟子真主都给配个对儿呢,何况人?”(男主母亲语)

  许多电影常常在还有一口气时结束,意在给观众留下反刍的时间,仿佛文学作品里的留白。不过从以往的经验看,人们更习惯通过文字描述来延续想象,这本是文字的使命。而影像是引人懒惰的媒介,它只会把早已想象完备的场景煮熟喂给你,导致一旦它生分地留白(黑场),观众便不知所措,戛然而止的想象,意犹未尽而尽,电影的难处就在于此。

  《红花绿叶》便有这种看似突兀的结尾,会心的观众知道这意味着结局的开放性。但刘导似乎还是不放心,于是拿海报动了手脚。

  影片结尾,大雪令道路湿滑,古柏决定不再冒险骑单车载着已经怀上骨肉的阿西燕,而是扶着车头推车行进,这似乎是在暗示他俩先前那段充满隐瞒、疏离和不安关系的终结,转为决意相互扶持、齐眉走向前方那片充满未知艰辛的白茫茫的将来(不知孩子是否会遗传古柏的重病)。

  关于《红花绿叶》观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2019(四)

  我认为《红花绿叶》是一部伦理片,也是一部地理片。当然我觉得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拍出了生命的内在性。两个存有罅隙但心存善意的人在日常生活互动中,让爱在心灵深处源源不断地流淌了出来。那种流淌超越了利益计较,是一对年轻男女在心灵世界沉静下来后,所展现的一种存在的必然性。这种展现在国产片中十分少见。

  刚在电影院坐下来的时候,电影中出现的浓郁色调、大量自然外景空镜、黄土高原的场景选择,以及一段抒情色彩较强的音乐,都让我担心这部影片是不是又陷入某一代的美学窠臼和艺术惯例。但影片开始不久后,这种担心就消失了。

  它开始描述一对男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局部的细节,他们的情感互动和身体动作中有着微妙的可信的逻辑。这就是影片最难实现也最难评价的部分。这是一种整体的协调感。

  阿西燕和古柏

  我说这部影片是伦理片,因为它从开始就提供了一个伦理困境,给出了一个反道德的生活事件。古柏年幼时疑似得了癫痫症,自己也不打算结婚,这出于自尊,他不希望拖累别人。但古柏的母亲让媒婆张罗,利用隐瞒古柏病情的手段,为他找到了漂亮女孩阿西燕。两人成婚不久事情就败露了,古柏母亲不仅欺骗了女方,也向儿子隐瞒了女方的恋爱史……

  两位无辜的年轻人一开始就要面对这个被给予的污损的生活格局。如何处理这一切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真正起点,也构成了一则文化寓言,而且在叙事上具有某种难度。因为电影必须处理这个伦理问题,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伦理片。但这里的伦理不是我们所通常遭遇的都市伦理,要讲清楚它,必须要讲述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宁夏西海固,以及这个地理位置的特殊精神背景。

  我认为凡是要加上地理特殊性才能准确释义的影片,可以将之称作“地理片”——古柏和阿西燕的奇特的婚姻,还有,阿西燕虽然和前男友有一段深刻的恋爱史,但前男友车祸去世了,这感情终结于她和古柏认识之前,古柏得知后反应如此之大,也许我们必须借助于西海固这个地理名词来解释。

  如前所言,在那个困境或者说戏剧情境搭建起来之后,非常有趣的是,导演从这里开始着力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互动。两个年轻人都怕自己被对方嫌弃,分开来睡,但深夜光景,两人还是凑到了一起。他们仍然被对方所吸引。当古柏有病的消息被阿西燕知道后,古柏以为阿西燕逃离了,他虽然失落,但仍然喃喃自语,认为阿西燕做的对,并未将过错推到对方身上。事实上阿西燕并未离开。

  这对年轻夫妇来到阿西燕家,阿西燕前男友的家人来请客,阿西燕母亲代为拒绝,但父亲却认为他们必须去,阿西燕在前男友家为他上香。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主动败露的,片中的父亲(以及电影创作者)其实是让大家直面生活,生活不能总是在回避当中。

  阿西燕的一次离家出走,主要也并非来自于利益被损害,而是她发现古柏对她的不满。古柏去岳父家接阿西燕,却拙于表达情感,只能远远看着,电影用慢镜头呈现了劳动中的阿西燕,那里有古柏的情感投射。

  阿西燕是自己回来的,她回来的场景被电影镜头表现得美丽无比,田野中的树叶金碧辉煌。古柏没有直接去迎接,而是去小商店买了很多吃的等着阿西燕。阿西燕回到房间里不经意的对话,让观众听出,她是在月经结束之后自行回来了,而且她说,我昨天刚洗干净——这也许是女性书写的细腻之处,不知道原著中是否存在这个情节。电影并没有回避情爱的暗示,这是这对年轻夫妇日常生活互动的重要环节。当天晚上,在古柏妹妹的房间,女孩为嫂子唱了一首民歌,内容是一个男子无常后,女孩对他的思念。这个段落里有人性之美,在很多层面发散着光芒。

  从这里可以看到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于这种理解的含蓄的表达。影片展现了人们之间的善意以及伦理的恰当性。在前门某影院的首映式上,主持人例行了采访了很多电影人,所有人都在说,这部影片朴实,温暖,善良。这些话都很普通,但事实上,让善良表现在人物关系上,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只有王小帅导演说到了电影中的伦理处理——古柏是否应该出于善意向阿西燕隐瞒另外一个秘密?电影最终还是让古柏说出了这个秘密。这让观众觉得释然。阿西燕怀孕后,大夫爸告诉古柏,他的病可能会遗传,暗示应该打胎,家人都告诉古柏不要告诉阿西燕,但在最后一场戏中,两人走在大雪纷飞的田间道路上的时候,古柏还是告诉了阿西燕。阿西燕说,这种事,谁知道呢。电影和电影中的人物都没有以现代知识来断绝生活的希望。

  关于《红花绿叶》观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2019(五)

  《红花绿叶》也不是完全看不出“第五代”的影子。回过头去细想,发现不少手法其实像“第五代”。比如电影开头那几个高原风光的空镜头,我在看的时候便油然而生一种《黄土地》的味道,后者正是”第五代”的开山之作。还有镜头调度、剪辑方式其实都非常学院派,而且能看得出来功底很扎实。

  另外在表达真实上,虽然过度艳丽的色彩和僵硬的表演会让部分观众感觉失真,这是为何有观众觉得这是一部电视电影。但我的观点是《红花绿叶》不是电视,是真正的电影。它懂得设置“情境”,而情境正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用来区别电视还是电影的关键要素。

  这些情境表现在角色的心理冲突上,尤其是男主角。他所遭遇的正是拥有貌美妻子与自己身有疾病间的心理矛盾,电影反复表达他内心的纠葛、困惑和两难。同时妻子也有类似的困惑:以为丈夫知道自己有过未婚夫,但实际上并不知道。两个人都隐瞒了自己难以启齿的过去。

  这是电影能向观众传递丰富情感体验的原因,并表达出了当今中国电影所稀缺的真挚纯真的感情。不是说没有中国导演想要去表现美好的情感(“第五代”尤其爱表现),而是在他们的镜头前,这些感情被表现得虚假做作。关键在表达者已经发生本质的变化,即便他能认知到,却再也不能表达出来。

  导演刘苗苗,我觉得与其它”第五代“导演不同。至于不同在哪?看电影就可以了。导演的个人色彩会自然而鲜活地流露在电影中,即便他想隐身,也藏不住(就像《罗马》中阿方索卡隆)。作品永远是最好的发声者,比导演在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与举止更能呈现异样的人格。

  我更愿意将《红花绿叶》看成是”反现实美学”思路下的作品,这是我在分析《米花之味》提出的概念。两部电影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均涉及民族、乡村和情感话题,都有富足的幽默,看完之后让人身心舒畅,更重要的是两者所使用的美学不再是一种重构的写实美学,而是以迂回的方式抵达真实。

  在映后交流中,刘苗苗表达了自己对大师的倾慕:“我最喜欢的导演是意大利的费里尼,他对他的电影有一个定位:仁慈,我也是我想在这部电影中想做的。”有哪位“第五代”导演会说自己最爱的导演是费里尼呢?或者说他想拍一部“仁慈”的电影。默默地,我已经在心中和导演握过手了。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7
c
id
971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