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观后感 >

2019年国庆档电影《攀登者》观后感悟及影评5篇

2019-10-07 11:46:46
|景清

  2019年国庆档电影《攀登者》正式上线各大影院,对于《攀登者》这部影片,其主要讲述的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的故事,而这故事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关于观看2019年《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悟【1】

  有幸观看了电影《攀登者》的北京点映,观影之前做了一些功课,了解了电影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

  我终于明白,电影海报上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究竟意味着什么。

  攀登珠峰为了什么?

  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

  如果你觉得,这两句话写在这里显得有些空洞,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鸦片战争以后一路走来的历程。

  当国家积贫积弱,只能任人宰割、任人奴役,那一条条不平等条约,那一个个外国租界…

  当是时,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果你明白这种滋味,就能明白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冒死攀登珠峰的意义。

  晚清之际,我们的国家任人凌辱,我们的国民任人奴役,我们的国土任人践踏,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仅仅因为西方的船坚炮利?仅仅因为西方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我想,不仅如此,还因为晚清之际,直到民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上到下都丢了魂。

  那么如今呢?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影已经远去了,但似乎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这种崇洋媚外,奴颜卑膝的思想,还不能完全从国民心理中抹去。

  所以,《攀登者》这部作品讲的是什么?看完电影我觉得,它应该是一部希望为中华民族唤起中国心,中国魂的作品。

  这心,这魂,自古就在。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那么,在这部电影中,便是——

  在徐缨子笔,在李国梁刃。

  为方五洲肩,为曲松林足。

  而我对电影中的“中国魂”,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或许由于真挚得堪称“掏心窝”的表演,从没有一部电影如《攀登者》一般,让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人和人是连在一起的。

  正如主题曲中所唱的“不必有我,登上绝顶”,当第一次登顶时,方五洲用自己的肩膀搭成人梯,当十五年后,他因为受伤只能困守大本营中仰望着不属于自己的珠峰,他的眼神中或许有一丝壮志难酬的落寞与不甘,但更多的是心愿得遂的欣慰与成全。

  曲松林亦然,他望方五洲、李国梁成功比望自己成功还切。

  而电影中出现的藏族同胞们,也让人感觉这么亲。

  同一个使命,同一个珠峰,让他们的心,他们的命,早就连在一起,水乳交融了。

  所以是你,还是我,又有什么分别呢?

  第二点是,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当方五洲临危受命接过老队长的棒,当他将那根接力棒交到李国梁的手中…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传承,让我想起《愚公移山》中的句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言:中国梯,其中的精神是传承。

  第三点是,不抛弃,不放弃,让事情是它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义。

  而“义”的意思是,不问值不值,只问该不该,无论何时,都只做该做的事情。

  于是当李国梁在大风口犹豫了一下,无奈但又决然地继续迈开脚步;当他在悬崖上割断命悬一线的绳索,然后用仅存的力气将摄影机抛向同伴:“我要你们继续。”

  当方五洲逆风而行,向着雪崩的方向,用血肉之躯守护升起国旗的觇标。

  当方五洲用沉静的声音缓缓说道:“我会选择死,保住摄影机。”

  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事情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

  这就是我心中眼中,《攀登者》的中国魂。

  下面写写我喜欢的人物。

  个人最喜欢的人物是曲松林,之所以喜欢他,因为剧作家为这个人物设置了复杂的规定情境,更容易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性。他在每一个情境的变换之下,每一个人性的转折,都非常动人。

  电影开场,一次雪崩带走了老队长的生命,方五洲临危受命接任队长,他带领着曲松林、杰布登顶珠峰,曲松林是摄影师,本应在峰顶留下影像,却因意外,方五洲为了保住曲松林的性命,替他扔掉了摄影机。

  “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拼死保住摄影机里的那些数据呢?还是愿意丢掉摄影机,自己活命呢?”

  自从下珠峰之后,他的人生就活成了这样一个执念。

  生命与荣誉,小我与大我的两难抉择,曲松林和方五洲对饮的这场戏,处处充满尖锐的拷问和凌厉的机锋。

  “没能留下数据,都是因为我。”

  放弃宝贵数据换来的生命,在曲松林而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他想用生命给祖国一个答案,可是这个答案,却永远给不出去了。

  老队长的遗像前,他毅然拂袖而去,打落一个空啤酒瓶。

  那一刻,仿佛他的性命,也如同这啤酒瓶一样玉碎了。

  那是他用他已经许给祖国但没能许出去的性命,逼着方五洲誓师。

  在电影前半段的这种种情境里,演员张译的表演总是斩钉截铁。他的声线句句朝下,杀伐决断,掷地有声。

  很喜欢登山队训练营,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练的戏份。

  当他说出:“有人能做到。”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向方五洲,那一眼,就好像他自己活在了方五洲的身上,活在了方五洲顶天立地的膝盖上,活在了方五洲背负千斤的肩膀上,活在了方五洲屏住呼吸的胸腔里…

  而之后,他把他的命许给了方五洲的继任者——李国梁。

  “我不是针对你,我是珍惜你。”

  张译本人解释: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练是因为珍惜李国梁的生命,希望他登上珠峰,活着回来。

  而我从曲松林身上看见的分明不是这样,我只看见他将他的心,他的眼,他的腿,都托在了李国梁的身上。

  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眼,我的腿,我的心。我的未竟之志,希望活在你的身上…

  也许正因如此,他在李国梁身上一手导演了他一直想要完成却没能完成的“玉碎”剧本。

  拖回李国梁尸体的时候,他步伐沉重,如同一下子老了十岁。

  “我错了…”

  唉,这真是,一生一死两难忘…万古只有雪茫茫。

  写完喜欢的人物,最后再写写个人心目中,这部作品的遗憾吧。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爱情线相对多余,分散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爱情固然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主题仍然是爱国。所以爱情如果不能与爱国融合在一起的话,就会打散了一部作品的“神魂”。

  好的作品应当是“形散而神不散”,个人理解,“神不散”的意思就是,主题只能有一个。

  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说的,一部作品只能有一个核心矛盾。

  章子怡的表演很好,但徐缨这个人物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小女人,不是说她不爱国,而是说她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是爱情。

  那么李国梁和黑牡丹、杨光和赵医生的爱情戏,其实也冲淡了作品那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感觉。

  甚而杨光这个人物的动机设置,也与影片的主旋律颇不协调。

  也正因为主题被打散了,所以使得每个人物的心、力无法拧成一股绳儿。

  其次,剧作家、导演、剪辑师对情节结构、节奏的把握还有一些不足。

  如果说,爱情线的设置是这个剧本的先天不足。那么,登山戏的节奏,则是作品的重大遗憾。

  本来就是一部登山题材的作品,但登山的惊险场面运用太多,后面高潮上不去,容易审美疲劳。

  所以,中间那次登山拉练,是不是可以考虑取消?

  剧本的起承转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不是可以再好好斟酌一下?

  如若不然,就显得情节有些平,不说流水账吧,也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最后一点,可能是我个人的高标准要求了。

  那就是不妨思考一下,影片的艺术性如何提高?

  目前作品对登山的表现,还是偏于写实。

  这就容易使那些攀登场面变得只是攀登了。

  而攀登背后蕴含的精神,却并没有从镜头语言中体现出来。

  导演本身是动作片出身的,而演员吴京也以惊心动魄的动作见长。

  突出动作,这并没有错,但如何使得动作背后蕴藏的精神和,以一种近乎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便考验导演的功力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陈凯歌拍摄《黄土地》时对演员说的话:“你肩上担的那不是黄河水,那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技术本身是电影的外在形式,那么如何做到“以形会意,意因形生”?如何进一步做到“以神驭形”乃至“惟存一神,脱略形迹”?

  这便是剧作家、导演值得思索之处。

  作为观众而言,比起惊心动魄的动作戏,我更加希望看到,攀登者的每一个脚步,是如何走出信仰,走出神魂的。

  是想通过登山场面,看到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如何站起来的。

  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惊险、刺激乃至悬念。

  补充一点遗憾,正如本文评论中的所言的,影片未能突出登顶珠峰的历史意义。

  整部作品的两次登峰行动,都没有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其中蕴含的国家、民族感情,也不容易呈现。

  其实这部作品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拍成一部纯登山题材的动作片,目前的呈现不能说尽如人意,如果能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好好写一写,不是以方五洲个人为视角,而是以国家为视角,去写写我们国家的处境。则爱国主题更加凸现,而国家和个人之间,也能够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爱国爱国,立场自然是国,不站在国的立场上,爱国感情自然难以呈现。(这一点《走向共和》就很好)

    《攀登者》观后感悟【2】

  首先,非常值得肯定的是电影的立意:老一辈攀登者为了”中国高度“,坚守使命与责任,完成珠峰测量任务,并为后续登顶提供条件。《攀登者》是一部对”使命“诠释很到位的电影,“比生命还要重要的是什么,是使命”,这句话一直自我看电影之初便在我的脑子里面打转。从电影初次进入方五洲的回忆,我便被带入这种玄妙的感觉,当面对暴风雪,方五洲临危受命接受初代队长的嘱托继续登顶,全程三位队员没有交流,配合默契的将眼前的任何一个困难给解决,这个时候言语反而是多余。我猜想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已经没有精力去交流想法,计较得失,估算困难,只知道我需要向前冲,用最直接的办法不断爬山,虽然不知道还有多远,但需要一直爬下去。影片三人登顶的时候说:前面没有路了,都是下坡。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登顶成功,自豪和欢喜才爬上每个人的心头。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想起人生中的那座山,其实也是望不到山头,但我们需要不断向上爬,哪怕是凭本能也需要不断的行动,最终当我们登顶的那一刻,也许我们自己都没有感觉。

  在观影过程中,几乎没有虚席的大影厅内 没有发出很嘈杂的声音,以至于差我三排的女孩子吃薯片的声音都是一清二楚。大家也没有交流,我想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对于电影中大部分人的选择不是感到困惑懵懂:为何不畏生死呢?在1975年那几百个国家队员和工作者中,有多少人是抱着一种工作的心态将此次登顶仅仅认为是一次冒险。从全员试验便能够看出,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尤其是没有见过冰山暴风雪的人是很容易杯弓蛇影,被自己想象中的困难吓死的。如果没有”使命“来纯化队员思想,令众人脑子里面只剩下”登顶“二字,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的。

  其次,《攀登者 》传达了一种传承的思想“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攀登本身便是一种传承性的运动,前人探索的路,需要后人不断的打破,同时为了后人提供登山经验和资料。从1921年英国第一次登山开始,登珠顶活动已成为各国政府以及登山者不断重视的一件事。中国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成功登顶,但这次登顶没有受到国际上的认可,主要愿意是夜间登顶,没有留下登山影像资料,还有一个社会原因是,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中国在面临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前提下,扛下了苏联的外债,利用五年的时间归还上世纪对苏联的欠款。所以影片国家登山队在没过多久便解散了。经过十年的动乱,中国在1975年是经济大复苏,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鼓舞国人信心,再次启动珠峰登顶计划。这次走的路线以及整个方案都是第一次登顶所留下的,同时这次登顶,留下了“中国梯”,影片镜头在中国梯上停顿的几秒钟,那种令人自豪的念头持久不息。

  最后不得不说,《攀登者》更加强调的是精神和动作,对于一些年代的,历史背景的知识过于缺乏。当方五洲收到来自国家的命令传唤时,自己还在吃着看起来非常有近期感觉的买条,我在想,对于当时的生活已经好到这种程度了么?不过一切都需要去考证,不管怎么样,在观影过程中,我唯一的感受是,影片很优秀,不舍得眨眼,最后结束也很不舍。登山队员登山描述除了经典镜头,没有那种漫长的一步一步攀登的展示,我有时候在想,登山时候,最令人害怕的不止山体上突如其来的风暴,还有那渺无希望的惯性步伐。

    《攀登者》观后感悟【3】

  9月30日,电影《攀登者》上映。演员吴京对于登山也曾有过浪漫的想象,他觉得登上珠峰后,向心仪的女孩求婚是件挺酷的事,可是因为受伤,这个愿望未能实现。当有机会拍摄讲述攀登珠峰的故事时,吴京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攀登者》剧组。带伤拍摄的他完成了所有镜头,在杀青前,他还有些遗憾,“希望不要杀青,等我腿再好一点,可能会拍出更好的东西。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60年,国家体委决定从珠峰北坡挑战珠穆朗玛峰。5月24日,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四位登顶队员开始突击主峰。在珠峰艰险的“第二台阶”处,刘连满为托举队友而耗尽力气,停留在8700米处,剩下三名队员在25日凌晨登顶珠峰。这是人类首次在夜晚登顶珠峰,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

  贡布当时拿出了一面五星红旗,让国旗在风中飘扬。那段曾被国外登山者视作“不可逾越”的岩石路段,他们是靠搭人梯通过的。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登顶的影像资料,国际上始终对我国成功登顶珠峰存在怀疑之声。

  1975年,中国再次攀登珠峰,电影《攀登者》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方五洲(吴京饰)和曲松林(张译饰)在气象学家徐缨(章子怡饰)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剧中“兄弟们”很给力

  正在养腿伤的吴京毫不犹豫地接演了《攀登者》,为了演好角色,他看了中国队员登珠峰的纪录片和书籍,还去了青海岗什卡体验,“去的时候我感冒了,那种滋味儿太难受。”

  真正拍摄起来,更加艰苦,“电影中的装备都是几十年前的,就拿羽绒服来说,那时的羽绒服不防风不防雪,拍完动作戏之后,身上热了,衣服里面是湿的,外面是结着冰的。”

  吴京喜欢和张译演对手戏,“就算见不到对方的脸,也能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在他看来,这次的“兄弟们”都很给力,“一场拉轮胎的戏,井柏然因为时间赶,没做准备活动,拉大轮胎时吐了。吐完之后,歇一会儿继续拍戏;胡歌过独木桥差点从桥上摔下去,但也是说‘没事儿,再来再来’,这些兄弟们,非常敬业。”

  与章子怡感情戏份重

  这次在《攀登者》中,吴京不仅动作戏份很重,还有大量感情戏,和章子怡谈了一段跨越岁月的恋情。吴京形容两人在片中的关系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与露丝的相知相守。

  吴京和章子怡18年前曾在徐克导演的《蜀山传》里合作,他感慨18年后再合作“挺难得”。

  吴京透露,十几年来两人都有联络,一直很熟悉,所以演起来很放松,“有一场戏是没有预设的,我和章子怡就自然地演,导演一直没有喊停,我俩多演了一分多钟,在戏中人物的那种交流之中,特别享受。”

  登山不是率性而为

  拍完《攀登者》,吴京对于登山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认为,登山是自律的过程,“在登山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去检验自己,你到达什么程度必须干什么样的事情。可能一只没有烤干的袜子,一个没有绑好的冰爪,就会带来生命危险,所以,登山是一个特别律己的行为,而不是率性而为的一项运动。”

  “你要严格地考核自己的控制能力,一切以不超越自己的极限为原则,一定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山永远在那里,要懂得保护自己。”

    《攀登者》观后感悟【4】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时隔59年,由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电影《攀登者》袭来。在致敬海报中,五位演员神情坚毅、目光坚定,传递出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决心。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电影《攀登者》剧组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故事,影片的主创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无论是影片中富有历史年代感的场景搭建,还是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所使用的冰镐、冰爪、氧气瓶以及登山服等装备与服装道具,都遵循史料记载,做到真实还原。据了解,为了让演员表演更加真实,剧组的每一位主演都要背着重达17公斤的登山装备进行训练和拍摄。为体验高海拔和极寒环境下的真实感受,主演吴京还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时节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岗什卡雪峰,足足体验了半个月的攀登生活。

  在此之前,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中国一段几乎尘封了60年的历史,一个关于民族尊严与捍卫家国的故事。在刚解放时期,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世纪50年代,中尼双方因为珠峰的归属问题起了争议。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当时中方提议给山峰起一个友好的名字“友谊峰”,尼方也拒绝接受,尼方坚持认为“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登上过珠峰,何谈珠峰是你们的领土”。为此,国家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登山队,我们要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攀登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态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攀登者》观后感悟【5】

  《攀登者》展现的场景却是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去的珠穆朗玛山。

  因此,看的过程很震撼、很揪心。

  看完之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任和怀疑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方五洲、曲松林、杰布,三位勇士,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被西方登山界的一些人质疑,也被一些群众和学生质疑。甚至有人用石块砸碎方五洲工作的锅炉房的窗玻璃,喊着“什么登山英雄,骗人的。”

  这时候,方五洲他们的领导说了一句特别暖心的话:“我们的强大和成就,不需要他们的承认。”

  1975年,经历了两次冲刺顶峰失败之后,当国家气象局已经宣布“不再有窗口期了”,方五洲相信徐缨带领的气象组的预测结果、相信科学。徐缨相信方五洲一定能带着突击队抓住机会成功登顶。

  正是他们彼此的信任,才铸就了这次成功的基石。

  二、换位思考与感同身受

  1960年登珠峰时,为了救曲松林的命,方五洲扔掉了摄像机。为此,曲松林恨了方五洲15年。

  1973年他们再次在登山队见面时,有一番对话。

  曲:换了你,你会选择保命,还是豁出命也要保住摄像机?

  方:我会豁出命,保住摄像机。但是,如果你是我,你会看着我去死嘛?!

  曲:无论如何,我也要保住摄像机,留下影像证据。

  1975年,曲松林作为副总指挥,为了登顶,不顾气象学家徐缨的劝阻,不惜让突击队与十级暴风雪交锋。

  当年轻的队长为了集体、为了保住摄像机而牺牲的时候。

  曲松林才体会到方五洲当年的心情,抱着方痛哭,说:“我错了,我全错了。”

  15年后,他才明白:为了祖国,为了登山事业,自己的命可以舍弃。但是,战友的命,无论如何,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呀!

  所以,世界上实在难以有“感同身受”。只有有了真正相同的经历,可能才会有类似的真切感受。

  就像我看着电影里的登山英雄们在暴风雪中,一直在想:他们也不是钢筋铁骨呀,也是血肉之躯呀。他们在风雪中多冷呀,被风吹得撞在石头上多疼呀。

  可是,他们到底多冷、多疼,我还是无法“感同身受”。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与我们不一样的时候,只要没有突破道德、法律的底线,就算我们怎样不理解,也尽量多包容吧。因为,你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不知道此刻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三、充分的准备是通向成功的第一要务

  1960年,三个年轻人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他们为了登顶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他们在苏联接受了长时间科学的训练。

  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为此,他们整整准备了两年。严格、刻苦的训练,充分的后勤保障,当时最先进的实时气象保障。

  可是,到了气候严峻、气象瞬息万变的珠穆朗玛峰,还是失败了两次,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最后,为了提供准确的窗口期的时间,气象组上到尽可能高的地方,突击队在暴风雪中先冲到第三台阶,等暴风雪过去,再进行最艰难的最后一段的登顶。

  就这样,才成功了,测到了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拿到了登顶的360度影像资料。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人为什么要登山

  人为什么要登山,而且,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登上世界最高峰?

  电影里,虽然路途遭遇雪崩与狂风等瞬息万变的天险难关,但登山突击队依旧以血肉之躯和险境抗争,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

  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得到几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为了让世界承认“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中国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

  第二个答案是:登顶珠峰,勘测出属于中国人的“中国高度”。

  第三个答案是:要告诉在天上的父亲,我很好,我想让你感到骄傲。

  无论是哪个答案,都让人敬佩。敬佩他们永不服输、永不言弃;敬佩他们战胜自我、挑战极限。

  我认为:一个人,一辈子,或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或为了父母兄弟,又或是为了自己,找到了某种使命,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勇敢地去做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成败,这一辈子,都值了!


相关文章:

1.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有感范文精选五篇

2....观看《攀登者》电影心得感想800字优秀范文2019最...

3.2019爱国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4.2019建国70周年主题作文观后感 庆祝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

5.2019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悟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7
c
id
977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