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观后感 >

2019关于《学区房72小时》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1000字

2019-09-27 18:10:50
|廷峰

  《学区房72小时》是青年导演陈晓鸣自编自导,知名导演刘镇伟监制,管轩、徐幸、傅淼等主演的聚焦社会教育热点话题的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学区房72小时》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10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学区房72小时》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一)

  6.28,聚焦社会热点话题的《学区房72小时》全国公映,该片由青年导演陈晓鸣执导,著名导演刘镇伟监制。这是2019年上影节展映影片最快公映的电影。此前,有幸提前参加了该片的点映,真的是感触良多。

  这部影片是围绕男主傅重要给自己的女儿诚诚买学区房展开的,为了给女儿提供能力以内最好的教育,大学副教授傅重给即将上小学的女儿诚诚看中了一套学区房,男主就找朋友毛豆找房东交涉,最终房东同意以首付260w的价格卖给他,傅重手里只有200w的存款,还差60w,本来他可以跟朋友借,也许是出于自尊心,傅重不想跟别人借钱,于是决定把现在的房子卖掉来凑钱,要价250w,首付60w,于是傅重找到了中介,中介小罗在看过房子之后承诺说这种地段很好卖。于是男主便开始了日常繁忙的生活,除了工作还要在下班之后被学生补课,再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以及各种辅导班。

  从这个角度看,男主也是很惨的,为了孩子四处奔波,甚至在下班之后还要辅导孩子学英语单词,都没有时间吃饭就要去给学生补习,晚上在家里说这个事情的时候,家里的阿姨牛阿姨激动的问能不能吧房子卖给她,她儿子等着房子结婚呢,如果没房子,可能就结不成婚,而牛阿姨这么多年辛苦打工,刚好攒够了60W,然后他们就定了合同,后来事情的转折来了,学区房的房东突然涨价40w,说是如果不能在24个小时之内付清300w,房子就要卖给别人,傅重很气愤,合同都定了,怎么能突然涨价,气愤的傅重说要上法院告房东,但是朋友告知他走法律程序需要的时间很长,会耽误孩子入学,而且即使告赢了,也是赔偿定金的双倍,了解了现实情况的傅重真的抑郁了,然后就跟自己的女朋友袁借钱,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转成,刚好这个时候中介小罗说有人出250w要买他的房子,而道家才发现这个人是想让自己给女儿改学分的学生家长,傅重现在面临一个两难抉择,是跟牛阿姨毁约呢还是不毁约让自己买不到学区房呢?

  最终傅重在压力之下选择了毁约将房子卖给学生家长,这回轮到牛阿姨崩溃了,你好好的一个大学教授怎么说话不算话了,牛阿姨决定去法律中心告傅教授,结果最后还是没有成功。与此同时,有人举报他收取学生家长贿赂帮学生改学分,谁能想到茶叶里居然装的都是现金,学校给傅重停职了,傅重再三思考之后决定跟袁航分手,影片的最后说,傅重跟学校说清楚了跟袁航的关系,从丈人那里借到了差的40w,最后把房子卖给了牛阿姨。牛阿姨还邀请傅老师参加小宝的婚礼。

  最后,傅重带着孩子搬离了之前的房子,朝着华明小学走去,但是路上再次接到毛豆的电话,说是现在的房子即将面临拆迁,还是需要重新买,傅重的脸色真是又红变蓝了,为了孩子这种事情好像是永无止境。

  影片集中反应了现在中国式家长为了孩子堵上一切的现状,即使背离道德,得罪朋友也不能阻止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的初衷,要带着孩子走进更好的圈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其实就孩子本身来说,也过的异常痛苦,他们在失去了一个快乐童年,整个童年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充斥着。仔细想想还是我们小时候比较幸福一些,其实这样的孩子真的过得幸福吗?

  再来讨论一下学区房,学区房在中国作为一种奇特的存在,严重推动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好多人根本无力承担。其实学区房本身居住条件并不好,有些甚至很差,但是价格却很贵,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家长们的热情,其实这还是教育资源规划不合理造成的,试问如果相同城市内每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相当,还会有这种荒诞的情况出现吗?当然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提高教育水平,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2019《学区房72小时》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二)

  由青年导演陈晓鸣自编自导,著名导演刘镇伟监制,知名冯郇担任制片人的《学区房72小时》将于6月28日登陆全国院线。近日,片方在北京举行首映看片会,导演陈晓鸣、制片人冯郇、演员傅淼亮相首映现场,与观众一起畅育儿的心酸事,在场的不少家长观众表示,“本片是今年最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是一部将教育和艺术结合的好电影,值得父母反思,更值得全家一起观看。”

  电影中,以傅重为代表的三位父母良苦用心,但貌合神离的傅重夫妇、过分溺爱儿子的牛阿姨和替孩子未来强势做主的袁航妈妈,在家庭教育上纷纷“缺席”。映后,导演陈晓鸣与观众聊到,“这部电影其实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能够在自己不满足的同时,感受到还有爱在等着我们,我们拥抱爱的温暖同时还能体悟到自己的不足。”可见影片不是为了让观众逃离现实,是为了回到现实,回归教育本质,让更多父母进行反思和自省。

  现场,制片人冯郇谈及影片的创作初衷也表示,“我们感觉到父母之爱的同时,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破碎和不完美,如何在不完美中给自己点自嘲,自省,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启发点。”正因如此,《学区房72小时》才让中国父母感同身受,同时也收获了大票年轻人的支持呼声,“原来父母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相信这部电影能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反思教育的意义何在,也为电影市场添加了新的内容活力,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有观众坦言,“电影背后是一个模糊的、庞大的、被误解的城市阶层群体面孔,他们与电影外的观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映后交流过程中,众主创揭秘了本片耐人寻味的共情点。一个普通父亲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成为折射社会心理的“多棱镜”,这让观众切实体味到中式育儿的心酸。

  就在电影结束后,掌声持续不断。诸多观众给出超高评价,“切肤的感受,电影牵扯到了养育背后的经济逻辑,更是家庭情感面向之外的又一个维度。”演员傅淼在与观众交流时也谈到,“我觉得学区房不学区房不是那么的重要,一个家庭的和睦,夫妻两个人和孩子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2019《学区房72小时》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三)

  一套破旧狭小的房子,因为有了学区的属性,便足以让无数家庭为之疯狂,这看似荒诞又尤为现实的题材,成为了电影《学区房72小时》中绝佳的戏剧张力,由此所展开的一场本洁身自好的大学教授为了孩子争夺学区房的变形记,不单只是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的教育焦虑,更展现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争夺天价学区房资源的家庭其实既不是富甲一方的富豪,也不是仍为生计所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老百姓,而就是像电影中大学教授傅重这样的中产阶级,他们深知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也急迫的希望给孩子提供尽可能最好的教育,如果电影单只是聚焦这一人群,受众面不免显得单一,《学区房72小时》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其在展现傅教授学区房焦虑的同时,也透过72小时的时间限定,串联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

  为了买下售价高昂的学区房,四处筹钱的傅教授将自己所住的房子卖给了正在为儿子筹备结婚的自家保姆牛阿姨,好不容易筹集到了房款,熟料卖房人又坐地起价,而此时新的买房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买傅教授的房子,但这位买房者的身份却是有求于傅教授的学生家长,电影借此透过一座学区房所着点的已然不单单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学区房焦虑,而是在这背后的诚信问题,以及父母对孩子那份厚重的爱。

  因为对孩子的爱,傅教授四处筹钱也要买下天价学区房,甚至不惜自毁清誉,也是因为对孩子的爱,牛保姆拿出了自己毕生积蓄买房,希望孩子能顺利的完成婚事,还是因为爱,傅教授的学生家长,袁航妈不惜高价买下他的房子,希望主导孩子的人生,一波三折的历程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其实不管是傅教授,牛保姆,还是袁航妈,看似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照,但其实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出现了偏差。

  由此电影所聚焦的点,已然不是一个浅显的学区房现象,而关乎教育的本质,电影中的三位父母,其实在对子女的教育上都是失败的,傅教授的自私不守诚信,牛保姆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袁航妈对孩子未来人生的掌控,这些举措其实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的健康发展,而这样的孩子即便拥有优异的成绩,却没有了健全的人格,最终何尝又不会落得一地鸡毛呢?

  学区房重要吗?重要,在教育尚无法达到绝对公平之前,总有人会借此摆动教育的天枰,但比学区房更重要的是作为家中懂得给孩子一份真正适合他的爱,能让他真正身心健康的成长。

  2019《学区房72小时》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四)

  在刚刚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遭疯抢的大师佳作很多,疯抢后加场又瞬间售罄的也不在少数,但有一部影片在加场行列中有些不同。这是一部国产新片,导演是第一次拍电影的新人,演员阵容里也没有明星。也许仅仅因为片名足够吸引人的眼球,这部名为《学区房72小时》的电影在上影节的放映场场爆满。这让导演陈晓鸣自己都倍感意外。

  6月28日,这部小成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全国公映。《学区房72小时》由青年导演陈晓鸣自编自导,知名导演刘镇伟监制,管轩、徐幸、傅淼等主演。虽然是一部上海方言占据大多数篇幅的影片,但折射的却是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不同阶层面临的问题。

  围绕一套学区房在72小时内从买卖波及到几家人的连锁反应,又串联起当下家庭教育的怪诞现实,每个人面对自己的困境,扭曲又无奈,疲惫而无解,好气又好笑。

  电影《学区房72小时》中,主人公傅重爱女心切,求购学区房无所不用其极,导致因“房”生乱,生活全盘“崩塌”。影片一开场,傅重“买房如买菜”,破破烂烂的小房子360万一口价不容商量,甚至没有犹豫的时间。为了这样一间“老破小”,主人公要接力卖掉自己眼下正居住的两室一厅。而能够“接盘”解燃眉之急的竟是自家保姆。紧接着,房东跳价,钱权交易的利益诱惑随之而来。

  作为首部处女作长片,导演陈晓鸣通过自己平实的镜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学区房背后的群像面孔,同时又给每个鲜活的人物赋予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意义。

  几场点映下来,观众深有共鸣。无比真实的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困境被生动地呈现在大银幕上,“太真实了”,是不少观众在映后交流中发出的感叹,几乎每个人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的影子。

  陈晓鸣从2016年开始萌生做这样一部电影的想法,在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自己的灵感初衷时,他谈到自己的居住环境——为了孩子读书,他租住到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一幢高层公寓中,写剧本间隙,总是俯瞰周边一片“老破小”,“这些老房子许多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居住要求了,房间只有不到十平方米大,楼下破旧狭窄,很多还有安全隐患,但它们的价格高达十几万一平,而且依然销售火爆,一房难求。”这就是上海的学区房,在上海徐汇区、静安区,因为聚集着老牌优质的教育资源,附近的房价也一直居高不下。

  陈晓鸣之前一直在电视台工作,十几年的主编记者职业生涯让他对市井生活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一方面他知道从宏观层面来看,“学区房”意味着“住房”和“教育”两大民生问题,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来说,是个毋庸置疑的好题材。同时,从个体经验上来说,为孩子读书难而发愁的每一步,是他和身边同龄人几乎都在经历的生活,几乎不用做多少调研,身边随手一抓一把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影片中,主人公是从“上只角”拆迁到郊区的“老上海”,到了孩子读书的年龄,拼命想把孩子送回到市中心。而他卖掉的那套拆迁分得的外环线“压线”房则是上海丈母娘对新上海人购房要求的“底线”,“这很现实,这个丈母娘的要求也不过分。如果是上海女婿,要求还会高一点,可能要中环。”说起围绕房子折射出的社会众生相,导演陈晓鸣也是经验体会满满。

  “在整个中国近20年,以大城市为代表的物质飞速发展过程中,房价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它的增长一年,别说一年,一周之内就连连涨价。”决定做这样一部电影时,陈晓鸣第一反应是新闻人的思维,“我觉得这是个热点,当时正是上海房价最高的时候,但我同时也担心这个热点等到电影出来会不会已经过去。”但无论如何,陈晓鸣觉得,“这是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学区房’这三个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千年以后物质高速发展的20年一个重要的社会标签,它几乎是一个现象、一个代号,是我们这段历史的一个标签。所以我想,即便说以后它又不热了,我也不在意,因为我觉得有必要记录,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

  在陈晓鸣的构建中,虽然仅仅围绕买房卖房的一系列集中事件展开故事,但围绕在各阶层家长之间的关系所映射的社会议题还要广得多。“房”穿插其中,衍生出情感、教育、职场和信任、代际传递等热点话题。

  72小时,让事件高度集中,观众跟着主人公的行动紧绷神经吊足胃口。同时,一些颇具荒诞色彩的矛盾加上方言交织的演绎,有时也令人忍俊不禁。

  但对于这部“上海味道”十足的电影,陈晓鸣却不认为应该给它贴上地域标签。“我生活在上海,我是上海人,那么我在挖掘故事,选择题材的时候,自然会流露出这样的背景。但今天如果说,我要做一个专门反映上海的电影,我是不信的。这不是可以设计出来的。”

  对于电影中自然流露的某种地域精神,陈晓鸣是承认的,“在我的认知当中,上海人有一个字,叫‘嘲’。它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但这种模糊混沌之间产生了上海特有的幽默。当一个上海人‘嘲’起来的时候,他是市井气又接地气的,是一种上海非常本土的文化。”影片中的主人公面对自己这场荒诞又刻不容缓的战斗,也会时不时自我抽离地“嘲”上一番,“这种讽刺精神加自嘲意识,我觉得是非常优秀的品质。”陈晓鸣说。

  除了故事结构和语言上的代入感,陈晓鸣在电影语言上也力求让整部电影更抓人。

  导演使用了“一场一镜”的拍摄方式,即全片共83场戏通过83个长镜头来呈现,长镜头追踪式拍摄在不同的焦段中由表及里,一气呵成了生活化场景,也让观众更流畅地进入生活本身而不被剪接的镜头阻断。陈晓鸣称自己用导演的思维写剧本是“立体式写作”,“我写的时候,它的声光电它的美术摄影,运镜调度,演员的表演,画面的色彩跟声音,我都是边写边全部在剧本提示中一并写出来的。”不过这样的拍摄方式最终未能全然如愿表达在电影中,因为面对修改意见,还是不得已将部分镜头剪碎了。

  同时,在导演的构想中,影片也没有一处使用音乐,一切都是自然的生活,作为叙述者,他希望影片甚至是“纪录片式的,我不用任何的视听手法去强化观众的情绪”。

  虽然许多观众观看电影后的反馈都是对主人公的处境感同身受,但陈晓鸣说,“有焦虑是观众看出来,但我没做任何煽情和煽动。我没有通过任何构图跟色彩上明暗上的东西来强迫你进入一种情绪点,我也在全片除了结尾加入鼓点之外都没有加入音乐,这是我特别的用意。我要用最朴素的方式,接近纪录地去表达。”

  陈晓鸣希望,这部电影是“生活流跟戏剧化充分结合的结果”,“角色活生生地生活在充满戏剧化的生活里,观众也能随之进入感受到真实。同时我也一直在寻找一个让人跳脱出来的点,在某些时刻让你觉得没那么真实。”他很喜欢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用的飞碟和火箭的意向,某些象征或神秘不可解的手法能够为电影平添韵味。

  对于这样一部多方面反映现实问题的影片,陈晓鸣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兼具观影趣味和批判性的表达,“情节上有反转,观众能看到惊奇,又转念发现它的合理。批判的同时,也有自我批评,有每个人对自身的反省。我觉得这是我所寻求的现实主义表达。”

  2019《学区房72小时》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五)

  《学区房,72小时》有一个直白到不能再直白的名字,在72个小时的时间内拿下一套学区房,也正是这个故事所要讲述的内容。身为大学副教授的男主傅重,为了给即将上小学的女儿某一个好学校,不得不降低价格在72小时内紧急出售自己的现有住房,和为了儿子结婚张罗婚房的牛阿姨以及愿意为了女儿的前途有求于傅重而原因加价购房的袁主任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三个为了孩子前途奔走的家庭之间,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一片父母之心。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也让人很容易想起去年上映的印度同类型电影《起跑线》,不同于有知名演员参与,有扎实的喜剧基础的《起跑线》,《学区房,72小时》在6月28号悄然上映,排片惨淡,动静甚至不如《起跑线》在国内的大。但这一切并不是我们否定它的理由,中国观众呼吁中国的学区房故事,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家长都逃不开的现实。从乡镇地区为了孩子上学而到上一级地区租房陪读的父母,到了城市里为了孩子学区房倾家荡产的父母,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现实,也让我们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没有为人父母的心有戚戚,巴不得提前做好准备,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确实是值得一看的。

  反映的问题主要有教育公平问题,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的问题等

  一 教育公平问题

  争学区房,从本质上来说,争个不是房子,而是教育资源。片中不管是为了学校而买房的傅重,还是为了取悦老师而行贿的袁主任,哪怕是为儿子买婚房的牛大妈,争的都是教育资源,都是在为自己的后辈谋一个更好的起点。大概自从隋炀帝发明科举制度以来,我们就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一直在不懈努力中。尽管我们有了高考,也给了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的权利,也进行了多轮的教育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理想的教育公平在短期内仍不能实现。

  二 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问题

  很多人都坚信好学校是孩子的起跑线,各种各样的花式培训班是孩子的起跑线,以及花里胡哨的艺术技能是孩子的起跑线,似乎是在默认孩子的起步是从学习开始的。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真的是从学习才开始的吗?记得有教育学家说过,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和是零。所以笔者认为,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本身,不单单是父母的资产,更是父母的品性和为人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上学并不是很难,国家也提供了相当完备的助学贷款政策,只要孩子们肯学,哪怕没有大学学费,也一样可以在国家的扶持下完成学习。那么比各种各样的花式辅导班和学区房这些几乎要压垮大部分家长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家长能尽可能给与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好让他日后在面对这个世界千千万万凭一己之力不可能改变的事情的时候,能够坦然而坚定的行走。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7
c
id
974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