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观后感 >

老师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国产青春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0-05-29 17:40:37
|福萍2

  当个人面对重大选择的时候,到底选择哪一条路?是选择那些看起来更加接地气的,还是说坚持自己做不容易的?就是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然后导致了人生的不同。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老师好观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老师好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国产青春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老师好观后感(一)

  青春的躁动和疗伤

  看完这部电影,经历了一场心理的洗涤。

  以现在的电影工业的水准来说,电影从技法、摄影、表现力上,几乎是一无是处。不过,电影的中的情感线,却是做得足够好。整个电影几条情感主线穿插,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条,关于爱是什么。

  苗宛秋老师,其实不是一个现在意义上的好老师。他专横、跋扈,不懂学生的心理,唯分数论,甚至都不知道劳逸结合。最重要的,他一直在用实现自己梦想的潜意识在培养学生,像极了我们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们,不断地给孩子们精神上的压力。

  按道理,这样的老师,是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拥护的,至少是不可能得到真心的爱的。

  但他对学生的爱却是持久的、稳定的,无私的。他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好,为了维护学生,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关键时刻就算毁了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种爱,虽然他拙于表达,总是用一种近乎粗暴方式隐藏自己内心柔软的部分。但是经过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事情,孩子终究会懂得。

  整整两年的时间,孩子们一直以他为敌。可是因为有爱,他从来没有记恨过孩子们,宽容了孩子们的一切过犯,即使是一个处分,也从来没有真正击打到任何一个孩子身上。

  终于有一天,孩子们明白了这份爱,不像他们喜欢的零食、迪斯科,甚至不像他们所向往光鲜亮丽的生活那样吸引他们,但是厚重、坚实,可以支撑他们人生的信念。他们的一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在这里,苗宛秋老师,不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父亲,一个厚重、踏实,又有点笨拙的父亲。他对同学们的感情,其实就是一种如山般的父爱。让人消受不起,但足以挺直你的脊梁,让你走下去。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对孩子的爱,肯定超过苗宛秋对同学们的爱,但我们好像也应该从中汲取到些什么吧?哪些是对的,哪些是我们应该改进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二条,关于青春是什么。

  青春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勃勃的生机,满眼的春色,是一旦逝去就追悔莫及的宝贵。总之,就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但《老师好》却给我们展示了青春的另一面:那就是不断的受伤,和不断的疗伤。

  年值青春的同学们,急于跟这个世界产生互动,急于让这个世界承认自己,急于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感觉,不可阻挡,于是各种尝试,各种反抗,变着花样的“作”。

  这种“作”,苗宛秋老师的自行车就是剧情中的象征物,随着剧情渐渐起步,直到被挂到高高的电线杆子上,达到了高潮。

  “作”就免不了受伤。于是受伤和疗伤成了青春的主题。安静因为给小乙补课,带来的几乎被处分的窘迫局面;婷婷被同学拒之门外的伤痛;小乙用酒瓶砸破自己脑袋的痛……

  但是青春是不承认伤痛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力为自己疗伤,用老师给自己的精神支持为自己疗伤,用自己对美好的一切的向往,为自己疗伤。

  这两个孩子看着这个录音机的时候,他们面对的不是面对着一个机器,而是整个的美好生活的象征。

  青春的生命,不怕伤痛。因为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知道,每一次受伤,每一次疗愈,都是自己的一次成长。

  当然,成长是不能没有方向的。这里需要一个成人,一个父亲,一个老师,为他们把握方向,这个人恰当的出现了,他就是苗宛秋老师。

  也许,我们需要理解,理解伤痛对于青春的孩子的特殊意义,学会敢于让他们去受伤,同时也要学会教会孩子怎么去疗伤。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去当好一个老师,为他们的成长规范一个方向。

  第三条,关于时光是什么。

  影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跨越了时光之河,让我们可以在更长的尺度上体会时光。

  北大中文系,又是一个象征,与其说是象征着最高的学习桂冠,倒不如说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那种追求和热爱。

  1965年,北大中文系,是一串泪珠,无情的阻断了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

  1985年,北大中文系,是一串带血的钥匙链,无情的事实阻断了一个被传承的无比坚定的梦想。

  2015年,一个玻璃的橱窗,又一次阻断了,曾经很近,现在又那么遥远的,的两个人的相会。

  咋一看,时光好像在戏耍我们,匆匆流过,但终究不能让我们如愿。

  细一想,时光又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象最忠实的陪伴者,带我们走过春夏秋冬。

  上一刻,在那样的年代和时间的场景里面,我们自己青春躁动,不断地激动、兴奋、不断受伤、不断疗伤。在情感的不断冲撞中悄悄走向成熟……

  这一刻,在这样的年代和现代的激昂的生活里面,我们的孩子青春躁动,不断地激动、兴奋、不断受伤、面对未知和困难,正在感到的是我们曾经感到过的迷茫和无望。

  终有一日,我们也会变成这样衰老的苗宛秋老师,那是再次体会什么是时光,我们会感悟些什么呢?

  这一段,需要我们去体会孩子成长的痛、伤和他们的需要。穿越时光旅行,面对我们孩子,其实就是面对多年以前的时光中的自己。那么此时此刻,我们需要为“自己”做点什么呢?

  最后,用片中文字,向这部给予我们心理洗涤的电影致敬。

  我坚信

  青春不会消亡

  它只是躲在某片绿荫下

  慢慢疗伤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

  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

  才给了我这段

  最好的时光!

  老师好观后感(二)

  青春的选择

  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开心的,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做自己想做的且可以为人为己创造价值的事,虽有时候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那一定是人生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印象中,自作家九把刀把一部青春的作品放上荧幕,用意气风发而又有点叛逆的时光碎片,一一剪影成《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于是一部携带着一股清新浪潮的影片,越过一弯浅浅的海峡,来到内地,顿时戳伤了许多人的泪腺,眼眶渐湿。

  至此,青春题材的影片如雨后春笋,一一破壳而出。《全城高考》、《致青春》、《小时代》和《谁的青春不迷茫》等,其中有一些影片我观看过,确实是不错的影片。

  但近年来,随着青春题材的影片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影片一律过于注重描写"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线,似乎影片里若没有为爱情而哭得死去活来的情节,就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年少一样?

  青春确实伴随着眼泪,但眼泪不一定伴随着爱情。

  有一些人的青春,爱情往往是双方互相依存互相激励,幸福而美好;有一些人青春,爱情往往是单方面的暗恋明恋,独自偷笑或各自惋惜;

  而另一些人的青春,追求的往往是一本本存放知识的书籍、一种令人爱不惜手的兴趣,每每忆起,总感动了岁月,又激励了前行的脚步。

  《老师·好》这部影片,让我开始明白了一个普通得使人容易忽略的一个细节,那就是讲台上那位严厉的老师曾经年少张扬的青春。

  或许,在年少轻狂时,若听到老师讲述他的青春,我大概就是一笑而过,过几天就忘记了吧。 而在青春的刻刀在脸上留下岁月痕迹的当下,听到苗老师讲述他的年少,给我的内心带来很多的触动,感慨连连。

  我开始意识到,有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开心的,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做自己想做的且可以为人为己创造价值的事,虽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那一定是人生中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件事。

  影片中,关婷婷因嫉妒生恨,故意说谎,不仅伤害了安静的心,而且还破坏了小乙的入团一事。一时赌气,一味顾着做自己想做的事,从不考虑事情的正确与否,纵使自己获得了快乐,但却是短暂的,也为后来自己那段看似情深的友情为此断裂而埋下伏笔。

  电影是美好的,它给了你一个试错的机会,又给了你一个补错的机会。当关婷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在班上作自我检讨时,苗老师感到欣慰,看着同学之间的包容与团结,我也不禁为此动容。

  只是,电影会给演员机会,但人生呢?机会会有,但不是一直都有。

  说回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苗老师讲述他的青春年少时的那个片段。

  悦耳动听的旋律,从苗老师手里的口琴轻轻传出,打碎了那个年代里的沉闷,再绕过泛黄的课桌,声声入耳;一张未曾褪色的录取通知书,却抵挡不住那个年代的硝烟,化作书柜里的藏品,藏在无声岁月中。当影片响起属于那个年代里的歌声,我渐迷醉其中,不能自拔。

  在有信仰的年代里,做事总有一股满腔热血。但在一个信仰多元的年代里,总是伴随着很多诱惑,一不小心就会很容易偏离航向,到不了梦想彼岸的危险。内心如何做到坚定梦想的信念,有所信仰,就显得如此重要。

  幸运会格外照顾努力、认真的人。关婷婷、安静以及小乙等人凭借着努力与汗水获得了冠军,一行在苗老师家中欢乐聚餐时,小小的屋子,白炽灯光虽然微弱,但却清晰了每一个人的笑声与追求。

  揉了揉眼角的手,像是发出来某种信号,内心开始独白。他们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且可以为人为己创造价值的事,虽然有时候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那一定是人生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我渐渐明了,再次望向荧幕。只见安静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手里拿着的"藏品",我似乎看到她眼里的抉择,开始理解片头所言,"苗老师所看到的希望".

  是的,安静的抉择,正是苗老师所看到的希望。

  然而,青春的选择,有时候是任性的。安静骑着苗老师那辆自行车转方向的时候,我知道,她在做自己想做的且可以为人为己创造价值的事,虽然有时候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当安静安安静静倒在血泊中,苗老师看着手里,一只曾在课桌下偷偷编织,如今却被青春的热血染红的蝴蝶时,一时难以言表,时间亦是无言。染血的蝴蝶,慢慢张开翅膀,翩翩起舞,它偷偷告诉了时光,自己见证了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三十年后的某个日子,蝴蝶挂在枝头,如同夏日阳光,沐浴着渐渐远去的身影,也照耀着安静微笑的脸颊。

  当青春把最后一个身影拉进毕业相片中,影片为此落幕,但人生依然继续。

  《老师·好》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在注重学生个性描画的同时,也花费了很多笔墨去描绘老师,让我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去看待青春,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同时,我也发现一个青春题材的通病,那就是绿皮火车了。为什么总有那么一个人,喜欢乘绿皮火车去远方追求?

  或许,我们总觉得自己距离美好的事物很远很远,很难触碰的缘故吧,一方的成就往往需要另一方的牺牲。

  起初看到小乙的斧头,被扔在课桌里,又扔在关婷婷家里的餐桌上,我以为那会是一场怎样的腥风或血雨。然而,轰轰烈烈抵不过老师的细雨轻风,一切的一切,被春风感化,归于平凡而伟大的学习中,或许,这正是一些人的青春吧,年少竟如此安好,安好。

  后记:在此,特别感谢我的朋友C君,亲自挑选了这一部影片,让我有机会观看了这么好的一部电影。不然,要是让我挑选的话,估计就是在某部科幻片里假装热血青年。因此,谢谢C君!同时,这也让我坚定了以后多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的决心,朋友往往会带给人一些惊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的美,分享后,让我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谢谢你们!

  此外,有时候,一部电影,就像一首歌,好听与否,在于它是否唱进了心里,拨动你此刻的心弦。青春,或是许多人心里的必有的一根琴弦。也许,当你步入影院,走进《老师·好》,安静坐下时,琴弦早已动了心。

  老师好观后感(三)

  光辉岁月

  “八十年代”在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并不鲜见,电影《老师·好》同样将背景聚焦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无论是小卖部的无花果、汽水和冰棍儿,还是珍贵的录音机、自行车,全片的布景和道具陈列无不烘托出一个切实属于八十年代的氛围。与以往的青春片不同,电影极其难得地将视角放在“老师”这个身份下,讲的是以教师苗宛秋为核心的三班一干人等的八十年代中国青春。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高中老师诸如“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等上了大学就幸福了”、“现在还有老师管你们,等上了大学,就算想要被老师管,老师也不来管你们了”的共同训诫。回想看看,恐怕其他任何国家的教师都不会比中国的高中教师操心更多。

  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型来自于谦的阿姨,也是他的小学班主任,“第一天跟着阿姨上学,阿姨路上先去接了一个先天小儿麻痹的同学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又把同学叫到办公室补课一直到天黑再送同学回家。每天如此,五年都这样。”实际不仅如此,面对学生们青春期的愤懑、惆怅与不知所措,老师的意义除了授业解惑,他更像座灯塔,时时刻刻为迷茫的帆船指明方向。

  电影中的“苗宛秋”正是这样一名典型的人民教师。

  苗老师并不完美,他有种种缺点。譬如说,他年纪大,不够“民主”,也不擅长学生们打成一片。他多少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有些偏见,在乎荣誉,相当看重学习成绩,偏爱传统意义上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安静。

  可也正是这样的苗老师,拮据的他为学生捐出自己的工资;他坚守知识分子的自尊心,不愿腆着脸为分房子与校长争论;彼此不熟悉时,他看见洛小乙给孩子买冰棍会惊恐大呼“丢掉!”,但他也会战战兢兢将桀骜不驯的少年从街头混混的酒局喊回家;他斥责安静浪费时间为老同学补习,又主动利用晚上的私人时间给不认识的学生免费补课。这样的苗老师平凡、普通又正派,看似只会将“成绩”当作评判标尺,实际又发自内心疼爱学生,希望他们走上正途。想必大多数人的学生时代都碰到过这样的老师吧。

  这里不得不称赞于谦老师的演技,短袖白衬衫、手拿搪瓷杯,迎面走来的可不就是苗老师嘛!“苗宛秋”这个人物是丰富多面的,电影中有两句印象深刻的台词。一句是,苗老师称自己“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另一句是他在操场冲学生们大喊,“再怎么折腾下去,你们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看得起!”前者精准概括他的清高性格,后者便是恨铁不成钢似对学生们的满腔责任。比起职业道德要求,毫不夸张地说,他自觉肩负起他人命运的转捩点。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身处八十年代的他们可谓“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关婷婷、洛小乙、李海燕,电影里的年轻人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每天玩玩闹闹不识愁滋味,谁又能理解过来人的苦心?

  1965年,苗宛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家庭关系,他没能如愿进入心中的神圣殿堂。1966年,高考被废除。从此这张录取通知书成为苗宛秋的心病,倘若他当年念了北大,如今还会在某个小镇某所学校为某套房子摧眉折腰吗?十年过去,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考上大学几乎等于改变命运。苗宛秋对于安静的器重,实际是自身不得志的投射,他将未竞的理想放在安静身上,也深知高考对于这些年轻人的重要性。

  直到很多年、很多年以后,他们摔过人生的跟头,这才慢慢理解老师当年的严格、苦口婆心,明白他的唠叨究竟饱含多少殷切的期望。电影通过安静的失利完成“苗宛秋”这个人物的成长,他最好的光辉岁月不在过去,不在那个吹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日子,而是和那群学生们斗智斗勇的时光。

  老师好观后感(四)

  国产青春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谦大爷这次从往常的捧哏角色,摇身一变,成了《老师·好》中的主人公——抵制“抽烟喝酒烫头”的霸气严师。不负众望,于谦凭借着扎实的演技、玩味十足的台词,把应试教育下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中国式教师”演活了。

  就在今天,票房突破一亿大关,于谦不仅是个被相声耽误的影帝,他在娱乐圈中的号召力也让人叹为观止。何冰、吴京、张国立、胡军、马苏、艾伦,乔杉等众多明星组成的客串天团,纷纷跟随于谦老师,一同穿越回八十年代,客串没有姓名甚至没有台词的高级“龙套”,在片中出现的时长比电影的彩蛋还要短暂。

  《老师·好》并不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叙述这部表面上在讲述老师的故事,而是以学生王海的视点,层层铺开泛黄的回忆画卷,而这幅画卷展开的,是我们的学生时代,是与老师们的斗智斗勇的时光,更是除了常规青春片所表达的爱情、友情之外,最容易被忽视掉的——师生情。

  于谦所饰演的苗宛秋老师,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学生都曾遇到过并对之又爱又恨的典型教师形象。他们不苟言笑、严厉又慈祥、唯分数至上、偏袒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错误盲目归咎于班级的刺头儿身上。

  学生们认为老师“思想观念陈旧,打压新生事物”;老师们则认为学生是“朽木不可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影片正是以师生之间的对抗与和解为主线,勾勒出他们八十年代的高中生活。

  故事发生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除了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二八自行车外,还有印着“奖”的搪瓷杯、军挎包、布拉吉、录音机等道具频繁出镜,迅速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年代。虽说我们与八十年代相去甚远,影片开篇还不足以激起更年轻一辈的怀旧情怀,但好在青春总是相似的,他们当时跳的霹雳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街舞;他们沉迷的录音机,也像我们曾经的随身听、MP3。

  所以,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影片中去,不同的只是道具和服装,而青春里的同窗之情、青涩暗恋、师生情谊是永不过时的,最能引发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

  说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与和解,就不得不提片中多次出现的自行车,它对谦大爷所扮演的看重精神荣誉的苗老师来说,可是一个有着荣誉象征的自行车。这一道具同时又是贯穿故事始终,缔结师生情感转变的一个重要元素。

  自行车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工具

  高一新生们,不服班主任“苗霸天”的严厉管教,心生“报复”,号称“不在压迫中爆发,就在压迫中灭亡”,一方同学将苗老师的自行车后的挡泥板卸了,同时安排另一同学在办公室为苗老师跳霹雳舞引开注意。这最终害得苗老师的衬衫溅了一片泥水。这只不过是他们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开始。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苗老师主观地把这一恶作剧归咎于在班级的刺头儿洛小乙身上,再次引发了师生间的冲突。苗老师同时信奉着“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将自行车推到教室的最后一排,洛小乙旁边,这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自行车是承载同学情感的载体

  青春片当然也少不了单纯青涩的暗恋。洛小乙为了调虎离山,把苗老师的自行车挂在了操场的最高处供全校师生瞻仰,而这一壮举只不过是想趁机偷取苗老师没收的他与安静的合照。当全校师生在操场仰望“高高在上”的自行车,洛小乙蹲在楼道里,他对自行车的事情毫不关心,温暖的阳光笼罩着他,他只沉迷于手中的照片。

  在洛小乙的爷爷住院时,也是苗老师骑着自行车驮着洛小乙去医院,而自行车却被偷了。于是引发了后来全班同学旷晚自习,打着手电集体为老师寻找自行车的动人场景。最终不负辛苦找到了对他们意义重大的自行车时,本以为会给苗老师带来惊喜和感动,却迎来了苗老师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自行车丢了我可以买,你们的时间浪费了能买回来吗?”可以说,此时此刻的于谦,好像就是每一位观众记忆里呕心沥血的老教师形象。

  在影片最受诟病的戏剧性之处——安静骑车去给苗老师“伸冤”遭遇车祸,也是自行车承担了叙事元素。

  这几处自行车道具的运用,使师生情谊得到了升华。自行车,不仅是苗老师上下班的工具,优秀教师的荣誉象征,它还承载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回报。

  这不是一部单纯表现师生情的电影,导演为了使电影中展示的青春记忆更加具体真实,也刻画了学生们的群像,加入了不少友情与爱情的点缀。

  活泼爱美的关婷婷、为了治病在教室做生意的王海、内向扭捏的安静、善良的刺头洛小乙等,这些人物的表情、动作、性格,仿佛都能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找到影子,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地使不同年代的观众产生了共情。

  懵懂的初恋年纪,一个眼神就可以让一个人心中装下另一个人。除了送军挎包、补课等老套又百看不厌的情节点,导演连情敌之间的较劲处理地都相当可爱。

  关婷婷看到洛小乙二人补课后故意刺激他们,又在课堂中检举揭发,这些看似像“搞破坏”一样的行为,在青春期的年纪其实最为常见,无伤大雅又真实的可爱。最终关婷婷在痛失友谊后转变态度主动求好,我们也不禁唏嘘,那时候的友谊是最真诚、最动人的。

  说到青春里的人,我们总是会回忆起纯洁的初恋、要好的伙伴,却往往忽略掉占据我们学生时代很大一部分,对我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老师们。以往的青春片中老师只是一个背景色,人物形象扁平、单一,甚至带着戏谑。

  《老师好》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把老师这一角色丰富立体化了。苗宛秋老师和我们印象中的老师十分贴合,比如进门要喊报告、声音要洪亮、霸占体育课、抹杀学生的个性、追求分数至上,以及错怪无辜、偏袒优生,这些大部分学生都对老师有过的“坏”印象,导演并没有在缅怀老师、歌颂老师时,更没有只展示老师无私博爱的一面。

  相反,正是有了这些细小的缺点的刻画,才使得老师这一中心人物真实饱满,也更容易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影片,从而接纳影片中老师无私慈爱的另一面,而不显得刻板说教。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歌颂教师的电影,我们从影片暖黄的怀旧色调、富有时代感的道具、服装等,还看到了我们纯真的少年时代,以及我们年少时光里的人。

  老师好观后感(五)

  那真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

  看片之前,对《老师·好》并不抱什么期待,看完之后,意外觉得挺好。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也大致能猜到它的套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试图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无论结果成败,他都成功改变了一拨学生的观念和人生轨迹。

  类似电影有《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等,2015年的电影《尼斯·疯狂的心》,也是此类电影的变种。

  这类电影都在表达同一个观念:教育的核心不是应试,也不是教人学乖,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成就自己。

  影片中的老师最后败得越狠,就越令人动容,也越能起到批判的效果。因为一个腐朽体制最害怕的,就是有反思精神的个体,老师的失败,只能证明他的强大以及体制的脆弱。

  相比之下,《老师·好》不太一样。

  于谦扮演的苗老师虽然也与众不同,但他并不是反体制的斗士,相反,他恰恰是这个体制的急先锋。

  他治理下的三班,心无旁骛,从上到下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他不容许女生抹口红、涂指甲,不容许男生抽烟、迟到、顶撞,不容许一切有违应试目标的行为出现,他甚至直接喊出:“从今天开始,这个班只有一个规矩,它姓苗!”

  看到这一连串情节,原本瘫在座位上的我,立马坐直了。

  我意识到,这个老师和我从前看过的都不一样,我很纳闷电影要怎么拍下去。

  苗老师被同学们戏称为“苗霸天”,是个说一不二的狠角色。

  他心里很清楚,要想维持自己的绝对“统治”,有两件事要格外警惕:第一,个人不能挑战我;第二,众人别想左右我。

  关于第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抓典型,把班里的刺头搞定,其他人就好说了。

  于是第一堂课上,苗霸天盯上了洛小乙,他让这个不良少年以很没尊严的方式站在班门口喊“报告”,以此警告众人,臭来劲在我这儿不好使,没人能例外。

  第二件事,苗霸天通过选班长,向众人宣告了自己不可置疑的地位。

  他先借此打击了拍马屁的女生,后又无视大家的选择,自己指定了班长。那意思是说,你们套近乎没用,人多势众也没用,这个班最后还是我说了算。

  就这样,苗霸天的绝对权威树立起来了。

  他要这样的权威也不为别的,只是为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高考。

  估计现在的学校里也很难见到这样的老师吧,哪怕大部分老师都认可应试教育的理念,也不见得有人像他这样从思想到行为都坚决贯彻。

  与此同时呢,他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影片也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比如帮身患重病的学生募捐,骑车送学生去医院探病,对后进学生不离不弃,以及无偿为穷困学生补习……

  可是,他的温情并不泛滥,而是有着一道决绝的边界,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事威胁到“高考”这件事。

  他的学生为了帮他找回自行车,花了几个晚自习的时间,结果自行车找到了,却换来他的破口大骂。

  学生们想为他赢回荣誉,课余时间排练健美操,最终文艺奖杯拿回来了,他只默默看了两眼,并不为此感到开心。

  就连无偿办补习班这件事,最初的念头,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浪费时间帮别人补习,才突然萌生的。

  这个有着温婉名字“苗宛秋”的老师,就像一个良心未泯的暴君,在生活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个和蔼的好人,可一旦和“高考”二字沾上边,立马就变成一副凶恶的嘴脸。

  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最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原来在1965年,年轻的苗宛秋曾经考上过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不久,他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这是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道伤疤,难以痊愈,并随着时间慢慢腐烂,流出烫人的脓水。

  这伤疤折磨着他,每当看到赶上好时候却不知珍惜的年轻人,就会无比愤恨,伤口也愈发疼痛。

  最终,在他温厚的另一面,恶魔已悄悄长成,而唤醒恶魔的咒语只有两个字:高考。

  一提到“高考”,苗宛秋就会不自觉地恶魔上身。

  于是,苗宛秋的结局,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影片中的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失败证明自己的胜利。他只可能在经历了自身的失败之后,又将这种失败生出的恶果毫不自知地传递给下一代。

  因为,一段没有被妥善处理的历史,像瘟疫一样,会自动传播。

  因为,一个人的恨意,会催生出报复性的补偿心理,使得恨无法消失的同时,还会滋生出更多的恨。

  尽管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试图用毕业时刻告别的伤感,来消解掉批判的尖锐性和弥漫全片的悲情气氛。

  可是,你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苗宛秋这个人物的一生,已彻底灰败。

  至于被不断叨念的金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温情的伪装。

  那真的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

  我深刻地怀疑这一点。

  不信你看最后,当一切煽情的气氛都已备好,毕业照的位置留下了,同学们站好了,可苗宛秋却选择独自离开。

  这种离开是带着悔意的,仿佛在说:哪怕那真的是最好的时光,哪怕学生们献上的是最诚挚的道别,我也不配留下。

  如果没记错的话,苗宛秋第一次出现在镜头时,他正推着自行车走进校门。

  自行车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代表着什么?

  其实就代表着体制对个体的褒奖与绑架。

  那自行车是苗宛秋获奖得来的,是一种荣誉,可荣誉背后形成的恶性循环却是,你要不断为这样的体制卖命。

  哪怕你从前是受害者,只要你此刻进入了体制,就要为体制所用,甚至无意中成为施害者。

  到了影片中,我们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抗衡,基本是围绕自行车展开的。

  自行车作为体制的一种代表,起初被学生破坏、拆散、高高挂起,可是最终,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了。

  当苗宛秋丢了自行车之后,那些曾经与他势同水火的学生们,突然集体转身,与他休戚与共,竟自发去寻找自行车了。

  没错,这就是这场教育的胜利。

  苗宛秋——一个恩威并重的长者,当他威严站立于学生面前,对他们苦口婆心地讲述做人道理的时候,那些教诲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作用。

  它使得学生们从教育体制的对立面,悄悄移开,聚在老师的周围,决心为他的荣誉而战,投入到“高考”的大业之中。

  这其中最悲剧的角色,就是安静。

  她原本可以保送成为老师,却在苗宛秋的暗示下,为弥补他未能读北大的遗憾,一心要考上北大。

  最终又是因为自行车,安静出了车祸,错过了考试。此后的两年又连考不中,最后她放弃高考,人生彻底改变。

  这不仅是安静和苗宛秋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这出悲剧最悲情的部分,就是使得善良的人们承担本不必承担的负罪感。

  影片最后的落点,是几十年后,年迈的苗宛秋再次找到安静,默默把当年没收的蝴蝶结,系在安静门前的树上。

  那分明是一次忏悔,忏悔自己犯下的无心之错。

  而那蝴蝶结象征的美好年华,已一去不返,再难追回。

  不可否认,《老师·好》在制作上有不少糙的地方。

  最后也难免要为老师洗白,落在一个相对温情、怀旧、春风化雨的结局。

  但它想要完成的批判,都包裹在温情的外衣下悄悄实现了,而且还很锋利。

  他用一个人的失败,追溯了一场更大的失败,这种反思力度,在近年来的国产片里也是少有的。

  好希望每次走进电影院,都能收获这样意外的惊喜。

  那天偶然看到一句话,说:生活是由微小的成功与巨大的失败构成的无尽合集。

  我想,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恰好也是巨大失败的痛楚与微小成功的喜悦的集合,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大实话。


老师好观后感相关文章:

1.《老师好》观后感优秀作文

2.2019学生看《老师好》有感,老师好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

3.2019学生看《老师好》的心得体会,电影老师好的观后感精选

4.2019看于谦电影老师好有感,学生看老师好的优秀观后感精选3篇 

5.2019老师好观后感,学生看老师好的心得体会优秀作文3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7
c
id
893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