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作文
任何杰出人物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提供的关于历史人物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历史人物作文1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同天上的繁星,不但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而且数也数不清。我最喜欢的司马迁也在其中。
司马迁在公元前145年出身于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生在官吏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并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走遍全国收集来的资料。正当他专心致志的撰写《史记》时,一个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在他头上。原来,司马迁替李光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曾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一生,但一想到父亲的嘱托,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对自己说:“人总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耻辱`、痛苦埋在心底,重新摊开竹简,在上面写下了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完成了现在人人传颂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著作,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那整个生命写成的闪耀着光辉的著作。
司马迁的故事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无论受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都要相信自己,相信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我们要活得有意义,活的重于泰山,不能轻言放弃自己的理想,否则就像司马迁说的一样,活的轻于鸿毛。
历史人物作文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千古名句说的就是王昭君-一位以自己的幸福来换取国家安宁,拥有落雁之美的奇女子的真实写照吧!
她有骇世的美貌,她有出塞的勇气,她有大汉的气派。她就是维护大汉与匈奴和平的王昭君。她不是像其他光有庸脂俗粉的妃子一样被帝王们世俗的宠爱。她悲。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但她不悔。
她敢。当漫漫丝绸之路上响起了一串驼铃的叮咚声时,在马车上的王昭君 开车帘眺望着已远离的故乡大汉。昭君心里有了淡淡的伤感,毕竟那是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土地。未来是怎么样的她并不能预料。但她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她告诉自己:既然已经选择了就把它做好,我要传播大汉的先进文化,要让后世都记住我这个和平使者。王昭君就是这样创造了那段千古美淡…… 可以想像,一位少女,披着斗篷,背井离乡,放弃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踏上了迷茫的路。
历史人物作文3
她美。“昭君出塞万马惊,匈奴单于喜相迎。弱女力挽民族怨,落雁佳人垂世间”。昭君出塞时身披雪白毛裘,怀抱一具琵琶,发鬓簪着一朵红艳的山茶花。琵琶声声可叙述思国、、思乡、思亲的哀怨心情,山茶花则是借它不畏霜雪的特质,来表明自己坚贞的情操。美极了。
她坚强,虽然美, 但我可以感受到她眉宇间的伤感,她无数次的的回眸,但这些不足以让她动摇。纵然与姐妹们嬉笑玩耍的日子快乐,纵然长安城与湖北有眷恋,纵然大汉朝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纵然家乡有种种好,但这都不以让她放弃。这一刻,泪已从我的眼眶中无声地滑落下来。仿佛我就是昭君,和她一同成长,一同痛苦,一同播种,一同欢乐,一同收获,一同坚强,一同爱,一同恨,一同愁。
在人们为她伤感时,她却带动了一方文化,她把那儿当做她的第二个家,她教她的“家人”纺织,书画。
她到达塞外单于庭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自此双方友好往来长达六十年之久,出现了和平繁盛的局面,这是符合汉匈两族人民共同愿望的。因此,昭君深受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王昭君被称为民族友好的使者是当之无愧的,面对艰难曲折的出塞道路,她毅然决然地请求前往,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团结友好的需要联系起来。出塞以后昭君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巩固了汉匈两族的和平,致使汉匈之间维持了六十年之久的和平局面。与此同时,她将南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引入塞外,促进了中原文化向漠北地区传播,扩大了汉匈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消除了汉匈两族的隔阂,使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其时间之长、贡献之大、影响之远,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昭君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从古自今拥有闭月羞花之美的人很多。但有几个因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而留芳百世的呢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