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小龙0分享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我被震惊了,感触颇多。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萧红小时候在呼兰河的童年趣闻,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十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向我们展示出了上个世纪初呼兰河的景色、人物,了解了作者的童年背景。

参考历史背景,不难发现作者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12月,她饱受着日本侵略者刀口炮火和疾病的困扰两者之间相互攻击,这比她童年时期的生活差了许多倍,她写此书就是表达自己向往自由、和平的时代。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天天生活在种着小黄瓜和大倭瓜的小院里,年年呆在有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慈祥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呼兰河这小城是寂寞、刻板单调没有色彩的地方,人们天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死板生活。呼兰河也是一个善良的`地方,吵架了也会和平解决,没有一丝恶意。萧红生活在这样一个寂寞的环境中,给她心灵上的烙印加深到了很重的程度。

这本书虽然内容零零碎碎,不像是一本小说,但它记录着萧红她童年往事的真实写照,只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受到了日本人的限制,她是多么想回到童年啊!这样的一本真实的书籍,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作者以回忆的思绪,将自己儿时生长的家乡,呼兰河镇的人、物、事叙述出来。儿时呼兰河镇的生活,对于作者来说,是美好的,是温暖的。儿时的她,家境富裕,衣食无忧,有爷爷的疼爱和陪伴,家中后院的菜园,家乡的蓝天,晚霞,星星,还有那些沿街小卖、放河灯、唱大戏、跳大神,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这些对于她的童年来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呼兰河镇的那些人,有二伯、老厨子、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这些人,也只不过是不同模样,不同性格的左邻右舍的大人们。

然而,当作者经过成长、经历、醒悟之后,再次回忆儿时的家乡呼兰河镇时,作者努力以一种平淡的语气叙述,虽不愿击碎那儿时的美好回忆,但内心却充满了,怜悯、愤懑、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者生于1911年,病逝于1942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混乱的时期,军阀混战,列强侵略,时局动荡不安。

通过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从书中能获得些什么?对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启迪和意义呢?我们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读此书,能了解中国的历史,在那个时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呼兰河镇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那里的人们虽没有遭受战乱、动荡之苦,人们却过着在封建制度下的一种落后、贫穷、愚昧,安于现状的生活。

通过对团圆媳妇遭遇,悲惨命运的叙说,充分表达了封建社会之下,人们的愚昧,无知,固执,狠毒,激发了读者对团圆媳妇的婆婆的愤恨,以及对周遭人的麻不不仁的悲哀。通过对有二伯人物性格及行为的叙说,有二伯对东家,应该是付出毕生的辛劳和忠心,但始终仍是一个下等人的待遇,得不到尊重和善待,孤独一生。从另一侧反应出,地主阶级对人的剥削,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社会阶层观念。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命运的叙说,能够唤起读者的良知,让我们决心要彻底根除掉愚昧无知的封建思想,摒弃陋习,要积极上进,满怀善良,不断进取和进步,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在那样的历史环境的背景下,作者充满了悲哀、无奈、凄苦,她想唤起人们的良知,她想改变当时的现状,作者仍以平淡的语调,叙说了冯歪嘴子的生活,冯歪嘴子虽然也贫穷、卑微,但他是用自己的辛苦劳作而自食其力,不畏世俗偏见而谋取自己的幸福,敢于担当。在妻子死去,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后,当人们都认为他会垮掉,都等着看他的惨状的时候,而冯歪嘴子却乐观的,坚强的支撑下来,作者正是希望,以冯歪嘴子的行动和行为,给那些甘愿落后、贫穷、愚昧,安于现状的人们,一记重重的耳光,让人们觉醒。

作者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当她把它记在那里时,也便抹去了最后的悲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而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悲剧,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后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知道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写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非常有趣,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小溪娓娓道来。

初一提笔,萧红就写呼兰河的荒凉。通过对年老的人、赶车的车夫、卖豆腐的,卖馒头的等人物的描写,突出天气的冷。萧红在介绍呼兰河时,先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一点一点地详细介绍。描写,是萧红的强项。小城里的人们,每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每当有小石子击破沉寂的水面,都会引起注意。人们为着那些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兴奋着,不管那些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透过平淡的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萧红在悲悯,在哭泣,为了那些呼兰河人生存状态的无奈与可悲。一切的残忍,在小城里都被看作最极其平淡的事。

人的人生,就这样被萧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生与死的意义,在这里,都没有颜色。人,如同树上的一片叶子,似乎自己的出现,就是为着有一天能无声无息地重归尘土。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不要小看目光,它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我们应做一个内心阳光且给予温暖的人。——————题记

“于是有许多人给他家出主意。他说他有一个偏方,她说她有一个邪令。有的主张给她扎一个谷草人,有的主张到扎彩铺区扎一个纸人;有的主张给她吃一个全毛的鸡……”读到《呼兰河传》的这个场景我的心像是被一根针狠狠地扎着,在他们眼前的难道不是一条人命吗?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小团圆媳妇,就在这一个又一个荒谬的“救治”中死去了,她们把这当作是一场戏,一种娱乐消遣,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又何妨?

鲁迅先生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面对小团圆媳妇的当众洗澡,人们赶鸭子上架似的围观,当她呼救时,没有一个人相救,在大泥坑中;马落入泥坑,看热闹的却在喝倒彩,在看客的眼中,流露着麻木、冷漠。

不仅在《呼兰河传》中有着这样的看客,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描写道:那些脖子伸长了像鸭一样的老百姓,漠然地看着革命者夏瑜为了争取民众的自由和民主被砍头的场景,甚至华老栓拿着沾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这些人是多么麻木自私啊,革命者为他们付出自己的性命,他们却只是当作一场戏,寒了多少有志之士的心。

无独有偶,朱自清《憎》中一个赤着双足,脚面满积尘垢的劳动者的尸体横躺在马路上,周围有十余人看着,好奇地睁眼,脸上的筋肉冷静而迟缓。不仅中国,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这便是人的本性。《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周围一群胡说八道、颠三倒四的人中处理小狗咬人,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这些看客爱看热闹,所有的言论都未经证实便随便传谣,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害死人的性命,他们便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们完美展现了“平庸之恶”这个词。不仅在过去,在现在言论自由的社会,这种现象便更随处可见。

且不说生活中实在的围观,在信息发达的当下,网络围观更为壮大。“天涯观光团”、“豆瓣观光团……”这些人在看到震撼、争议的内容,便一呼百应,群起而观。一旦相似的人都说同样的话,人们便失去主见,相信大多数人的话,于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他们便是当代的看客。

看客喜欢看热闹,他们容易轻信别人的话,其本质便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像墙头草,两边倒。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喝酒、喝板蓝根、熏醋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的谣言数不胜数,人们将药店、超市洗劫一空,这正是没有常识、没有主见以及听从看热闹的人随便传言所造成的。

当今是言论自由,但我们更应该敬畏言论自由,谨言慎言,维护干净的舆论场。不随便传谣、不随便发朋友圈,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凡是能够言说的,都能说得清楚,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也如古人所说: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众生芸芸,人海茫茫,人总是张大了耳廓,兴奋又迷惘地接受着这世间的万籁,不可避免地相信他人失掉本真,做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这时,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让别人走在我们前面。

    65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