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范例

小龙0分享

《起跑线》这部电影聚焦的是教育问题,比起我们大家都看过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说的是大学教育,这部电影的点可能更多的是放在我们的义务教育这一方向。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范例篇1

自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我就喜欢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来越多的印度片进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线》都是让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评的电影。尤其是《起跑线》让我印象最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现在竞争压力,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给孩子各种压力。同时各种学校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也让我联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孩子。

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一对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还要对孩子父母的学历、职业、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因素纳入考量。

夫妇两人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先是假装富人,搬进了学区房,初入上流人士场所,结果洋相百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一番周折以后,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理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印度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特地规定,包括名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要留给贫困学生。

乍一看这似乎是对贫困家庭的保护,但实际上这种粗糙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种不公,上流阶层凭身份,贫困阶层靠政策,中产阶级便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一群人。也正是这一点,拉吉夫妇在假装上流人失败以后,不得不板筋贫民区,开始扮演穷苦家庭,目的还是为了给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名额。

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贫困家庭并非那么好扮演,本来不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又怎么能适应得了这样的生活?丑态百出以后,拉吉夫妇的女儿依然没有得到入学配额,原因很简单,正如学校老师的一句话如果我把这个穴位给一个贫困孩子,那我怎么从中收益?

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部《起跑线》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如连夜排队入学、高价购买学区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跟风接受早教,强迫孩子学习各种兴趣班等等。

看完电影我五味杂陈,尤其当看到希亚姆的儿子落选的时候,眼泪还是忍不住留下来。

还有影片的最后,私立学校的家长会上,拉吉带着公立学校的孩子们登台演出,孩子用他们的努力和天赋向大家展现了他们的实力,他们是如此的快乐有活力,他们不知道社会的压力,他们只是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他们不知道外界阶级差别与歧视他们很快乐,他们的未来一片灿烂。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校,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这里的孩子也许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可能也缺少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他们很快乐,他们一样可以学习,一样可以开心的玩耍,他们的潜力无限,他们的未来一片灿烂!

起跑线也许没有那么重要,顺其自然,厚积而薄发,孩子也能拥有美丽的明天!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范例篇2

清明假期,与妹妹一起去看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主要是围绕孩子的教育展开。主人公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妇,住在小城市,生活过的比较富足。然而,随着为女儿选择学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在大城市里买了房子,开始了为孩子上学的拼搏之路。如咨询培训班,学习面试的技巧;为了让孩子能够交到朋友,在家举行party,结果事与愿违。男主人公为了给孩子报名,半夜就去排队,然而还有比他更早的。一番折腾之后,孩子未被录取,原因是他们的虽然有钱,但是因为是服装店老板而未被录取。学校有给贫困生的名额,他们就又搬家去贫民窟。最后孩子被学校录取,然而另一个贫民的孩子没有被录。主人公为了弥补,开始资助公办学校。男主人公觉得他们剥夺了贫穷孩子上学的名额,于是去找校长说明情况。然而,结果却是校长很赞成他的做法,愿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愿接受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在这最好的学校是待不下去,没有足够的金钱。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在孩子们的毕业典礼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认自己过错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被商业化了。最终男主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就读。影片主要反应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业化,有钱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全英文教学,而穷人的孩子只能送进进基础设施很差的公立学校。

影片的结局是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很多人还是拼尽全力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这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关于教育,现实当中有许多的问题,重点学校门槛很高,其背后就是经济的较量。如高昂的择校费。在应试教育的选拨制度下,分数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催生出了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辅导班,家长为孩子根据需要为孩子报班。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政府除了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之外,还要加大培训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二是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家长们要转变观念。如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选择兴趣班和学校,不要盲目跟风。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范例篇3

最近在家比较闲,因为不想出去,也不想整天看着手机消磨时间,便准备订一张电影票去看,本来打算看最近想看的《飞驰人生》,结果发现最近的一场只剩15分钟就开场了,虽然电影院离家很近,但还是不太能来得及,而其他场次时间也都不太合适,便想着在家里看一个别的算了。

打开电影应用随意地翻着,突然发现了一个叫做《起跑线》的电影,是印度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电影,最近几年印度关于社会方面的电影越来越多,便想着看一看。

本来我看电影是十分慢的,中途看不下去就喜欢暂停下次再看,所以才更喜欢在电影院看。可是这部电影我却躺在床上从头看到了尾,一点都没有停,这说明一点,无论电影本身是否用心,有深度,或是拍的好,至少它故事有趣,情节不紧不慢,节奏张弛有度,不会让人觉得一段无聊一段才稍微有些意思。而且整部电影也充满了有些搞笑的地方,尽管不是故意搞笑,却通过奇妙的戏剧冲突起了搞笑的效果,剧情设置也十分有意思,虽然结局比较容易猜到,但是整体剧情也是一波三折,特别是希亚姆盲目相信男主一家,反而帮他做尽好事的那一段,既有幽默感,又为男主一家最后的转变奠定基础。

以前看电影,只看故事好不好看。而之后才意识到,电影是一个舞台,每一位电影大师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表演方式,我们很难仅仅通过评分去了解一部电影,也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电影。好的电影,可以是给人欢笑,让人感动,或是仅仅有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故事。也可以令人深思,让人学习。或者,它代表了电影拍摄手法与叙事结构的进步,或是镜头的运用与色彩的调和有了创新。当然也不乏像这部一样,勇于向现实开枪,颇具“鲁迅精神”的电影。如今电影百花齐放,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了《我不是药神》,希望以后的国内电影可以不只是情感派,也可以有技术派,有现实派。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范例篇4

从去年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这个电影的推荐时,我就一直在等它上映,这两天终于在爱奇艺上看完了。最近这两年特别偏爱看印度电影,从阿米尔汗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滴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萨尔曼汗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到这个伊尔凡可汗的《起跑线》,每一部都既深刻又幽默,既温情又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讽刺,故事还讲的特别流畅,当然了,男、女主角的颜值、演技都在线,这让我成了印度电影的忠实粉丝。

说回电影《起跑线》本身,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进入最好的学校而买学区房、接受培训努力向上流社会靠近,在这些方法都失败后去装穷人,可以说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涉及到教育的话题,世界上的多数父母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学区房不用说,经常能见到各路媒体报道的北京一个小平房能卖到天价,周围的人几乎条件允许的也都买了学区房,至于我自己也是因为孩子上了离家比较远的一所小学而且考虑初中对口也买了一套学区房,每一对父母都在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还有电影主人公夫妇去找入学顾问咨询,顾问让他们接受包括礼仪、谈吐、服装在内的各种培训还要接受面试,这让我想起了媒体报道的上海私立幼儿园、小学的录取,孩子面试是不可缺少的,还要看父母、祖父母辈的学历及工作情况。种种的情况都让人觉得教育已经不是教育的本身,而是拼的家长的阶层、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正如男主人公在学校演出时说的那样教育已经脱离了它的本质,已经成为了一门生意。

女主人公的焦虑虽然略有夸张,她时刻担心因为去不了好的学校女儿会抑郁进而会去吸毒,可能妈妈们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那样的焦虑,也会担心进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好高中,考不到好大学,最终成为人生的loser;也会焦虑进入普通学校会被周围的坏孩子带坏,沾染上种种不良习气。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已经是所有家长的共识,那么是不是只有选择有环境优美的校园、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学校才是高起点的起跑线呢?我想说,这些确实很吸引人,在人生的前20年甚至前30年也许会因为这些拉开差距,但是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是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能感知幸福、有获取幸福能力、有爱心、有担当的人还是仅仅希望他是个成功的人?名校也许能让孩子在掌握知识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孩子道德、性格、品质名校又能给予多少呢?我们看到电影中名校校长是一个虚伪、报复心强的人,名校的孩子和家长也都是嫌贫爱富、对贫困的孩子充满鄙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成为被人认可和尊敬的人吗?那我们做父母的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孩子起跑线的起点呢?我想父母在为人处世中有为他人着想的自觉、在生活中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我想每一对父母都能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的话,孩子就有了最好的起跑线!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范例篇5

关于教育孩子,总能引发深思,为孩子铺排的一切,就是孩子的未来,可问题是:能预想孩子的未来吗?这是看完《起跑线》,在脑海中萦绕的问题。

印度片《起跑线》是一部轻松喜剧,讲述的是一对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进入前五名的私立学校读书,首先是充大头,扮演有钱人试图进入上流社会,却被怀疑,融入不进去,可这一个方法没有如愿取得学位,于是就扮演穷人,住进贫民窟,试图得到给与贫民的优惠政策而取得学位,这一个方法真的让他们如愿取得了极少数的给与贫民的学位,却失去珍贵平实的贫民友情。

故事很简单,却能窥探出每一个家庭存有的问题孩子的教育。父母们千古不变的想法就是,孩子进入名校就能学好、就能取得好的发展,就像电影中妈妈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觉得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一连串可怕的预想,都源于没有进入到好的学校,这一个被父母们称为起跑线的东西,进而引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争取,为了争取到那小小的立足之地,父母们不惜抛弃原有舒服的样子,去装饰本不属于自己的他人,这真的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这注定是一个悲剧,于己于人都是一个悲剧,于己来说,预想孩子的未来是由身为父母的自己出发,而不是源于孩子,这其实就是父母的梦加在孩子身上而已,那能证明父母的预想就是孩子想要的未来吗?于人来说,就像电影中所提及的一句话一样: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当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级有钱人想方设法挤进所谓好的学校,为孩子铺排好的未来的时候,无疑就成为偷窃者,偷窃李颖属于他人的教育权利,于人而言,那是残忍的却是无奈的,因为始终斗不过。

其实,预想孩子的未来,为孩子铺排一切,助推孩子站于起跑线上,都只不过在物质条件上给与实现,所谓的起跑线也只不过是生活条件,所谓孩子的未来也只不过父母们的预想,生活条件是否富有还是贫穷,都不是成为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条件之一,父母们的预想也不是定义孩子未来的预测之一,为何不能遵照孩子原有的秉性,给与孩子原有的条件,让孩子依照原来发展呢?

    58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