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指导

金浪0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指导,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指导1

“文化”释义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对于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我们整合以下信息,作为诠释的依据和参考。

(1)“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国大百科辞典"七》P1)

(2)“文化: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金山词霸》)

(3)“文化: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的所有事物之总和。一般意义上的亦即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人类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刘在平、秦永楠主编《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四卷"人类社会(一)》P109)

(4)“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当中,它凭借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成就,其中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方式和模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科学衍生的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尤为最重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其概念与定义的批评》)(刘在平、秦永楠主编《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四卷"人类社会(一)》P107)

(5)“英、美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即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论争》P1)认为,所谓文化,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02

素材点击

文化美的内容层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各个历史时代所表现出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是每一个审美的个体所表达出的主观想象和思想感情。这是因为一定的社会现实状况、社会思潮、审美思潮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这种状况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其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实质和表现都是大同小异,或者异曲同工的。下面选择一些文化类的素材故事,让我们各个从不的历史层面和各具个性的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文字的侧面来了解其具体内涵。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林清玄《水中的蓝天》)

此话题可为“劳动美”“细致敬谨”“精神家园”“‘前进’与‘后退’”等。上述素材中,所表现的主旨,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这样一联想,在生活中,古往今来许多为了前进而先后退人生实践不胜枚举。例如,学者、骚人的撰文不也是如此吗!

03

思维发散

孔子的“天人合一”观念本身有其深刻蕴意。孔子既然把道德本体化,那么,他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他的“天”就是道德,是人的内心外化出去的“天”,因此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不同于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但它也是对人类生存实践的一种很有深度的感悟。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提醒我们,人和外部的世界——包括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之间要处理好关系。他把整个世界完全看成是一个道德的世界,道德化的世界,也是一种美好的世界。所以,人和这个世界应该是同一的,这个同一是道德的同一。因此,孔子的学说最后归结到:人与人之间都应当是和谐的、和平的、友爱的,未来的世界前景是“大同”的。这都是非常美好的道德体验。所以,今天要是用“科学的观念”来研究儒家的道德学说,则会发现,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过于理想化的,是一种道德的“乌托邦”。(《道德体验论》刘惊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运用方向:⑴自我同一;⑵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⑶和谐、和平、友爱;⑷道德的“乌托邦”;⑸理想与现实;⑹认识和实践;⑺道德和人生;⑻道德境界;⑼生存与价值。

04

拓展资料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2.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李苦禅教子故事》)

3.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独具个性话书斋》)

4.达·芬奇从被微风吹皱的涟漪碧波中找到了蒙娜丽莎谜一般的线条;邓肯说她的灵感可以从“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和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振”中得到;“濡湿的贝多芬”(因经常冒雨散步,湿透衣裳而得此雅号)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和“树叶中小鸟的歌唱”中唤起了写作《田园交响曲》中“溪畔小景”的灵感;而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陈钢《钢琴家的脚》)

5.“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高尔基语)

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过渡

第七段:谈解决方法

05

例文参考

传统与传承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渐远;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现代人,中秋时分又有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情味已淡的月饼罢?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青辉。太冷了!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明那颗蒙尘的灵魂。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我们传承的是什么?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是那锅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显然不是。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又有多少人自以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抑或是随吟几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活力的土地里。

06

模拟演练

作文题目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

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析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例文评点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冢,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指导2

一、本次习作有四点要求:

1、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

2、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

3、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将习作进行相互交流。

4、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也可以编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手抄报。

二、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我们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从多个方面了解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了我们民族自豪感。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学习完《孔子拜师》后我们做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研究,学习《盘古开天地》后,我们又去搜集了有关的神话故事,学习《赵州桥》后,我们对中华古代建筑也做了一个相关的资料搜集所有这一切内容的搜集,既有叙事性的,又有说明性的。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1、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以说明的形式展示出来。

2、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以叙述的形式展示出来。

3、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许多艺术形式中看到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对联、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你就会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挖掘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请以“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

可以写八月十五会什么吃月饼,端五节为什么吃粽子,腊月二十八为什么做八宝粥来吃,春节为什么吃汤圆。

[写作点拨]

(一)话题理解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体现出本国家或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文明,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品质、操守的集中体现,也是百姓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它跳动在民族乐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闪烁在国粹京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绽放在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中,传扬在脍炙人口的中华诗词里总之,传统文化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写法提示

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甚至也可以写家风。但不论怎样写都要回到作文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回到“传统文化”上来。

2、体裁多元、内容多维、表达多样。这篇作文的体裁不仅限于议论文,也可以写散文,记叙文或小说。写散文,用优美、凝炼、畅达的语言去阐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写议论文,如谈传统文化的璀璨与“危机”、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与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等;写记叙文,通过讲述传统文化经典、动听的故事,深化“传统文化代代传”的意义。

3、“居高临下”探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写作时从传统文化对一个家庭、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的角度去展开思路。贯穿古今,例举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以及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同时,又对濒临流失的文化产生诸多思考: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却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到传统文化的“流放”,考生可拓展思路,通过深刻、尖锐、凝练的思辨,阐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对一个民族的危害。这样的文章需要考生拥有强烈的感情和张扬的个性,文章的语言需要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参考范文]

例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年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僻静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物,把门锁得紧紧的,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们纷纷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城里过完年再回来,这时,一位仙翁走过,他告诉村民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买了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放爆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新年中最有趣的要数我和小伙伴一起放烟火。晚上吃完年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烟花朝门外奔去,一出门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在二村的小花园里正举行烟花比赛呢!只听见天空中“砰,砰”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真是形态各异,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条金色的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银色的子弹直冲云宵,还有像一个个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见这样美丽的烟花心里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几十万倍。”于是,我赶紧拿出自己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这时我在心里暗暗的想:“嘿,嘿,”我这烟花一定比你们的好看,可是,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这烟火就像一颗花生米一样飞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 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一转眼我就溶入到这节日的喜庆之中去了,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例文二: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我从小就认识了几位艺术家,比如,书法家潘杰和画家蒋耀辉。我很崇拜他们,他们还送我一些毛笔、宣纸,蒋耀辉伯伯还精心给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妈妈都喜欢书法。我家的书房里摆放着一个砚台和许多毛笔,只要有空,爸爸妈妈都会练习一会儿。爸爸最喜欢临写“柳体”。妈妈最喜欢临写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妈妈告诉我这是天下第一行书,与我们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清明上河图》一起被称为“书画双绝”。著名书法家丁梦周

爷爷还专门为我爸爸妈妈题写了一首《白梅》。有时爸爸妈妈还教我写,要我从楷书写起。一开始,毛笔在我手中一点也“不听话”,写出来的字也东倒西歪,难看极了,爸爸妈妈就鼓励我坚持下去。当我写得好的时候,他们就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我写的字也有了进步!

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例文三:剪纸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庆贺。

剪纸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来看看这张“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她们的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这张“松鼠摘葡萄”。只见它摇着蓬松的大尾巴,小眼睛紧盯着紫莹莹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动物给抢走了。

剪纸中还有有趣的民间故事呢!这幅剪纸讲的就是“老鼠娶亲”的故事。瞧!小老鼠们抬着大花轿,新郎得意洋洋,大花猫在一旁羡慕得不得了。原来,故事是这样的:鼠爸爸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鼠妈妈说太阳最棒,太阳说云最棒,云说风最棒,风说墙最棒,墙说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么精美的剪纸啊!真令人爱不释手!

例文四:苍颉造字

仓颉也称苍颉,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但普遍认为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例文五:千千中华结

中华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年代久远,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它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中华结命名,赋予它丰富的内涵,比如:方胜结代表方胜平安;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等。中华结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中华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约100厘米长、4至6毫米粗的红丝绳编结而成,每一个结又根据形、意命名。千万别小看这么一根丝绳,它的变化可多啦!把不同结饰结合在一起,或用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妈妈告诉我:传统的东西一定不怕年代的推敲。她说,也许现代的人咖啡喝多了就觉得平淡,也许忙碌久了就希望有沉淀和积累。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现代人被一种怀旧思绪牵引着,开始对传统文化的搜寻。于是,中华结艺被发掘了出来。不过,现代结艺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传承,它更多地加进了现代人的巧思。人们更注重将木艺、年画等现代装饰技巧和结艺结合。在我家的书房里,就挂着一幅用中华结装饰的鸡年年历,它伴随我们全家平安渡过鸡年。

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指导3

中华民族很早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遥遥数千年前。上至皇亲国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那么传统文化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得、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杀着人们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讼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新时期的道德关念大抵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结果。正确、全面的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

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命运。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却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譬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

糟粕的文化就该尘封在史料中,毕竟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美”的痕迹。提供价值依据参考、熟读历史考实录无疑是通晓古今、知道兴衰的最好方式!精华是要继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彻底遗弃的!遗弃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存而不用,明晓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净尽。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窃以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来讲万物的兴衰存无都是有规律的。全盘否定与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糟粕的东西知而不为是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正是由于在旧的基础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优等会民族,忘记糟粕有时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楼阁。糟粕难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铸辉煌的基石么!糟粕、精华、落后、进步这不正是一个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吗!

综上所述包括处理方式在内的一切行动能力都有其变通的余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舍弃给人来相差万里的感觉!理智者、理性也。权衡利弊。发复推敲的结果让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数典忘祖。不计后果的行为难以服众!

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指导4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指导5

传统代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代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代化的精髓,传统代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代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代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代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代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代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代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代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高考作文指导相关文章:

春节传统文化高三作文800字5篇

高考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素材600字5篇

弘扬传统文化高中说明文作文五篇

传承文化优秀高中语文作文800字7篇

2021高考英语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预测20篇

爱护传统文化的高中议论文800字5篇

传统与现代的高中议论文800字5篇

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5篇

高三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700字范文5篇

传承与创新高三作文模板

    38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