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

邱妹1171分享

3月3日晚,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揭晓,“时代楷模”朱彦夫当选。节目播出后,朱彦夫的光辉事迹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再次在家乡人中引起强烈反响。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1

2022年的春天里,北京传来朱彦夫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好消息。

“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颁奖现场,主持人铿锵有力的字句,诉说的正是朱彦夫老人的感人事迹。因为年龄及身体原因,老人的四女儿朱向欣代为领奖。她告诉记者,父亲得知获奖后心情很激动,“父亲说感动中国节目组颁发的荣誉,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他所有战友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荣誉,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14岁参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彦夫老人已90岁高龄。“在战争年代,他豁上命去打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当村支书期间,他豁上命带着村民致富,治理荒山、兴修水利;退休以后,他又豁上命写书,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7年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这是朱向欣眼中的父亲。

“在朱彦夫老人不平凡的人生岁月里,每个阶段都是一种传奇。”在颁奖盛典的后台,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告诉记者,“2021年,长津湖战役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我们很高兴有这个契机,把老人推上感动中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有‘打动人心’这一个标准。”

节目播出后,朱彦夫的光辉事迹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着家乡百姓。“朱彦夫同志以无手之臂书写人生传奇,以坚定信念创造人生辉煌,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为党、为人民挥洒热血的光辉事迹,感动人,更鼓舞人。”淄博市沂源县南麻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志叶说,感动更要见行动,将认真向朱彦夫同志学习,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干劲、冲劲、闯劲,以奋斗致敬楷模。看完颁奖仪式,沂源一中语文教师陈田田不由感慨:“回顾朱老伟大又艰辛的极限人生,我被深深震撼和感动。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引着我们向光前行。我将继续深耕三尺讲台,托举更多孩子的未来。”

感动常怀心底,精神也在延续。张家泉村有一座朱彦夫事迹展览馆,“我想把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老人的孙子朱帅宗是这里的一名讲解员。在这里,有小孩子来听,有青年人来听,也有同朱彦夫年龄相仿的老人来听,看到大家被感动被激励,朱帅宗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朱老是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朱爷爷是英雄”“致敬,向您学习”,展览馆内的留言簿写满了好几本,朱帅宗也会把这些话带回去给爷爷看。

“早上听着军号声起床,晚上听着军号声入眠。”朱向欣告诉记者,父亲就住在部队旁边儿,现在的作息仍像军人一样规律。一年四季,朱彦夫的床上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军大衣,床前的假肢上还穿着一双黄军鞋。“他穿过军装,永远都是战士。”朱向欣说。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2

3月3日,90岁的朱彦夫早早就和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当天晚8点开始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当电视上出现长津湖激战的镜头,老人眼睛里闪出不一样的光彩,他喃喃地说:“这是二五零啊……这是长津湖的战场啊……”朱彦夫的女儿朱向华对老人说:“这个奖就是奖给你和你的战友的……”

在零下30度,在激烈争夺二五零高地的这场战斗中,朱彦夫的战友或阵亡或冻亡,当时17岁的朱彦夫是他们二连唯一的幸存者。后续部队发现他时,他的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被击穿,四肢冻成了冰块,成了一位“冰雕战士”。在昏迷93天、经过47次手术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经历了战斗上百次,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后,朱彦夫退伍回到了家乡淄博市沂源县。

回乡后,朱彦夫忍着疼痛,努力学习生活自理。就连很简单的吃饭,对他都是一种艰难痛苦的挑战。勺子一次次从残臂间掉落,把一顿饭吃到嘴里,朱彦夫经常累得精疲力尽。这之后,不屈的朱彦夫努力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

他用自己的抚恤金,在老家西里镇张家泉村建起了图书室、办夜校,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1958年,他拖着残肢担任了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两山夹一河,土地零星、干旱贫瘠,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面对当时张家泉村的状况。朱彦夫开始脱贫改地等工作,他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

在他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沟变成了耕地。当年,村里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这之后,朱彦夫又带着村民将其它几处荒地变成沃土。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

1982年,朱彦夫因患肝炎离任村支书。这之后,为了记下战友们的英勇故事,他用残肢抱笔,历时7年创作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为了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碗一般大的字练到写出正常大小的字,朱彦夫整整花了两年时间。

从握枪杆子、锄把子到用笔杆子书写人生,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的信念是:“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他先后荣获了全国首位“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入选202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此次颁奖盛典中,2021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朱彦夫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生命与你不止一次,士兵与你不止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节目播出后,朱彦夫的光辉事迹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再次在家乡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张家泉村77岁的村民赵圣贵说:“他是我们沂源县的骄傲,更是我们张家泉村的骄傲。作为他老家的人,我们要传承他的精神,像他那样不怕艰苦,把村庄建设得更好。”

张家泉村的共产党员张永臣说:“作为家乡的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传承发扬好他那种自强不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淄博市电子工程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观看了节目,他们同样被朱彦夫的事迹震撼、感动。2021级学生秦颢毓说:“我们要学习朱爷爷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朱彦夫教育基地培训科副科长周艳娜说:“作为朱彦夫教育基地的一名讲解员,看到朱老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感到由衷地激动和骄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学习、传承弘扬好朱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讲好朱老的故事,让朱老的事迹感动更多的人,在新征程上不负新时代、奋楫再前行。”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3

看完节目之后,内心十分感动,尤其是朱彦夫同志以无手之臂书写人生传奇,以坚定信念创造人生辉煌,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为党、为人民挥洒热血的光辉事迹,感动人心更鼓舞人心。

感动更要见行动,南麻作为“西部宜居新城”“南部产业新城”建设的主阵地,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向朱彦夫同志学习,高举理想信念的大旗,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按照县“66966”工作体系,紧紧围绕“五个进位攀高”目标定位,聚力打造“六个高地”,实现“六个走在前列”,单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创一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干劲、冲劲、闯劲,在产城融合上拼突破,在城乡建设上拼发展,在果业振兴上拼创新,在平安建设上拼落实,在队伍建设上拼作风,争做“沂源铁军”的排头兵,拼出南麻新高度,以奋斗致敬楷模。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4

看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不由引起万端感慨,他们让我感受到平凡中的爱和奉献亦是同样伟大。而这其中,我更愿进一步看清我的前辈朱彦夫那平凡可爱的面庞。

“冰雕”战士、“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他身上的光芒,朴实而耀眼,让人沐浴其中。

回顾朱彦夫伟大又艰辛的人生,我一路震撼,一路感动。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平凡人发出的无限光芒,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引着我们向光前行。他不追求令人艳羡的权利财富,不向往万众瞩目的地位荣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始终默默奉献,完成着自己朴素又崇高的使命。

身边的伟人,使我在震撼之后倍感自豪,在自豪之后,更会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笃行不怠的意志,深耕三尺讲台,托举更多孩子的未来。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5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长津湖二五〇高地,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

朱彦夫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里回忆:“在这个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高地上,在全连覆没的前沿交通壕里······居然有一条正在极缓慢地复苏着的生命。”朱彦夫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找到了部队。

昏迷93天、手术47次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然而,惨烈的战斗让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

朱彦夫数次陷入绝望,但想到战友的牺牲,他决定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没有继续住在荣军医院,而是选择了回乡。

学会生活自理,是他要攻下的第一个“堡垒”,与疼痛斗争,成了朱彦夫的生活常态。

一开始,残臂刚夹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衔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终于舀上了饭,刚要低头张嘴,勺子又掉了下去。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顿饭,他都累得精疲力尽。

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朱彦夫说。

“人活着,就得奋斗”

1958年,朱彦夫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

张家泉两山夹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贫瘠,产量很低。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

脱贫需要改地。张家泉村有一条荒废多年的沟,南北长千余米,沟顶沟底落差上百米。朱彦夫决心改造它。上面填土造地,将农田连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用。

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张家泉人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这条长期荒着的沟,成了平展展的耕地。当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几年下来,朱彦夫又带着张家泉人将其他几处荒地变成沃土。

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

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电······张家泉村在周围村庄中创下多个第一。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说。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卸任后的朱彦夫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把战友们的英勇奋战写成书。衔笔写字、翻阅字典,这并不比学吃饭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

要想写书,先得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花了两年。

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开始时,一天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坚持着,经常一天写十几个小时。这位老战士,硬是用舌头查字典,写出了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此后又写下《男儿无悔》。

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

2014年,村中建起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目前已接待各地学习访问团数百个、学员数万人,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基地。

从拿枪杆子,握锄把子到用笔杆子,历经百般磨难,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回看过去的人生,朱彦夫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相关文章:

最新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观后感心得5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及颁奖辞观后感(七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五篇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五篇】

央视2021年度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颁奖盛典心得体会范文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2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完整版】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完整事迹颁奖词最新

2022关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摘抄

    31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