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5篇
此书写于17世纪,当时作者染上了瘟疫,历经了生死,最后还是活着。在他生病期间,他写下了这一部后世传唱的著作。下面给您带来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1
无论谁的死亡都使我不再完整,因为我与他们难解难分。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题记
从《丧钟为谁而鸣》的书名开始,一直读完最后一页的那首诗。那首像是对所有的世界人民发出号召一般的诗,是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始终都在被一种精神震撼着。
三天在作家的笔下通常是短暂的,而海明威却用大量笔墨将这区区三天时间刻画的历历在目。当我的目光在白纸黑字间流淌时,我的心就已经跟着主人公罗伯特一起度过了那惊心动魄的三天。我为罗伯特得到了爱情而高兴,为巴勃罗的畏缩不前而厌恶,为罗伯特失去战友而难过,为罗伯特的英勇牺牲而惋惜。在整个过程中,我所有的感受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直到读到最后一页,我才真切感受到作者所宣扬的精神是多么博大,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只存在于虚幻的小说之中,更温暖充盈着整个世界。经过二战的炮火洗礼,无数国家走到了一起;经过印度尼西亚的巨大地震,无数孤儿又重获家庭;经过汶川8.0级大地震,从四面八方寄来的汇款和物品散发着人性的温暖;经过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体育赛场上更加体现出世界人民的友谊与热情……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它们充分地说明了这个世界被一种博爱的温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包围着,呵护着,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温暖。
这个世界是我们共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每人都应该将自己心中最真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个角落。让周围的人都感受到温暖,将爱与温暖永远传播下去。
在二千年前的中国,伟大的孔子就已经对世界提出了设想,也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子曰:“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所指的正是人道主义思想的理念。人人都为公众事业尽心尽力,面对战争,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全人类共同的灾难,同生死共进退,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越是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越能体现出这种精神和人性的伟大。
没有人是自我一体的孤岛,人人都是世界本土的一份泥土。无论是谁被海浪给冲走,都使这个世界不再完整。当丧钟再度响起时,它不再只为一个人而鸣,它是为全人类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2
过了两个月,终于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丧钟为谁而鸣》读完了,由于书本很厚,读的时间断断续续,我竟然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把它读完。可是不管花多少时间我都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在一战爆发前夕的西班牙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丹,他本是西班牙语的教师,后来志愿到西班牙当爆破手。故事便是围绕乔丹在执行炸桥任务而展开的。故事不只是讲述战争,它还穿插着乔丹与玛利亚的爱情,另外除了乔丹之外,本书还塑造了一些经典的人物。
巴勃罗本来是个英勇的人但后来丧失了斗志反而产生了居安享乐的想法,但最后他的战斗勇气还是回来了。而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则是一个性格豪爽的妇人,她因为在斗牛场的工作结识了巴勃罗并且跟他过生活,看到后来消极的巴勃罗她直骂其消极,她虽然泼辣但心地善良,正是她救了被法西斯欺凌侮辱的玛利亚并悉心照顾她。这些人都是打游击战的,他们为了和平而躲在法西斯的敌后山区为共和事业奋斗。
因为战争,西班牙人们感到巨大的痛苦。玛利亚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被法西斯分子杀害,自己也被法西斯分子蹂躏,这种痛苦令她身心受到巨大打击。而拉比尔还有其他一起作战的人,他们都被迫离开他们深爱着的家乡。到故事高潮时,另一游击队领导人聋子被法西斯杀害了,聋子等人为了配合乔丹的工作去偷马,最后被法西斯发现并被围困在山头上,聋子经过英勇搏斗后壮烈牺牲,法西斯分子竟然将他们的头颅砍下邀功。得知聋子的死大家都很悲伤,但大家没有绝望而是在乔丹的指导下继续执行任务。
最后炸桥任务顺利完成了,而善良的老人安塞尔莫却被桥的碎片插死了,另一名伙计也被法西斯枪杀致死。到最后,乔丹也被炸断了左腿,他要求罗伯特和比拉尔带着玛利亚逃跑不要管他,但无论如何玛利亚都不肯离开,乔丹说,玛利亚是他他是玛利亚,只要玛利亚离开了就等于他也离开了,最终玛利亚被巴勃罗和比拉尔带走了。在死之前,乔丹承受着断腿带来的的巨大伤痛,等着杀死最后一名敌人,然后牺牲了。
看完故事后我更加深刻地痛恨战争,痛恨法西斯,我被罗伯特乔丹他们的为和平为人类而战斗的精神所感动。战争最后使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它是苦难的制造者。所有牺牲了的人的死是伟大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我相信巴勃罗、比拉尔和玛利亚会继续为国家战斗,他们最终会找到幸福。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3
当我读完《丧钟为谁而鸣》时,我心里有太多的感慨。
这部小说描写了西班牙战时活跃在敌后的一支游击队奋不顾身、英勇斗争的事迹。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美国志愿军,在西班牙内战中作战。他被派往赛戈维亚附近的山里,与当地的游击队配合,炸毁一座重要的桥,市政府军可以从容前进。他在游击队的山洞里过了三天三夜,等着他的是死亡,因为他料想自己不会生还。在此之间,他与游击队队员建立起了友谊,共同克服了许多苦难。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但不幸受了伤。
读完《丧钟为谁而鸣》,我若有所思,这部小说中的场景并不大,然而却表现出史诗般的气质,小说人物的生与死、爱与恨、?林的宁静与阵地战火,逃亡与留守,现实与回忆,有机的穿插对应,形成了一幅宏大壮观的人生图景,不仅从视觉上色彩斑斓,从感受上同样震撼心灵。
海明威在作品中引用约翰。多恩的一段话,使主题升华,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著作永存,评论家多罗西。帕克再度到这部小说后,欣喜若狂:“这部小说使用智慧写成的,读之使人心灵净化,头脑清醒。这本书使用悟性写成的,读之唤起人的同情怜悯,撕心裂肺。”海明威不仅娴熟地运用了写作技巧,还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内涵。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4
周日的一天光景下来,我是足不出户的那一种,尽管校园里这阳春三月的景象是美不胜收,但我还是更贪恋室内的恒温,更能给人一种安妥的感觉,晚上睡的比较晚,好像已经习惯要在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睡才会好好的睡着。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那样一个梦,关于自己的死亡。
梦中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年岁,但可以明确是比现实中的我要大,但模样还是没变,奇怪的是外婆的年岁和模样都还和现实中的一样,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得知,我的生命只能走到六十八岁,并且我们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可我并没有得什么重病,当我得知这一点时,我也并没有伤痛欲绝,替而代之的只是在内心里拼命的感慨生命之短暂,在这一生,我似乎是一无所获。
梦里的我已离死期不远,外婆决定把我埋在外婆家隔壁的舅舅家旁边,那里有条巷子,原先是很干净的,我和伙伴们小时候经常在那里玩耍,后来生了好多莫名奇妙的垃圾,我们也不知道从何而来。
外婆说:“就埋在这里吧!我们可以天天陪着你,省得你孤单,受欺负,”梦中的外婆哭了好几个来来回回,走路时拖着沉重的步子,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悲伤,一遍又一遍的用手抚摸着我的脸颊,我知道,外婆是极舍不得我的,我和外婆合力在那巷子口挖了个小洞,弄了个墓碑,无字碑,外婆说她以后不会和任何人说这是谁谁谁,里面要弄整齐、干净,这样我死后才能舒适的待在在里面。
我走进屋子拿铲的时候,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要笑着把自己的坟墓弄好。
梦到这里就结束了,梦里的我面对死亡很平静,只有外婆一直陪伴着我。
我不知道这样的梦代表什么,或者说能说明什么,对于这个梦,我不想深究,梦只是一个梦,对待这种梦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听闻来的好故事就好。
可是,我想,这也许是我目前为止做的第二个可以铭记一生的梦,第一个是我读初一的时候做的,我梦见我比现实中的我要小,妈妈比现实中要老好多,头发基本上都掉光了,走路微微颤颤,她走进我们宿舍,像小时候一样帮我穿衣服,温柔的看着我,并对我说:“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要听话,”我看着妈妈苍老的脸,揪心般的疼,疼着疼着,我忽然就惊醒了,便是一场无眠。
我记得,那几天,我一直惦念着妈妈,直到她打电话回来,我知道她安好,激动的就快要掉下眼泪,心里那块悬着的大石头才落下里,这两个梦都是讲诉着生命的尽头,一直相互陪伴着的人,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外婆。
在我的意识里,家人的重要程度远比自己,我希望我所有的家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死亡并不可怕,出身是一场最明确的旅行,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出发,我觉的这讲的死亡的对象是具有范围的,这范围永远包含不了家人,却可以是自己,而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或者说曾有过家人。
到此,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5
这本书的评论是不是很难写?那么多条评论里没看到几篇是跟内容有沾边的。对西班牙内战我了解并不多。短短三天里的故事,中译本洋洋洒洒四十万字。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你反对一切杀人的行为,可你既杀过人,而且还要继续杀人。因为要打胜仗就必须多杀敌人。
双方都在屠杀,游击队员绞死长枪党,法西斯分子血洗拥护社会党的村庄。为了自由,尊严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挨饿的权利,我们对他们也干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养,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们是蓄意地、深思熟虑地干着。”游击队员们射击,投掷手榴弹,炸火车。可是杀掉的人有几个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铁杆儿长枪党们都躲在后方屠杀平民。而在战壕里向我们瞄准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穷人。联合政府内部也是成分复杂,斗争重重,军队缺少武器装备,指挥不畅。有着种种官僚主义,工作无能。党内的清洗斗争连在国际纵队里也难逃一劫。内部还有第五纵队活动。奥威尔当年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身负重伤后回国,还有他的同志因为政见不同要追杀他。
尽管这样,为了所拥护的一切,为了这种感情以及这种必要性__,你还是参加战斗,为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战斗。然而,有谁能像青年牧师和军人始终保持着忠诚?是我们蜕变了,还是世界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根本没有完美的事业,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还是要接着进攻,继续杀人。因为不这样干战争就要失败。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会夺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来坚决执行。是啊,谁也没权夺取别人的生命,可不这样我们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谁也不想和爱人分别,白白送死,可不这样最终的危险就不会过去。这确实是陈词滥调,但这也是真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战争更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