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后感高一话题作文1000字

金凤1871分享

《牡丹亭》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理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1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上便浮现出这句话。我想,这大概是我心中最能描述这段传奇的一句诗了吧。

杜丽娘,柳梦梅,二人皆为名门之后,祖上皆为封建统治的积极拥护者,而他们,却是积极打破这一陈腐现象的“大胆之人”。他们的开始,是先生一句“关关雎鸠”惹得丽娘春心萌动,在春香的带领下赏花游园,于牡丹亭赴梦相见,结下茫茫人海中数不清的缘。但丽娘却因此感梦而亡,死前将自己亲手描绘的写真埋于后花园中,等待一场未知的约定。或许丽娘甚至都不清楚柳生是何许人也,是渺茫的,是未可预知的。而柳梦梅呢,也不晓梦中的佳人是何家女儿,却因此改名梦梅,以此来铭记这段缘分。透过时间的长河,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玉颜胜雪,面如桃花的女儿家埋下一副小画,连带着数不尽的相思,说不完的无奈,望不断的哀怨;随后,柳梦梅也带着于梦中收到的”请柬“,北上赴京赶考,与他的牵挂一起,赴这场未完的约。

故事中最让我牵挂的,大概是柳生真的来了,来见他梦中的那位女郎,然佳人已逝,空留余恨和数不尽的念想。曾经他在岭南,丽娘在岭北,未能相见;可现在他在岭北,丽娘却已独向黄泉,更是难以相见。倒让我想到了崔护与他那首饱含深情的诗——《题都城南庄》:传说崔护赴京赶考时,于桃花林中偶遇一女子,从此念念不忘,而后他进京赶考,高中后再去找她,可佳人身陷相思,家人已带她外出散心,两人未得相见。崔护只好于门上写下此诗,来细细诉说自己内心的遗憾,而后失落地离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旧,人面非。“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果后来丽娘未感梦而亡,也许她早已嫁作人妇,只会将相思偷偷掩藏在旧时闺门中。而崔护离开后,名为绛娘的女子因错过与心上人再会,茶饭不思,独向黄泉。也许故事好像总爱给人欢喜的结局,丽娘因柳梦梅的到来起死回生,绛娘也因崔护的回访起死回生,最后,皆大欢喜。

《牡丹亭》与其说是传奇,说是故事,倒不如说是人们意识的觉醒,同样是名门望族的小姐,宋代的李清照可以大胆的在后花园“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明朝的杜丽娘却从未踏出闺房,连在后花园小小的滞留也会被训斥。我想,这大概也是她为什么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在梦中遇见一个未曾相识的男子,却久久难以忘怀,最后黯然死去,凄凉无比。古往今来,多少女儿家因封建社会的束缚,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空有才华却被深锁在闺阁之中啊。班婕妤,唐婉,卓文君,鱼玄机……比比皆是。

我想,作者将大胆的反抗思想汇于笔墨之中,除了用来描绘丽娘的死,还有丽娘在”地狱“中大胆地与判官辩述,以及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勇敢地在金銮殿上”反抗“。一个青春时期的少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能这般大胆地反抗,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令人震惊的,也是超越时代的。杜丽娘死于其所渴望的自由的人生,还有当时的腐朽的社会。他的父亲不相信自己的女儿能起死回生,认为柳梦梅侮辱自己的女儿。因此将他打入牢狱,还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妖魔”假扮。就算杜丽娘证实了自己的身份,还是认为柳梦梅家道中落,就算他高中状元也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倒让人气愤了,怎会有人顽固至此?与其说他刻板固执,倒不如说他愚昧自私好了。

故事最后,二人终于皆为夫妻,柳生高中状元。我只觉得意犹未尽,结尾有些仓促,未曾描绘二人成亲之盛景。等待了这许多时光,跨过了这么多磨难,该有一场十里红妆,长街相望。 不过,这就是故事啊,后面如何,不得而知。

如汤显祖所述,这一段传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杜丽娘和柳梦梅仍在汤显祖的笔下梦魂相会,“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仍然在被传颂,留下了无尽的缠绵和念想于世人心中。

哎,真是”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啊!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2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3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4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和《牡丹亭》,这四部作品合称“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最近我读了其中的的《牡丹亭》一部杂剧,内心深有感触。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一种奇幻色彩这个故事确实是充满了奇幻的浪漫的色彩。故事写的是官宦之家杜宝的女儿杜丽娘,从小深受封建教育遵从女子的三从四德。一日在园中午息梦里偶遇年轻俊美书生柳梦梅并与之坠入爱河,醒来后终日寻梦,可寻寻无果,相思成疾便一病不起,最终怀春而死。他的父亲将她埋葬并为她建造了梅花观。后来,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借宿在梅花观中,无意间拾得随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惊觉此女子就是那日自己梦中曾与自己在牡丹亭畔幽会,陷入爱河的女子。夜里,杜丽娘有透过梦境向柳梦梅诉说自己离世的原委,还请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开自己的坟墓打开自己的棺材。柳生照做后,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妻一同千万临安。后来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被掘开的目的和不辞而别的柳生,就以为柳生是一个盗墓贼,也前往临安向主人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梦梅到达临安后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来到淮扬,找到杜府,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宝杜巡抚感到却怒不可遏,自己的女儿早在三年前就离世了,况且又听说这个柳生还挖掘偷盗了女儿杜丽娘的墓,因而判了他斩刑。正在审讯时,朝廷派人找到杜府上,报知柳生中了状元了,柳生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宝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于是上报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对爱人结为婚姻,父女相认,形成大团圆结局。

《牡丹亭》故事的起承转合是以杜丽娘的起死回生为线索,丽娘相思成疾怀春而死到后来掘坟后还魂,整个故事中杜丽娘为“情”而生而死。“情”具有超越生超越死的巨大力量。杜丽娘是封建礼教反叛者的代表。她美丽聪明的贵族小姐身份让她有着温柔、驯顺、稳重的性格特征。可是在自由和爱情面前,她勇于反抗,敢于斗争,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战斗精神。故事的男主人公柳梦梅则是一名典型的封建社会儒家读书人的形象。他追求功名利禄,受封建伦理纲常的毒害,但同时又具有反叛精神。对于爱情,他痴情又专一,对于功名却又穷追不舍。他的形象很复杂,是当时书生的真实写照。不管是男女主人公,他们的形象都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5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愿望。

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的思想枷锁和封建礼教制度。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口号。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道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牡丹亭》全剧多用抒情手法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品读此剧更如品读一首首抒情诗。尽管以诗入戏的手法在我国戏曲中由来已久,但《牡丹亭》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剧中的宾白也饶有趣味,不仅有着北曲的泼辣沉重,同时也有着南词的清隽秀丽。剧中男女主人公倾诉情愫多用南词,而描写斗争、鬼怪则常用北曲。

《牡丹亭》辞藻奢华、浪漫驰骋,但也未能从本质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尤其是杜丽娘还魂之后的情节,更是遵理从礼,没有表现出彻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总体而言,它敢于对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导自由、解放,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先行者的地位。


牡丹亭读后感高一作文1000字相关文章:

《牡丹亭》读后感范文二篇

《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读后感心得体会

牡丹亭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

牡丹亭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牡丹亭》观后感六百字作文

《牡丹亭》的600字观后感最新作文5篇

《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牡丹亭观后感300字范文5篇

牡丹亭有感范文400字

《红楼梦》读书笔记高中800字5篇

    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