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声现象考点总结
昨日撒下勤奋种,今朝一搏必成功。鲤鱼一跃便成龙,大鹏展翅震长空。前程似锦圆美梦,锦衣凯旋沐春风。寒窗不负苦心人,金榜有你祝高中。中考顺利,愿你成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物理声现象考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物理考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截止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块。
4.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6.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声纳、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 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中考物理声现象重难点知识梳理
1.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
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但由于受人的听觉、声音的响度等因素影响,有些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人们听不到;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振动发声;(2)有介质传播声音;(3)声波能够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重要提醒:人的听觉还受到声音的频率的限制,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
“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1.转换法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例1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解析 A是探究真空能不能传声;选项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选项C探究发声体是否在振动;选项D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故选D
2.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猜想与所研究量有关的因素有几个,就要设计几个实验;
②研究什么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什么因素就是变量,而其他量一律控制不变;
③控制方法一般是用相同的器材和相同的实验方案,改变所要研究的量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____、____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_____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
解析 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长短和材料等多个因素有关,所以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即:(1)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该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即应选编号A、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该让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表格中长度和横截面积数据应该与B组相同,即应该是55.
(3)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答案 (1)A C (2)55 (3)控制变量法
1. 掌握声学基础知识
(1)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最小;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5)应用:
①利用声传递信息:声呐、B超、回声测距等;
②利用声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击碎结石等.
2. 关注生活中的声学知识
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很多,应善于将这些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声速比光速小;
在摩托车上加有消音器的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回声是声的反射现象;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3.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1)科学推理,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虽然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但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和罩内空气的关系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2)把微小变化放大,也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在观察发声物体振动时,采用在鼓面(或扬声器)上,放上小纸片,或将音叉放入水中等,都是将微小的振动进行放大,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3)控制变量,在很多的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例如:在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实验中,要控制振幅不变.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回声: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征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①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②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音的特征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