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倩愉0分享

语文的文言文知识,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北京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017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2017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莫明其妙(名);不加思索(假);费寝忘食(废);再接再励(厉)

变本加利(厉);掩旗息鼓(偃);别出新裁(心);谈笑风声(生)

抑扬钝挫(顿);不知所错(措);改斜归正(邪);错落有志(致)

无精打彩(采);沓无消息(杳);痛心疾手(首);出类拔翠(萃)

迫不急待(及);陈词烂调(滥);趁心如意(称);语无论次(伦)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1、拓宽阅读

阅读在每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分值中占有很大比例,很多同学在阅读上失分较多。而初三将会学到两种新文体(有的学校已提前学习):抒情散文和议论文。在备考时,同学们需要扎实掌握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的阅读技巧,并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训练,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的速度与质量。

2、背诵好基础知识点

中考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3、写作方面

作文已占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复习应基础、能力、应考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卷面整洁习惯,认真审题习惯,快速拟题习惯,快速构思习惯,下笔成文一气呵成的快速作文等习惯。

提倡采用作文纸写作,利于批改讲评,也方便粘贴较为优秀的习作供学生借鉴和学习。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文体选择和要求、拟题、开头结尾和语言润色形成专题复习,融合于整个复习的过程。

初中生怎样学好语文

首先,要养成预习的习惯,主要包括阅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其次,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即要求认真听,能听到并抓住课本的核心内容;关于说,应主动寻找锻炼说活能力的机会;关于读,对于好文章或古诗、文言文等相对难度较高的文章要反复读。写,则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生活积累好句和作文素材。

    87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