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植物知识 >

翅果菊植物形态特点_功效作用介绍

2021-04-06 08:39:15
|嘉馨2

  编者按:翅果菊属是一个很大的植物家族,这个属的植物地上部分的幼嫩茎叶可做野菜食用,那么这些植物长什么样子呢?有什么功效作用和药用价值呢?我们一起进入植物知识世界里一探究竟吧!

  远远看去蛮好看,近看也不错的小精灵。不知怎么就飘到了草坪了,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发芽,开出了美美的花。再与我相遇,被搬到了这里。先看前辈们在文献中都对翅果菊怎么评价的吧

  首先是一个对翅果菊分类提出意见的,她们运用居群概念对翅果菊属的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多裂翅果菊P. laciniata、台湾翅果菊P.formosana等3种植物的主要鉴别性状进行形态测量和统计分析,评价其分类学意义。

  结果表明:叶片形状、叶片分裂程度、茎被毛多少、果喙长短等性状变异幅度大且存在种间交叉,不宜作为鉴别性状.根据研究结果,翅果菊、多裂翅果菊、台湾翅果菊三者之间并无明确的划分界限,建议将台湾翅果菊同多裂翅果菊一样归并到翅果菊中。

  菊科莴苣属Lactuca Linn.是林奈1753年根据头状花序全部小花为舌状、黄色,瘦果压扁、黑色,每面有1-3条细脉,顶端急尖成短喙,边缘有宽大的薄翅,或瘦果压扁、淡褐色,每面有4-6条细肋,顶端急尖具丝状长喙,喙长于或等于瘦果的一类植物建立的一个属。

  对于莴苣属中瘦果边缘宽边成翅状,果喙短而粗这种瘦果类型的植物,Kitamura将其处理为莴苣属下的一个组即 Lactuca Linn.Subgen.Pterachacnium Kitam.,1964年(苏联植物志)中又将该组升级为亚属,即 Lactuca Linn Subgen.Pterachaenium(Kitam)Kirp。

  石铸等对收藏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大量莴苣属标本进行整理并参照欧亚地区植物志及论著,对该属植物进行订正,从莴苣属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一个新属,印翅果菊属Pterocypsela Shih。(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采纳了这一观点。

  然而,在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过程中,作者发现上述作为种类划分依据的茎叶毛被、叶分裂与否及程度、果喙长短等性状在翅果菊、多裂翅果菊、台湾翅果菊3种植物中有很大变异,且往往存在交叉。给分类带来国难,因而造成植物标本室中标本鉴定的混乱,同一植株常被不同的人鉴定为不同的种,或同一号标本在不同标本室被鉴定为不同的种。

  为正确处理这些疑难种类,首先要对分类所依据的性状特证的变异幅度以及各形态性状变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例如杨继等“通过对丛枝蓼Polygonumposumbu和长鬃蓼P.longisetum鉴别性状变异式样的数量分析,认为长鬃蓼不足以成为独立的种,支持Steward 1930年所作的分类处理,将长鬃蓼降级作为丛枝蓼的变种。

  金孝峰等通过对景烈杜鹃Rhododendron tsoi( 杜鹃花科)及其近缘类群主要形态性状的分类学意义进行分析,进而作分类学修订。朱世新等在标本观查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细莴苣属Stenoseris 植物进行分类学修订,认为细莴苣S. gracliliflora、大理细莴苣S. taliensis 和全叶细莴苣S. tenuis为同一种,将大理细莴苣和全叶细莴苣归并到细莴苣中,本文对翅果菊属3种植物的主要鉴别性状进行研究,旨在明确其分类学价值,进而探讨这些种类的分类学地位。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见,翅果菊属中翅果菊、多裂翅果菊与台湾翅果菊等3种的划分性状之间,并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三者之间往往表现出连续的变异情况。徐炳声在论述物种问题时指出,传统植物分类学主要或完全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外部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容易观察和记录的优点。但现有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关于中国植物变异式样研究的证据证明,有些“种实际上是生态宗、地理宗或呈地形梯度变异式样的分类群而已。

  Nooteboom关于物种概念一文直截了当地指出,就《中国植物志》而言,物种概念过于狭隘,这种状况在编写该志的英文版时应予纠正;同时还指出,利用分类群的模式标本和整个分布区的(不只限于某一地区的)、尽可能多的标本是充分研究植物的变异性和作出正确分类学结论的必要条件。

  所以仔细观察,是很有必要的呢,有时候植物志上的描述也不那么准确,越看越混淆。这就让分类学变得没那么有意思了。提出疑问,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若描述上的文字确实不足以分清楚。就把该合并的合并吧。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多型种概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自然界的物种形成较多是通过地理隔绝而产生地方宗、地理宗和地理亚种的阶段,最后才分化成不同的种,即生物学种。从宗和亚种到种是生物渐进式物种形应的一个漫长和连续的进化过程。因此,亚种和种之间的界限就不是截然的,它标志着物种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

  呈然,翅果菊叶形、毛被有无、果喙长短这三个性状也可能由于生态宗、地理宗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变异,这三种性状才会表现在本文中的数据特征。所以,叶形、毛被有无、果喙长短这三种性状均无法清晰地将翅果菊、多裂翅果菊,台湾翅果菊划分开,该属种间划分的形态依据并不可靠。

  另外,我们要看的就是所含成分和作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发利用,多裂翅果菊根为中药白龙头,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理气的功能,王铁僧报道翅果菊在民间作为抗肿瘤药物使用。闫福林等从多裂翅果菊或高翅果菊根中分离到一种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可用于抗心、脑缺血,并具有改善记忆的功能。

  翅果菊属植物地上部分的幼嫩茎叶可做野菜食用,民间称为大苦菜、山生菜、莴麻菜、山莴苣、鹅食菜、鸭子食、苦麻菜等,夏天食用能清凉败火,现已有翅果菊的栽培品种,可作为淡季蔬菜的补充或山区旅游的特色野菜。李杰、闫志佩等报道,山莴苣在食用、药用、观赏、工业方面均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翅果菊属植物的研究中,陆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新成分和已知成分,这些成分中有许多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心脑血管病、降脂、降糖、降压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充分说明该属植物作为药食两用品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鉴于目前翅果菊属植物在全国各地丰富的野生资源和像杂草一样的蔓延速度,很有必要加快对其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翅果菊中间管状花的柱头开裂,到让我对花粉,柱头的行为很是感兴趣呢。查了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献,不过是讲番茄的。

  番茄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自花授粉植物,异花授粉品种不超过2%,其正常的花器官是雌蕊包裹于雄蕊内部呈筒状,雌蕊的柱头包被在花药筒内或与之平齐。番茄的柱头外露主要是柱头显著伸出花药筒,伸出的柱头难以接受自身产生的花粉,使得自花授粉过程受到影响。

  番茄种质之间的差异与柱头的外露表型存在很大的关系。根据柱头伸出花药筒的程度可将番茄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以异花授粉为主的番茄品种,这类番茄品种的柱头显著高出雄蕊中心,包括智利番茄(S. chilense)、秘鲁番茄(S.peruvianun)、潘那利番茄(S.pennellii)、多毛番茄(S.habrochaites)以及奇美留斯基番茄(S.chmielewskii)。

  第二类主要以细叶番茄(S.pimpinelim)为代表的番茄品种,这类番茄品种的柱头外露率及异花授粉率不稳定,

  第三类主要是柱头包被在雄蕊中心或者柱头仅微微露出花药筒,这类番茄以自花授粉为主主要包括小花番茄(S.parviflorum)、契斯曼尼番茄(S.cheesmanieae、普通番茄(Slycopersictum)(Chen et al,2004)。

  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番茄的柱头突出影响较大,高温、低湿、热干风、干早、高氮、短光周期以及低光强等外界环境的胁迫均能诱导番茄柱头的外露(Honmaand Bukovac,1996),高温是引起柱头外露的主要外界环境因子(Saeed et al,2007)。

  研究报告指出在高温下番茄柱头会伸出花药筒中心,致使有活力的花粉不能到达柱头,授粉过程受到影响,从而严重影响番茄果实产量。高温引起的柱头伸出长度在1mm左右。且柱头伸出的比率与座果率呈负相关,柱头伸出比率越高,座果率越低。对于柱头伸出的比率,不同基因型番茄之间存在差异,对10个不同基因型的番茄品种进行高温处理发现柱头伸出花药筒的比率在25%-55%,而在这些品种中,基因型为‘Roma’的番茄占到了最高的比幸为55%,而基因型‘CLN2318F’的番茄柱头伸出的比率最低,为25%。其他品种均在这两者之间。

  番茄的雄性不育类型按照在形态上表现主要分为4种,即部位不育、功能不育、雄蕊退化和花粉败育。部位不育型主要表现在花柱较长,高出雄蕊筒,故不能自花授粉,但是这种长花柱的雄性不育材料不是很稳定;

  功能不育型主要表现在花药表皮细胞有粘韧性,花药不能正常开裂散粉:雄表退化型主要表现在花虽能正常开放,但雄蕊与雌蕊萎缩变短,花药失去功能;花粉败育型主要表现在无花粉或花粉皱缩、败育。

  对于自花授粉植物,成功的授粉需要完成3个主要过程:首先,花药正常开裂,使得花粉能够散落到柱头上;其次,花粉的成熟,花粉能够在柱头上正常萌发并到达子房:再次,花丝的伸长,花丝正常生长使得花药与柱头能够靠近,散落的花粉能够到达柱头。所以授粉需要雄蕊和雌蕊的正常发育以及相互作用,需要多种物质的参与和多重基因的复杂调控。

  参考文献:

  (1)三种翅果菊属植物的形态变异及其分类学意义发表时间:2013-06-15作者:邱胜;赖蒙蒙;凌文婷;林作;郑康;丁炳扬机构: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翅果菊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述发表时间:2014-11-20作者:王冉冉;张琪;徐凌川;杨琪;张波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3)高温诱导番茄柱头外露的生理及分子基础的研究发表时间:2015-03-01作者:王燕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樊蓉(公众号 植物游记)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464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