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考政治大纲知识点

李金0分享

成人高考,政治是一个必考的科目,考生学习政治应该学会整合知识,把要学习的信息和知识分类,然后加以记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23成考政治大纲知识点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2023成考政治大纲知识点

2023成考政治大纲知识点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世界本原、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派生物。(2)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或不能被彻底认识。

6.辩证法与形而上

(1)辩证法:运动、联系、矛盾观点

(2)形而上学:静止、孤立、否认矛盾观点

7.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

①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③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高形态)

8.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②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存在

9.哲学的特性:①时代性②民族性③阶级性

10.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3.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①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②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14.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前者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后者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5.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根本特点)。第二,普遍性。

16.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17.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18.意识从本质上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9.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21.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2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3.实事求是马.......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4.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2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26.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28.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9.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30.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1.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3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3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的内容是生产关系,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中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进入经济基础,只有占统治地位、决定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性质的那一种生产关系才是支撑起社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并得到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同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社会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具体形态。经济基础揭示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揭示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所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就具体地、全面地揭示了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在自身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进步与变化,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等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为了服务于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先进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是先进的上层建筑,落后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是落后的上层建筑。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即当一种经济基础进行内部的改革与调整时,必然也要求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当一种旧的经济基础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时,旧的上层建筑也或迟或早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式是,根据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进行控制和调节。第二: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内容是,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残余和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萌芽。第三,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即如果上层建筑服务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服务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一种社会形态建立初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二者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可以在该社会形态内部通过改革和调整加以解决。当一种社会形态发展到没落时期,经济基础已基本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的状況与经济基础领域中的变革要求也已经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必须通过先进阶级的社会革命,消灭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就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新的基本适合,从而又开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新的矛盾运动。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新。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決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況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全面地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辦证关系,遊免犯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绝对化,甚至夸大为决定作用,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上层建筑决定论;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绝对化,完全忽视和抹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背离辩证法原则的机械唯物论。

②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根本上是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但也必然存在着某些不适合的环节和方面。十一届__以来,我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依据这一规律。

35.马……..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 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37.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成人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___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__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__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__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__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__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___

24.把“__”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__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__大

25.__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__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

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__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__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__

55.新中国成立后,__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___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__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__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__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中国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唯理论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__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__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__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__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

93.___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__”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考点

考点: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都是相互联系。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主观幻想的。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其内部以及同周围其他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阶段之间也总是相互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或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系统是许多要素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相对稳定性,不是杂乱无章的事物的集合;要素是组成一个系统而且相互联系着的单元或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是各部分的有机统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三,任何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转化”而沟通起来,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2.这一原理的意义

(1)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和系统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2)要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树立整体观点和系统观点。

(3)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全面分析和把握复杂多样的多种联系,并从中着重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必然的联系。

(二)联系与系统

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主要方法论原则:

⑴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

⑵动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

⑶最优化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

⑴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⑵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⑶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⑷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三)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根源于“物质的本性”(恩格斯语)、事物的内在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进、上升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方向和总体趋势,下降、倒退则总是暂时、局部的现象,它只能干扰而不能消除前进上升的必然性;新生事物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遭受挫折甚至夭折,但它在另外某个地方、某个时候又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新事物必然最终战胜旧事物;发展存在于物质形态、物质反映形式、物质运动方式的前进演化中,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切领域的运动过程之中。在事物的前进运动中,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是发展的决定环节,因此它是发展的实质。

2.发展的过程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⑴任何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作为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而存在的;

⑵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暂时的;

⑶过程即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历史,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

⑷前进发展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的。这体现了:

a.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彻底的革命批判的精神和实质,要从“暂时 性方面去理解”一切事物;

b.要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c.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事物的集合体,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考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内容提要: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 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

(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它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及人与 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

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 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这样的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还要解决世界对人来说“应怎样”的问题,反映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所以哲学 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2)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是知识的综合和升华,达到对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导。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如果说哲学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人们在说明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一定要进一步回答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 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立。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 段古代的同朴素唯物论相联系的自发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 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成人高考政治怎么备考

成考考生学习政治应该学会整合知识。把要学习的信息和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使你的大脑和思维清晰易记、复习和掌握。同时,学会将新知识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整合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可以促进理解和加深记忆。

在做问题的时候,成考考生应该学会反思、分类,并整理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当遇到错误的问题时,最好收集这些错误的问题,不管它们是否粗心。

每个考试都应该建立一组独立的错误问题,错误问题应该被分类为。成考考生在考前复习政治时,要保证复习的重点与重点一致,这样我们就不会把重点放在复习上。

成考政治应该怎样复习?

1.多做成考政治选择题,每个错的选项都要找出错误,不能瞎猜,否则没有效果.你做多了就会对成考政治题目行成条件反射,等到成考考试的时候就是小意思了.

2.把书上关于成考政治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尤其是什么"基本政策""之类的跟要用心去看,如果没时间自己整理,可以到百度上去找,然后打印下来看.

    84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