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学习笔记

福萍1141分享

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藤野先生,鲁迅对这位教授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一探究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八上语文第6课《藤野先生》课文学习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八上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学习笔记

《藤野先生》课文主题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藤野先生》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藤野先生》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藤野先生》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理解,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藤野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藤野先生》问题归纳

1.“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3.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的理解?

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 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6.“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7.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8.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9.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你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样行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表达情感: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10.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驿站( yì)

诘责( jié)

芦荟( huì)

深恶痛疾( wù)

B.畸形( jī )

发髻( jì)

陌生( mò)

抑扬顿挫( yì)

C.解剖( pōu )

匿名( nì )

订正( dìng )

油光可鉴( jiàn)

D.绯红( fěi)

教诲( huì )

瞥见( piē)

好意难却(què)

参考答案:D

解析:绯应读fēi。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A.镜子

B.当镜子照

C.借鉴

(2)深恶痛疾

A.疾病

B.急速

C.痛恨

(3)出言不逊

A.谦逊

B.避让

C.差

(4)抑扬顿挫

A.挫折

B.挤压

C.降低

参考答案:(1)B(2)C(3)A(4)C

3.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模胡:即“模糊”,马虎,不讲究。

B.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客死:死在他乡异国。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时事: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参考答案:B

解析:这里的“掌故”是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4.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参考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中加点词语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褒词贬用,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5.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参考答案:B

解析:这段话中没有运用借代、拟人和对比。

6.贯串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参考答案:C、B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的老师

冰 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去,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而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做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宵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里苦想,梦中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爱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她这样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7.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为什么第(1)句(原文中的句子)比第(2)句好。

(1)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

(2)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走进了我的生活中来。

参考答案:

“飘”字不仅写出T女士形象的美丽,而且巧妙地与“云雾”相对应;“生命”一词写出T女士的出现,对于童年时代的作者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第(2)句把“飘”换成“走”,把“生命”换成“生活”便不能产生第(1)句那样的表达效果。

8.用四个字概括写出本文细致描写中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尊师爱生。

9.同学中敬爱T女士的“不止我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牢记了原理。”

10.第5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T女士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行动、语言描写。表现出T女士温柔、体贴、细心、诚恳的特点。

11.T女士没有接受母亲所买的贵重的衣料,而却接受了“我”买的一只红萝卜,这是为什么呢?

参考答案:T女士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她热诚为“我”补习算术,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护,因而不肯接受母亲的“报酬”;红萝卜无疑是童年时的作者对老师的一颗敬爱之心,T女士接受红萝卜同样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

12.作者对T女士的回忆是按照感情发展的线索写的,请你写出这一线索。

参考答案:敬爱→敬慕和爱恋→沉痛而深切地思念。

    86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