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晓芬0分享

教案是教师对不同学习层次和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的依据,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方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等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等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一等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重点写了哪些日子人们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若时间充足可展示部分学生已完成的练笔作业)

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的作业

2、读《理想的风筝》中第51到65页文章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一等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

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3、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指导朗读)

5、抓字眼,明诗意

(1)划分诗歌的节奏

(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望月怀人的思绪。

句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6、品意境,悟感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2)“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却是全篇点题之笔。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仰头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再读古诗,品味意境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课后作业

请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花,月

情感: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一等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篇3)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一等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潦榉椒ā#?br>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五、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汇报。

2.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一等奖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无法留住它的无奈和留恋,懂得时光易逝,需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句子的语言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第一自然节。

2、听过老师朗诵想说什么?(学生回答)

3、教师虽然读的美,文更美,喜欢这篇文章吗?(板书:匆匆)知道这篇文章出处吗?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师:课前大家进行预习,并请你们了解朱自清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你们做到了吗?(学生进行交流)。

1、《匆匆》是一篇散文,我们学过散文吗?(学生回答:《鸟的天堂》)

2、《匆匆》是写的什么?

3、 总结学生课前预习及资料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教学立足五年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的读中感悟散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飞扬,并从课文内容想开去读。

三、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说说读后你从中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交流:懊悔、愧疚、留恋、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交流。

(1)你想怎么学习这篇课文,用什么方法学习?

(2)归纳出示语文学习“知识树”

四、自读、自悟、积累、运用。

师:你们读出听出的情感如此丰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道来心中无限感慨。打开书,让我们细心读书,按照我们刚才归纳的语文学习课文方法,从文中找出描写日子匆匆的字词、句子、段落,也可以是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通过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自由读文。

2、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班上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交流(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泪潸潸了?”

读懂: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八千多日子离去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广阔的大海里,一嘀水那么小,大海那么大,比喻中对比鲜明,感受到时间有限。

重点理解词语:头涔涔、泪潸潸。(从本义、转义、引申义来入手,联系上下文学懂、会用这个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话,然后指导背诵。

交流(2)课文的第三自然节,朱自清具体描写时间都流逝在哪里了。学生交流:吃饭、洗手、默默、遮挽、掩面、叹息中。

读懂:这里用到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写时间的流逝,时间本无形,但这里朱自清的描写让时间在笔下有形,突出朱自清对现在流逝日子的无奈、惋惜,以及想急迫留住时间的迫切心情。

重点理解词语:伶伶俐俐、凝然。

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读——推荐读

仿写:根据第三小节朱自清文中对时间的刻画,引导学生拿起笔自己也写一写自己或别人时间流逝的踪影。

交流(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什么痕迹呢?

学懂:利用换词理解“游丝”,如“丝线、丝条”,体会时间流逝的无影无踪。

补充资料:教师介绍学时朱自清的文学上的成就,体会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时间无比珍爱。

交流(4):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上,……白白去这一遭啊!

学懂:作者反躬自问,思考自己未来的日子不能白白度过,体会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不断思考,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分,每一秒。

重点理解词语:赤裸裸。

指导朗读:读出坚定,不能平的感情。

交流(5)课文第一自然节。

学懂: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突出过去时间一去不复返。

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开头部分读得高兴、轻快,后部分读得深沉、哀愁,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心,懊悔。积累语言,指导背诵这一节。

4、总结学生交流情况,梳理文章内容,适机板书。

【设计意图】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这篇散文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的学习方法形成一种知识体系,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梳理出语文学习由字、词、句、段、篇、章入手,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写作,注重让学生学懂一篇课文到学会一类课文,再到能学一册书……使六年级的学生学会学语文,从而建立起本色的语文学习课堂。

五、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1、朱自清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节。

3、用名言、诗文、警句表达一下自己此时的感受。

4、情动而辞发,老师用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来看,喜欢吗?齐读。

让我们再次感悟朱自清散文中朴素淡雅的文风,诗情画意的神韵,和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铮铮铁骨的人格。

【设计意图】读其文亦读其人,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趋丰满,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兴趣。

板书:

16、匆匆

燕去柳枯桃花开,

平复周始可重来。

八千日子茫然去,

凝然思索时惜爱。

    85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