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晓芬0分享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解,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点,以便有效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多音字“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简单复述课文。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那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部分内容。

3、体会方帽子店被淘汰,新帽子受欢迎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懂得优胜劣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刚从慢性子裁缝店里走出来,眨眼又迈入了方帽子店。这里的帽子好奇怪,全是方形的。(板书课题:方帽子店,学生齐读课题。)

2、鼓励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方帽子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

(2)哪些地方是意想不到?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

橱窗 改变 香蕉 扣在头上 嚷嚷着 圆筒形 古董

3、一个多音字“嚷”在这里读“rāng”,还有一个读音是“rng”,组词是“吵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共21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如下:第一部分(1~4自然段):方帽子和方帽子店的情况。

第二部分(5~15自然段):方帽子不舒服,孩子们创造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

第三部分(16~21自然段):方帽子店终于被新式的帽子店打垮,淘汰了。

五、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探讨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方帽子店卖的是什么形状的帽子?在课文中用“ ”画出来。

2、想一想方帽子舒服吗?故事是怎样描述人们戴着方帽子的感觉的?

3、既然不舒服,为什么不设计制作舒服的帽子呢?

4、快速浏览课文5—15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尝试着做出了什么样的帽子?在课文中用“……”画出来。

5、全班汇报展示。

(二)小练笔

仿照文中的句子,完成练习:

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卷心菜像,又圆又沉。

运动员像,向终点跑去。

时间像,一闪而过,永不回头。

6、汇报总结

1、听老师读17—21自然段,想一想:方形帽后来为什么被圆形帽给淘汰了?

2、抽学生概括主题,教师指导完成。

七、复述课文

回顾课文,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哪个部分让你意想不到,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部分。

八、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长颈鹿的演变,帮助学生明白“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的道理。

九、课堂小结

十、创新作业

假如将来你成为了帽子店的老板,你还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既漂亮又舒服的帽子呢?大胆想象,设计一顶你喜欢的新帽子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

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 “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 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

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

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a、“托”——细节传情

b、“劈头就问(第3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第七节)依依杨柳、柄柄睡莲,哪一样不是故乡之景、不蕴思乡之情呢?——叙事言情

C、(第七节,生齐读)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d、“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第5、6段用不少的笔墨写“美籍华人”居所环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满,是不是有点跑题?——对比显情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1、在弄懂了“枣核”的奥秘之后,“我”对于“旧时同窗”索种枣核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

贝聿铭——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海外游子,思乡情浓 )

2、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化变动”折磨刚刚被平息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 (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这颗枣核大不大!——因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一篇叙事类散文的一般步骤:知背景、理内容、悟主题、品写法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这位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一定会久久地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下面我们就在《我的中国心》这一饱含深情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4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发生在国王御厨里,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的故事。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的坚硬瞧不起易碎的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表现出了谦虚、克制和友善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罐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消失得无踪无影。

本文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语言,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年段教学目标、本册教学目标和本专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形成的。

(一)培养学生自觉,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部份一部份地细读课文,把每部份的内容读懂,从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联系学过的课文或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本寓言故事的道理,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的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对于本文的教学,我将采取以下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策略一:引导学生通过大胆质疑,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策略二: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

策略三: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道理。

策略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理解奚落、傲慢、轻蔑、恼怒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部份一部份地细读课文,把每部份的内容读懂,从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读一读,整体感知。

2、议一议,了解内容。

3、品一品,理解品味。

4、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的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本课前,准备陶罐、铁罐的实物以及陶罐、铁罐的头饰,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老师让你们触摸了我从西藏带来的非常漂亮的罐子,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两只罐子有些什么特点,好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坚固”“易碎”两个词语)

同学们通过触摸,发现了两只罐子的不同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认识两只特殊的罐子,他们是国王御厨里的一只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出示生字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三)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然后告诉大家,从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二)从两个罐子的对话中,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四)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铁罐正是仗着他坚硬的特点,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骄傲

师: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奚落”这个词的?

生自由回答,教师视情引导学生。

(五)下面我们一道来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1、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1)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

生:傲慢

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

(2)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出示课件2: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轻蔑

板书: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学生用轻蔑的神态练读。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在这里”)

出示对话3“住嘴…………在这里”。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

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谦虚、大度、礼貌……(板书:谦虚、大度)

师:分别找出表现陶罐谦虚、大度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出示课件5:“我确实不敢碰你……再说……”“何必这样说呢?……有什么可吵的呢?”

生读陶罐的话,教师相机引导。

四)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一)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一)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表演中看到了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二)学生认真读,积极发言

六)归纳主要内容,揭示寓意领会中心

(一)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二)教师:出示铁罐、陶罐的实物,看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归纳出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七)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课文,模仿着编一则寓言故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5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价值连城的文物,铁罐却被氧化,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规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有礼而不软弱。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罐”字入手,揭示课题

1、出示“罐”字卡片,让学生齐读。

2、教师:罐是一种用来盛东西的器皿。你们都知道哪些罐子?(陶罐、铁罐、木罐、玻璃罐)

4、教师小结:不同的罐子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它们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作家黄瑞云,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优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创作了一个有趣的童话。这个童话的题目就是——《陶罐和铁罐》。(教师板书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1)课件内容:

(加拼音):争辩恼怒御厨羞耻懦弱陶罐奚落轻蔑掘开朴素流逝宫殿相提并论和睦相处(去掉拼音):争辩恼怒御厨羞耻懦弱陶罐奚落轻蔑掘开朴素流逝宫殿相提并论和睦相处(学生齐读、一生领读、同桌互查。)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选词填空)

出示课件:铁罐常常()陶罐,但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而铁罐却()了。

(奚落光洁、朴素、美观无影无踪)

理解奚落是什么意思

三、焦急对话,品读感悟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9自然段,想一想这8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指名反馈。(主要写的是人物的对话。)

3、教师小结:的确,这8个自然段,大多数都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分别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然后大声地读一读。

4、集体交流、反馈。

5、初步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建议男女分角色朗读。男生扮演铁罐,女生扮演陶罐。)

6、教师:在刚才的角色朗读中,女生们,你们听出了一个怎样的铁罐?(女生反馈,不要求单一的答案: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没有礼貌、恼怒等)男生们,你们听出了一个怎样的陶罐?(男生反馈,不要求单一的答案:谦虚、很有礼貌、不懦弱、敢据理力争等。)

7、教师:的确如此,铁罐最大的特点就是傲慢无理,陶罐最大的特点就是谦虚有礼,却不懦弱。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语言,把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旁边。(板书:傲慢无理谦虚有礼,不懦弱)

8、集体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理?(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陶罐的谦虚有礼,却不懦弱?)

(2)指导读出陶罐的谦虚有礼或铁罐的傲慢无理。

(3)激励学生补充自己的`感想。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9、抓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指导分角色朗读。

(1)出示填空练习。

(2)分别指导学生抓住所填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语句。铁罐(傲慢)地问:“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傲慢的语气该怎么读?听老师读,我把这个句子读两遍,听完了回答哪遍好。(老师读)好在哪儿?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读得慢?(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读出了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淡的态度。)说得真好!谁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面对如此傲慢的铁罐,陶罐的表现是怎样的?让我们来读读谦虚的陶罐说的话。(出示陶罐的话)

陶罐(谦虚)地回答:“不敢,铁罐兄弟。”

师:铁罐不止一次地奚落陶罐,请你们像刚才那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同桌交换读,读时注意揭示语,读出语气,然后大家评一评。

师:铁罐还怎么样奚落陶罐的?谁读一读?这一句还用傲慢的语气吗?(不用,应该用“轻蔑”的语气读。)

师:铁罐就是这样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铁罐只看到自己很坚硬,而陶罐很容易碎,所以瞧不起陶罐。)真能干!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这是它的长处,而陶罐很容易碎,这是它的短处,它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的人短处。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怎样回答?请同桌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要读出不同语气。(读书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指名读)

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那时候铁罐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轻蔑,打出提示语)轻蔑是一种怎样的神态?(瞧不起、看不起人的样子;找近义词:轻视)谁能作个轻蔑的样子给大家看看?(让一个学生表演)

师:好一副轻蔑的样子,你带着这个轻蔑的表情来读读铁罐的这句话。师:请同学们学着刚才那个同学的表情和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陶罐(争辩)说:“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师:那同学们觉得陶罐真得懦弱吗?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了陶罐并不是懦弱的?(陶罐自己的话和“争辩”这个词中体会到)(出示句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争辩?陶罐是怎么争辩的?(朗读陶罐的

话)那么傲慢的铁罐允许陶罐继续争辩吗?(不允许。)在铁罐眼里如此懦弱的陶罐竟然知道争辩,那时候铁罐的心情是如何的呢?(恼怒)谁能做个恼怒的表情给大家看看?(好一副恼怒的表情),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恼怒的语气和表情来读读铁罐这时说的话。(生朗读)?铁罐(恼怒)地说:“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师:面对如此恼怒的铁罐,陶罐又是如何说的呢?(指导读陶罐的话)

陶罐(友善)地说:“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陶罐的什么呢?(和善、友好、谦让、彬彬有礼)面对这样友善的陶罐,铁罐又作何反映?出示第四次对话:

铁罐(蛮不讲理)地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师:铁罐是如此无理取闹,到这时陶罐——不再理会铁罐。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师:对啊,遇到谁,谁都不会无止境地去理会无理又傲慢的人。

(3)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1)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2)戴上头饰表演。

(4)生字教学: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喜欢谦虚的陶罐呢?还是傲慢的铁罐?都喜欢谦虚的陶罐,那我们现在就把“谦虚”这两个字学会了。(指导书写)

10、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不光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物说的话读好,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以及人物的性格、品质等。今后,同学们要多关注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理解。

11、用一段或一句话,夸一夸陶罐,劝一劝铁罐。(指名反馈)

四、课堂总结

教师指着黑板,小结:今天我们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学习,

认识了一个(学生:傲慢无理)的铁罐,认识了一个(学生:谦虚有礼,不懦弱)的陶罐。故事到这里还未结束,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不是像铁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它们最后命运如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陶罐和铁罐》。

五、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傲慢无理谦虚有礼,不懦弱奚落

据理力争

坚硬易碎

易氧化不会被氧化

    85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