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中思考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文档,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诵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课前难点:
运用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
课前准备:
对联积累,能够诵读对联。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张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指导书写:
新:注意左半部的下半部是“小”上有一横。
换:注意右半部的下半部不是“央”。
六、趣味作业,拓展延伸。
采访爷爷奶奶等长辈,了解他们小的时候是怎样过年的,与自己相比有哪些不同,写成采访日记。
七、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送旧迎新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旦:公历一月一日
焕然一新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言行相符千门万户曈曈日。
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__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__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__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__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__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__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__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__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篇3
一、活动设计背景
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学生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二、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活动准备
1、让学生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引导学生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六、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七、学生园教师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学生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学生认识。
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
2.接触和了解以独特想象为特点的故事,感受它的生动有趣。
3.根据故事内容能够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指导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4.体会“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的心情。感悟世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教学重难点]
接触和了解以独特想象为特点的故事,感受它的生动有趣。
根据故事内容能够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指导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体会“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的心情。感悟世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同学们读过不少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主人公往往具有超常的能力。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位具有超能力的动画人物,看!谁来了?(播放课件)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故事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尤其令人羡慕的是他会七十二变!(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画面。)假如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话,我知道大家都非常羡慕孙悟空会变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英英,她也想变。想知道她要变成什么吗?想知道她变化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吗?想知道就和老师一起阅读一篇新的课文。(板书:17我变成了一棵树学生齐读课题)
6.介绍作者:顾鹰:儿童文学作家,出版《森林化妆师》、《站住,兔子》等绘本,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东方少年》、《学生故事大王》、《童话王国》、《小青蛙》等杂志,作品多次入选各出版社的年选,获20_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谈话激发阅读兴趣: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得出来,大家都想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想要变成什么,更想知道她变化后发生了的有趣的故事。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更多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相机正误、补充,并小结。
4.在默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不理解的地方和不明白的问题。
1.看拼音,写词语。
2.形近字组词。
壮()状()
克()兄()
肠()场()
密()蜜()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
2.小组交流,自己通过默读课文和观察课文插图都了解到了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英英厌烦了妈妈的唠叨,想变成一颗大树。
(2)英英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
(3)英英请各种小动物住进鸟窝。
(4)妈妈住进了鸟窝,把各种好吃的东西分给了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吃了起来。
(5)“我”的肚子饿了,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6)妈妈知道“我”肚子饿了。
2.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应该把课文插图和课文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全文,对照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
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察描写,识记字形。
3.集体交流,重点点拨范写。(“狐、狸、零、秘、密”)
4.书写练习。
5.自评互评。
五、作业:练习书写会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
2.指名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二、互相交流,质疑探究。
1.问题导学,探究交流。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厌烦妈妈的唠叨。
②课件出示:
“英英,吃饭了!”
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都不想吃饭。
“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嗓门又大了许多。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③指导朗读: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④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我”想变成一棵树的愿望实现了吗?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②课件出示: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③指导朗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④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
②课件出示: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语气,在朗读中表现出只有孩子才会有的奇思妙想。
④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4)“我”变成一棵树后做了什么?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请各种动物住在鸟窝里。
②课件出示: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④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出了小动物,还有谁住进了“我”的鸟窝?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妈妈住进了“我”的鸟窝。
②课件出示: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在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你好!”妈妈向我点了点头,“请问我可以住在那个三角形的乌窝里吗?”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乌窝里。
③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在朗读中体会到什么?(开始“我”担心妈妈发现“我”变成了树感到担心,后来发现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是什么意思?(因希望不能实现而失去信心或感觉不快活。)
④“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矛盾)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⑤“嗵嗵”“丁零丁零”是描写什么的词语?(声音。)
⑥指导朗读:读出“我”心情的变化和矛盾的心理。
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新偏旁“反犬旁”和“爿字旁”。指导写好带有这类偏旁的字。
3.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初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戏剧尝试。
5.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
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被小真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吸引了。你们还想听这样的故事吗?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词,排火车读。
痒痒的椭圆形菱形鳄鱼香肠糖醋排骨丁零丁零秘密
3.排火车接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状:认识爿字旁,了解爿字旁的含义。与“壮”字进行对比。
2.继续:强调“继”字的笔顺。
3.狐狸:左窄右宽,反犬旁的笔顺。
4.秘密:理解两个同音字的意思。
秘: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可组词秘方、秘诀、神秘、奥秘。
密:不公开的,不公开的事物。组词保密、密信、密谋、密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了解偏旁含义,形近字区分和同音字的不同含义来区分相像的汉字,加深学生印象。】
5.在田字格中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6.当堂听写。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哪些情节写得很有意思?
2.师范读课文。
3.交流写得有意思的情节。
预设:
(1)第四段
①指名读。
②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
是啊,“痒痒的”和“冒”我把变成树的感觉写活了。
③再读,读出有意思。
(2)第五段
①生读。
②交流有意思的描写:树上长鸟窝
(3)第六段
①鸟窝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②还会有什么形状?
③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④出示句子练习: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____________!我变成了一棵____________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孩子天生就有丰富的想象。我还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问题一抛出,孩子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仿照课文说一说,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第七段
树上都住了谁?
(5)第八段
①你觉得哪里有意思?“我会弯下腰”
②指导读。
(6)十三---十四段
一棵饿得肚子“咕噜噜”直叫的树
(7)十五---二十段
①分角色加动作扮演读。
②这水珠是什么?
4.故事里的妈妈你喜欢吗?为什么?
二、总结写法,拓展想象
1.理清故事创作思路:变树经过——变树后的趣事。
2.假如你也会变,你会变成什么?又会有怎样的奇特经历呢?
3.把你想到的以《我变成了_____》为题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学生头脑中一定有许多遐想不吐不快,适时进行拓展练笔,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