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晓芬0分享

教案的编写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作业,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再齐读,然后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作业。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读出题中的两句话。

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3、集体订正,再齐读。

四、指导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例。

2、对比识记:圈—园,保—呆,段—设,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要与“券”区别开。

懂:左右结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

六、作业:

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当堂完成。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赏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汪:狂、劈:臂

3、读读写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部分(3-5):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部分(6-7):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8-10):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部分(1-2)。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1)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①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②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③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①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②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③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④“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部分(3-5)。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②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部分(6、7)。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③“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④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⑤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部分(8-10)。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①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②“那儿”是指哪儿?

③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④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4

1.品味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2.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重点

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难点

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生字。

2.做“开火车”的游戏给本课生字口头组词。

3.指名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分小组朗读课文。

2.学习第1、2自然段,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优美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美在哪里。

(3)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①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A.理解体会:哪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

B.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这两个短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将东风赋予人的特征,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②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A.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B.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C.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D.“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跳舞、狂欢的动作,体会大片花儿的兴奋、喜悦和无拘无束的自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第3、4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

4.指导学习第5、6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合作探究。

①你是怎样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句话的?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

出示花儿的情景,请学生仿照着写一写。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一照,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降临,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互相碰触”说明了什么?“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互相碰触一下,想象雷云在天空中轰隆隆作响的场景。

③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④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是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学习第7~9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

(2)思考: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3)学生自由感悟、想象,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想到了什么。

(4)师小结。

三、总结

1.说说课文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这篇课文优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让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来写其他事物,相信大家会写得很有趣。

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5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但各不相同;他们很快乐,他们一同上课。他们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

师:对,这些小朋友的确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要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交流识字妙法,快速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自由认读后,指名读。

(3)正音后,开火车读。

“摔”是翘舌音。

“坝”读“bà”,不读“bèi”。

(4)做游戏,巩固字词。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5)学生相互交流识记妙法。

坝——贝汉——汗摔——率跤——交凤——风

(6)重点指导:晨、装、静(注意笔画、笔顺)

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的认读、识记。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

“装”:上下结构,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戎”不要写成“戒”。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6、评价:自评、互评。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同桌互相交流:你读了每个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2、读完全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上学路上

来到学校

上课

下课

3、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5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