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案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帮助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谜语,学生进行猜谜活动,引出蒲公英。
2、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品味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3、学完课文后,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师生都不能解决的,鼓励课外研究。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记在小笔头上。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赏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汪:狂、劈:臂
3、读读写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部分(3-5):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部分(6-7):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8-10):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部分(1-2)。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1)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①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②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③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①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②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③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④“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部分(3-5)。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②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部分(6、7)。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③“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④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⑤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部分(8-10)。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①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②“那儿”是指哪儿?
③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④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1.品味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2.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重点
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难点
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生字。
2.做“开火车”的游戏给本课生字口头组词。
3.指名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分小组朗读课文。
2.学习第1、2自然段,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1)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优美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美在哪里。
(3)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①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A.理解体会:哪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
B.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这两个短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将东风赋予人的特征,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②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A.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B.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C.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D.“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跳舞、狂欢的动作,体会大片花儿的兴奋、喜悦和无拘无束的自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第3、4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
4.指导学习第5、6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合作探究。
①你是怎样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句话的?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
出示花儿的情景,请学生仿照着写一写。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一照,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降临,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互相碰触”说明了什么?“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互相碰触一下,想象雷云在天空中轰隆隆作响的场景。
③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④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是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学习第7~9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
(2)思考: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3)学生自由感悟、想象,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想到了什么。
(4)师小结。
三、总结
1.说说课文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这篇课文优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让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来写其他事物,相信大家会写得很有趣。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词语。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熨帖”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对比欣赏,激发兴趣:
1、激趣揭题
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走进一条水泥道。通过原始水泥道和铺满金色叶子的水泥道比较,感受水泥道奇妙的变化,感受落满叶子的水泥道的美,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板贴,认识梧桐叶。
2、指导书写“铺”。
指导“铺”的读音,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1、读课文,认识生字词语。
下面咱们读读课文,可以吗?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画出你认为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板书:熨帖,凌乱
“粘在熨帖”这两个词语指导认读。等楼梯的方式认读词语: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小雨靴。4重点指导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重点指导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
课文中还有一些难懂得词语,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画了,熨帖、凌乱,其实还有一个词语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看板书:明朗。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抽生读第1—3自然段。“明朗”什么意思啊?总结方法: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
(2)小结:同样一个词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的。三、细品:学习5—7自然段
重点学习5—7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5—7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用……画下来,喜欢的词语用圆圈圈出来。
2、与同桌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根据要求学习。勾画,交流
2、分享你都画了哪些词语和句子,体会秋景之美。
(1)抓词语“闪闪发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了,下过雨,叶子上的水珠还在发光,好美呀!指导朗读。(老师范读,生读,齐读)
(2)抓句子“我走在……路的尽头……”比喻手法,把水泥道比作地毯,把落叶比作图案,师范读,生跟读。体会的好,你们才能够读的好。
(3)抓词语:“金黄金黄”重点强调叶子的颜色,体会到了色彩之美。图文结合感悟美:金黄金黄的叶子,带着体会再读一遍。有了理解就读的更美了。
(4)联系上下文理解“熨帖”“凌乱”。“熨帖”就是粘在,紧紧地粘在(联系上文),联系下文就是平展的粘在。(师板贴,联系上下文。)
“凌乱”,用学过的方法说一说你的理解:不规则,联系上文,也可以借助词义理解。“凌乱”就是杂乱无章,这个词有点贬义的,可是为什么放到这里来形容落叶的美啊?(自然,不死板,是一夜秋风也是一夜秋雨,更是美丽的大自然。)学生上讲台把凌乱的落叶铺到水泥道上来吧!欣赏图片,再次感受凌乱之美。
指导朗读:他们排列的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生齐读。你们体会到了这凌乱,感受到了这份自然之美,这份秋景之美,(师板书:美)
3、指导写作方法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整体的这三段,作者是如何把这秋景之美,自然之美呈现给我们的呢?完成练习纸第二个学习内容。
(1)学生完成第二部分学习内容,汇报:一片片是数量,金黄金黄是颜色,小巴掌是形状。同学们,你们看有光泽,有数量,有形状,有颜色,你们认为作者怎么样?(喜欢秋天,带着这种喜爱之情他把叶子观察的非常细致,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就依靠这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作者把这秋色之美写的多好啊,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秋景之美读出来。找三位小小朗读者,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欣赏这秋景之美。
(2)师创设情境引读: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我发现:(接读5自然段)。这湿漉漉的水泥道啊,是秋天里最美的风景(接读6自然段)。这小小的落叶,每一片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接读7自然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是你就走在这条水泥道上,你想做些什么呢?
(生说)
四、学习最后一段,收尾呼应
为什么说“第一回”,因为以前都没有留意过,今天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有心发现,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上学、放学路上的美,下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细心感受把你们上学放学路上的美写下来。
教学感悟
秋天,是一个如诗如画、多姿多彩的季节。风儿吹过、叶儿飘落,天气也渐渐转凉,街道上的行人纷纷裹紧自己的上衣,匆匆忙忙的赶着去上班。而就在此时,“我”正背着自己的小书包,穿着“我”最爱的棕红色小雨靴,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蹦跳着、歌唱着……
是什么让“我”心情愉悦?是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不得不说,张秋生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确实让我惊艳,这梧桐叶经历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的折腾,不仅没有影响美观,还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了一番。
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很亮,映射在地面上形成亮晶晶的水洼,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这时的水泥道已经有点意思了,显得非常特别。可是在作者眼里,这还完全不够,当“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呈现在眼前的水泥道,像是铺上了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道路的尽头……
它们排列的一点儿也不规则,可在张秋生的眼睛里却产生了一种凌乱的自然美,这样的美让人无法轻易的将注视的目光移向别处。我跟随着作者的步伐走着,一步一步小心的走着,生怕踩坏了一片落叶;我像作者一样仔细的数着,一片一片仔细的数着,不肯错过一片落叶。那些金色的小巴掌,就这样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而“我”棕红色的小雨靴就像是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地穿梭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慢悠悠的走着,毕竟“我”也舍不得这短暂的美好。
可是这平常普通的水泥道,在“我”的眼中为何如此之美呢?
原来呀,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物质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要学会像作者一样不仅能发现平常普通的水泥道的美,还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大自然充满热爱,要是有了这样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啊,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这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的流露出了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仿佛身临其境。我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细细的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6、7、8自然段的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喻,这个也是显而易见的,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就是在仿照“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这样的词语形式去模仿描写时,可能稍稍有点难度,不过主要也重在平时的积累。
总之,这篇课文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使学生学会如何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去发现美,并能尽其所能的将这些美好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出来。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7个生字。会写“水泥、放晴”等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角度。体会作者笔下水泥道的美。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水泥道的美的。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和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平常生活之美。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让学生制作梧桐树叶,装水的小桶,梧桐落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一条灰扑扑的水泥道(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水泥道吗?它们看上去普普通通,毫不起眼对吗?
2、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你们看,水泥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课件出示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
谁来说说这种变化?这是什么落叶?
预设:水泥道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梧桐树落叶。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
法国梧桐树:属落叶乔木,可高达20—30m,树形雄伟端庄,叶大荫浓。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教师出示梧桐树落叶实物给学生,课件出示坐标并联系实际生活:我们松滋的玉岭北路也有美丽的梧桐树哦!走在这么美丽的水泥道上,你们会是什么心情?(愉快)
4、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齐读课题。适时提问:金色巴掌你认为是什么?(梧桐树叶)
5、书写课题中的多音字“铺”。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笔画:右边“甫”字的两小短横不能挨着两边,保持间距才好看。
师强调书写姿势,生打开《写字课堂作业》写两个。师巡视指导。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标出自然段。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出不认识的字,圈出难以理解的词语。
生朗读时,师板书“熨帖”、“凌乱”两个词语在黑板上。
2、课件出示同学们普遍不会读且生字表里没有出现词语:粘在,熨帖。指读,齐读。
3、我会认:出示带有生字的六个词语“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开小火车读。
再点生说说,那些字容易读错:“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再出示读音,点生领读。
4、趣味游戏读词:登楼梯。男生上楼梯,每读一个词声音变大一点。女生下楼梯,每读一个词声音变低一点。
三、多种方法理解新词。
1、课件出示难以理解的词语:熨帖、凌乱。学生齐读。
2、师引导:除了这两个词语,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词,也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师板书:明朗。
课件出示课文前三自然段。点生读,读完找人说一说“明朗”是什么意思。
预设:晴朗,总结第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借助近义词”。
将“借助近义词”的卡纸粘贴在黑板。
3、出示雨后初晴的天空图:你们观察过雨后初晴的天空吗?那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说出“光线充足”。
4、教师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我们理解词语的第二个好方法。将“联系生活实际”的卡纸粘贴在黑板上。
5、课件出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以及小气泡:二年级时,我知道在“寻找”这个词语中,“寻”和“找”意思相近,“寻”就是“找”的意思。那么“明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
点生按照上面小气泡的方法来说一说“明朗”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师:《说文解字》里讲,“朗”,明也。意思就是说“朗”就是光线充足的意思。而“明”是我们熟悉的字,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猜“明朗”这个词的词义。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三种方法“借助熟字猜词义”,师将卡纸粘贴于黑板。
6、出示第四自然段:利用“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等词语,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前文的“明朗”。总结出第四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师将卡纸粘贴于黑板。
师生看黑板上的卡纸共同回顾学过的四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和联系上下文。
四、水泥道的全景图与特写。
1、默读5、6、7三个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喜欢的句子,用圆圈圈出喜欢的词语。
2、和网格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喜欢它们的原因。
3、点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的落叶之美(特写):
预设:第五自然段“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梧桐树落叶的美。
师提问: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落叶之美?(数量,颜色)
4、再点生说说水泥道的美(全景):
预设:第六自然段“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师再提问,这一自然段又从哪个角度写了落叶之美?(光泽)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
朗读提示: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要读得舒缓平静,读出水泥道的意境之美。师范读之后,多次点生读一读。
5、镜头再次拉近:第七自然段里有哪些好词美句?
(1)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理解“熨帖”和“凌乱”。
预设:“熨帖”一词可以用到“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熨帖就是“紧紧地粘”、“平展地粘”。
“凌乱”一词可以用到“联系上下文”、“借助熟字猜词义”等方法来理解。“凌乱”就是“排列不规则”。
课堂小实验:师将梧桐落叶没于小桶中,再拿出来,粘贴于黑板上,这样的“粘”就是“熨帖”。
师:同学们看起来“凌乱”就是杂乱无章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却说“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自然之美”)
(2)贴一贴:贴出“凌乱美”
师:同学们,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是不是把美丽的梧桐树叶也吹到大家的课桌里来了?请大家代替秋姑娘将自己做好的梧桐树叶,随意地贴在黑板上老师画出的“水泥道上”。让学生参与创造。深切体会凌乱之美。
师:这种动人心魄的凌乱之美是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带来的,是美丽的秋姑娘带的,更是神奇的大自然带来的!
(3)师:同学们,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不止于此,你们看!课件出示图片。(天空中凌乱的云层、山谷里凌乱的五彩池、海面上凌云的鸥群、大洋中凌乱的岛屿)
(4)再读第7自然段,读出这种凌乱美。
(5)第7自然段有哪些好句子?
预设: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比喻句,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师: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写了落叶的美?(形状)
5、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读5、6、7三自然段,回顾美景。
点生回顾作者的写作角度:从落叶的数量,颜色,色泽,形状等方面描写了落叶之美。
6、谈一谈,你觉得作者能把水泥道写得如此美丽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
师: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能学习作者,做一个善于观察,用心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有心人。
五、布置课内积累作业。
1、用阅读摘抄本摘抄本文已学部分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词语不少于15个。句子不少于5个。
2、和网格小组成员交流自己摘抄的内容和心得体会。
课堂点评:
这节课是一节践行生本理念、讲究教学艺术的优质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方式多样,指导得法,实用性强;以生为本,设计科学,艺术性强。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教完了。我的教法很简单,就是带着他们读读课文,然后把“我”的大大小小的发现一一找到。边读边找,我们共同完成了如下的发现:
第一发现:天开始放晴了。
第二发现:天空多么的明朗。
第三发现:地面是潮湿的。
第四发现: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第五发现:水洼映着小小的蓝天。
第六发现:闪着雨珠的、金黄的梧桐树叶粘在湿的水泥道上。
第七发现: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的地毯。
第八发现:是一块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的地毯。
第九发现: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
第十发现: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的落叶不规则、有些凌乱,但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第十一发现: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愉快地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蹦跳、歌唱……
我把这些发现写在黑板上,学生看着共同寻找的发现,都笑了。肯定有老师说,这样教,太碎了,合并成三五条就行!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告诉我不要合并;课堂上,同学们的全部参与,告诉我这样找发现有意思。我手中有有关部门给我的四本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教学设计、教案,但他们所教都比我复杂,那些复杂教法,总觉得就是按部就班,虽然他们也谈到发现,但都是相当概括性,几乎是没有什么逻辑可谈的。大家可以细读这十一条,顺序不要变,相信你一定会读出某种逻辑。
为什么要这样一条一条找出来?因为背着书包上学,经过门前的水泥道,就这么点的路,为什么作者能写下这么细的文章?不就是将这些一条条发现串起来的吗?
我告诉学生,要想写好日记,每天把自己的若干发现串起来就行了。不难,作家张秋生先生就是这么干的。
熟视无睹是写不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年四季的微妙差异,如果你发现不到,同样是写不好文章的。
教这一课“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出现了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叠句(课堂上可以讲),但两次同样的句子,意思一样吗?学生说不一样。谈一谈理由。学生说,最后一次是对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的感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从“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第一回觉得看出来的。
我顺势说,如果“一夜秋风,一夜秋雨”改成“一夜春风,一夜春雨”“一夜夏风,一夜夏雨”“一夜冬风,一夜冬雨”,门前的水泥道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说,肯定是不美的,因为没有金色巴掌在上面。
同学们所说的感谢,我认为是对的。但教学参考书及名师们设计的那些课,看不出有这种设计与思考。他们所说的,我无法认同。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就这么简单的读与对答,我相信简单之教,学生们会有不少变化的。因为他们知道了平常之路、司空见惯的东西,突然一天的美,与季节有关,与自己的一条又一条的发现有关,与自己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发现串成文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