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朋友,你一定很好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有什么重要的知识点吧?那么不妨来看一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3课 《致蒋经国先生信》
一、 作家作品
1、 廖承志(1908—1983),是廖仲恺、何香凝之子,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2、 《致蒋经国
先生信》摘自1982年7月25日《人民日报》,作者是
廖承志
,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劝告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二、 字词积累
廖liào 咫zhǐ尺 会晤wù 瞬shùn逾yú 同袍páo 憾hàn事 悬xuán念
珍摄shè 妥tuǒ协 诠quán察 悖bèi谬miù 东隅yú 梗ɡěnɡ概ɡài 厝uò放
盍hé不 抉jué择 聆línɡ听 纷纭yún 祺qí瑞 伫zhù候 苟ɡǒu同
1、 幼时同袍:形容幼年时很亲密。
2、 政躬违和:文中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
3、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4、 难辞其咎jiù:难以推卸罪责。咎,罪过。
5、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6、 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
7、 毋庸赘zhuì言:无须说多余的话。
8、 旨哉斯言:这话说的对啊。旨哉,赞美之词。斯言,这番话。
9、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
10、未雨绸缪chóu móu:原指趁着天还没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修缮。
11、束装就道:整装上路。
三、 重点问题:
1、 主题:本文是书信,围绕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为中心进行阐述。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主旨,接着从不同角度,采用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劝说。感情强烈,推心置腹。论证灵活、逻辑严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2、 结构:
第一部分(1、2)叙旧,问候,说明致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3—6),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作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为和谈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7-8),表达对祖国统一、兄弟合欢的盼望之情。
3、 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他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
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4、 课文中“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在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中起了什么作用?
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利益而至个人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5、请收集有关资料,批驳“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谬论: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有“巡检司”;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大陆的教育和科举制度移植台湾等。
四、写作方法
1、 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本文首先树立正面观点,从国内、国际角度,通过鲜明的事实来劝说,又用“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道理,再次正面劝说,最后又引用所谓“罪人”之说反驳对方。
这样既可以把正确的观点阐述得更加深透,又可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 语言特色:多用文言,庄重恳切。
五、书信常识
一般书信格式:
1、 称呼: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
2、 问候:单独成行,前面空两格。
3、 正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空两格起写正文。
4、 祝颂语或致敬语:正文写完之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也可紧接正文)写上“此致”,转一行顶格写“敬礼”。
5、 署名和日期:再换一行,在右半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下边写上发信的日期。
第14课 《给儿子的一封信》
一、 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是刘亚洲,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他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随后又创作了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
二、 字词积累
抢掠lüè 锐ruì减 谄chǎn媚 露馅xiàn 胡同tonɡ 熟稔rěn 穿梭suō 羞愧kuì 屡lǚ次
蹂róu躏lìn 希冀jì 挫cuò折 发酵jiào 呛qiànɡ死 诀窍qiào 涅槃pán 疮chuānɡ痍yí
倚yǐ马万言: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鸡皮鹤发:像鸡皮那样粗糙而发皱的皮肤,像白鹤羽毛那样白的头发。形容老年人容颜衰老的样子。
瘦骨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得好像要露出骨头。嶙峋,消瘦、骨头突出的样子。
微不足道:微小到不值得一提。
三、 重点问题
1、 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信上提出了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诚实,不说谎;还对儿子提出了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
2、 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浓浓的真情,其中主要有几种情感?
一、 赞许、欣赏之情; 二、担心、忧虑之情; 三、希望、渴盼之情。
3、 概括文中列举的事例,并说说文中大量的事例有何作用?
爸爸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爷爷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闹红”;邓爷爷三起三落;红九军军长孙玉清之妻催人泪下的事迹;儿子喜欢平民胡同,不以高干子女自居;儿子在街上拾别人扔下的废纸放进垃圾桶。
文中列举的事例,有儿子的,也有他人的。前者可以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充分的依据,更有说服力,也可以更好地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注,拉近父亲与儿子的距离。后者则为儿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对儿子的希望更具体,更容易落实。
4、 十四岁作为人生的一个台阶,你认为还必须具备怎样的一些品质,才能培养博大的胸怀?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首先应该理解父母对我们寄寓的希望,之后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从小事做起,不计较个人得失;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宽容和理解;要有理性,坦然面对困难、挫折等。
5、 列举文中思想深刻,文字精练的警句并简要说明作用?
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途。
⑵自古人们就如此:当别人强时,用谄媚取悦对方;当自己强大时,用作践别人来取悦自己。
⑶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
⑷生命是一种宣泄,生命是一种咆哮,生命也是一个有无。
⑸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
⑹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
⑺十四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台阶。
⑻思想会发酵,心理雄关难越,但必须越,否则你就不能涅槃。
⑼豁达,豁达,再豁达。
⑽从生命入手,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过看重。
(11)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
(12)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格言凝练深刻、言简意赅,用在文章有既有哲理性,又起到了教育作用,生动鲜明地论证中心。
第15课 《给女儿的信》
一、 作家作品
1、《给女儿的信》的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本文选自《爱情的教育》。
2、本文(这封信)运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回答了“什么是爱情“这一抽象深奥的问题,讲明了一个人只有在爱情问题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获取得真正的幸福的道理。
二、字词积累
萌ménɡ发 渗shèn透 擅shàn自 蕴yùn藏 纽niǔ带
不可思议: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象,也不能理解。
忐忑tǎntè不安: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三、重点问题
1、 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对女儿提出爱情问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4-22):通过奶奶讲述的童话,回答了什么叫爱情。
第三部分(23):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人类不仅延续自己的后代,还要懂得爱,只有把爱提到人性的高度者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2、 课文结尾“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含义是: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神圣的感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应该得到呵护。如果有对它不忠贞、不珍惜、亵渎它,他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这句话用在文章结尾,既是对中心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深化。能使所要表达的问题更明确,中心更突出。
四、 写作方法
借事说理,即借助上帝造人的童话论证大道理,形象地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
童话是用丰富的想像和幻想及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它能使语言更丰富,表达的事物更清晰、具体、鲜明形象。
第16课 《给巴特勒的信》
一、作家作品
1、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政治和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在法国有很高的威望。创作长达60年以上,作品合计79卷之多,他的全部作品,都把仁爱当作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2、雨果名言: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3、本文的原题目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4、本文是一封回信。作者以书信体的方式批驳了当时流行在西方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谬论,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焚烧圆明园罪行的谴责。表现了雨果的正义、良知,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二、字词积累
赞誉yù 恍huǎnɡ若 连缀zhuì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ɡ 惊骇hài 晨曦xī
箱箧qiè 成绩jì 赃zānɡ物 给jǐ予yǔ
1、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状:描绘。
2、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而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3、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全部失去。荡然:空无所有的样子。
4、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5、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6、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三、重点问题
1、结构: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写信的缘由。
第二部分(2-10):盛赞圆明园和谴责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2、雨果在给巴特勒的信中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即赞美圆明园和谴责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3、作者在回信中是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从中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1)作者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的罪行,指出这所谓的文明人其实是野蛮的。
(2)认为法兰西帝国将赃物拿来展出,实属恬不知耻,希望有朝一日物归原主。
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同时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和厚颜无耻的狡辩的谴责和鄙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正义感。
4、作者极力渲染圆明园的美丽精致有什么作用?
1)为下文写圆明园的被破坏作铺垫,以“美”衬“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强盗所犯的罪行越是不可饶恕,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和愤怒。2)盛赞圆明园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5、文中列举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有什么作用?
进行类比,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雨果是法国人,他在文章里大骂欧洲人是“野蛮人”,英国、法国是“强盗”,身为法国人却骂法国——雨果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国家?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不是,他骂的是法国政府,而不是法国人民,因为爱国是要自己的国家变得文明,而不是包庇自己国家的缺点。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正义的良知,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热爱和尊重人类文明成果,所以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7、结合《世界遗产公约》,谈谈对“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的理解。
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四、写作方法
1、高超的语言艺术:第3段运用对比“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突出圆明园的艺术价值高;比喻“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形象地表现出圆明园是艺术的珍品。
2、运用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往往要比正面说感情更强烈、更发人深思。)
如: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意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
3)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4)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全部赞誉”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赞誉”其实是有力的谴责、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