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一般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动,但是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是基本不变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有哪些技巧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教师自始至终都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
2、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原则。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再然后,才是教师的参与。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多读,这样才会有所领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切不可在学生都课文还没有充分的阅读,甚至是还没阅读的情况之下匆匆开讲。
3、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原则。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良好的语感是“悟”出来“读”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的。故而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切不可以自己的感受作喋喋不休的支离破碎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尊重他们想表达与述说的欲望,让他们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即使他们的问题与见解有时看来是粗浅白幼稚的,但是要从他们的经历及认知能力出发尊重他们的体验。
4、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到关键作用的原则。坚信在学生们“乱哄哄”的讨论中会有智慧火花的碰撞;坚信这种“争吵”对他们意识的影响:敢于发言,且要言之有理,如何让别人乐于倾听自己,接受自己的观点;坚信他们在合作中会认识到:乐于与别人合作,如何合作得更愉快,更出色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基础;为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但在课堂上运用合作原则,讨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提高讨论的效率与质量,不然,小组讨论会变成闲聊、闹哄哄的机会。这可从小组组队的成员、讨论的时间长度上做些变化,如成员可二个、三个、四个有所变化,讨论的时间一次不宜过长等。
5、随时提供探究性学习材料的原则。探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在语文实践活动课里提供的素材才能训练,也不是如有关于文学与人生、于艺术、与自然等大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学习方法,因而可把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难度降低,它可是以阅读材料为基点而引出的对其语言特点、结构划分、课文主题的讨论等,也可是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而进行的文化内涵、科学内涵丰富的探究。
6、教案留空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数、步骤一一作好周密。详细的设计,这固然是一种极为负责任的做法,但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这也是一种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做法。因为即使我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了教学对象,仍会有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的提出,因为学生的个人经验及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为这些学生给予提出解决的机会。因而笔者提倡在我们的教案留出一些空白用以记录学生的问题,并把作为一个教学设计应考虑的要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权的、有更多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努力营造这样的氛围,要有助于形成这种学习方式。
一、
(一)兴趣性原则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对阅读缺乏兴趣,不能很好配合老师工作,因此也无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需要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当中,不断探索知识,从而掌握更多文化技能。
(二)实际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性原则,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真实的阅读场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记忆,便于其将所学内容灵活地应用到生活当中,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符合时代的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但是如果语文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表面,没有深层内涵,对学生起不到启发作用,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在课堂中,老师要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挖掘,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在展开阅读之前,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题,例如“本文主要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对文章有什么意义?”等,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开展课外活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为学生安排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师生之间要进行交流与探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例如,以《背影》为例,老师可以围绕《背影》这一文章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一此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例如描写老师、父亲、母亲等的文章,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人物描写的手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与实际相结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为每一篇文章的最终来源都是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以《苏州园林》为例,老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相联系,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或是图片,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使学生认识到苏州园林的美,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四)培养学生阅读意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一节课中,老师都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最关键的部分在于读,所以老师要教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联想到文章中描绘的景色或是人物,老师还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阅读当中。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另外,学生在阅读之后也要提出问题,并与老师或同学一同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例如,以《沁园春•雪》为例,在学生在阅读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文中都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寻找答案,阅读时会更加认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语文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所以,老师要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坚持兴趣性原则与实际性原则。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课外活动、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意识等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一、思想教育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主要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能力、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语文教材将课文中的思想、良好的道德传递给学生,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学习,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词句特点以及写作方法进行体会。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文章。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在忽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一味地讲解文章的遣词造句,肢解文章的结构。这种讲解会让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该文章。
当然,也不可以只一味地讲思想感情,这种讲解方式会使思想感情失去载体而变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并行,将课文的思想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掌握。
例如,语文教师在上《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这篇课文时,盖叫天的右小腿骨折了!断骨从靴子里穿了出来,鲜血染红了戏服。但是,盖叫天就一直坚持着,直到舞台的幕布落下来,他才倒在地上。学生不理解这种情感,但是从盖叫天的职业素养上出发,就可以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本文传递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均是教育学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结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精心制作的,能够将世界的人物与事情客观地反映处理。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通过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同时,学生只有完全认识了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描写事物的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相关事物,并让学生组织语言文字对这些图画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认识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时,应注重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上《父子骑驴》这篇课文时,应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的坏处,让学生认识到保持主见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养成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正确地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学会这些知识,能够知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较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重视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对此,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个别教学与小组辅导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教学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整体性,文章的思想含义、词句结构和内容具有统一性。作者通过段落安排和词句应用来表达中心思想,而学生要想真正体会文章的含义,就必须全面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形式。
而教学的阶段性是指不同年级阶段的教学,其教学要求不同,高年级的教学要求较高,而低年级的教学要求较低,但是,不同教学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小学的教学目标。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对应的训练任务。通过实施有计划性的教学措施能够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