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
教师们会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而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篇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读
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
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
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
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
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把学生罗列的汇总成排比句朗读,然后然后再朗读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四、学生质疑(生成环节)
期待学生的相互质疑碰撞出彼此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让老师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彼此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环节。这里有两个点期望学生可以关注到,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自己抛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最后两句似乎与上文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
五、“我爱这土地”,这里的“土地”可以换成“祖国”或是“国家”吗?
辨析这三者的关系。国家侧重于政治意义,相对于祖国,土地更加具体,意义也更加深远(补充材料)
1、土地(秦牧)(课前)
2、北方(课前)
3、国人的乡土情结:游子远游常会带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流放”,仅次于死刑,让你脱离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离乡,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远甚于肉体。可见乡土和国土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温柔的一个情结。
所以说,土地它不仅是祖国母亲的象征,还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时也是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诗人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来抒发他对这片土地忠诚与挚爱,任何苦难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们割裂,他们生死不离,“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诗人可以毫不矫情,把他的感情表达地直白而又炽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
1、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3、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4、学习创作格言。
5、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课标要求:不作为中考考查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
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
1、背诵《沙与沫》。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由背诵引入。(每人一则,直至背完)
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
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
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
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
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五、堂清测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默写并简要阐明理由。
六、作业:1、阅读《沙与沫》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篇5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3、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9、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10、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 板书
日初,日中
一儿,日初近(大),日中远(小), 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 ,一儿, 日初远(凉) ,日中近(热), 学无止境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篇6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想象的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丰子恺的有关介绍:生平、人们对他的评价、代表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采用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宜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安排:
1、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2、 加强对课文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美。
3、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让学生回味童年的天真烂漫,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对课文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 ,学生齐读儿歌(多媒体出示)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介绍作家作品
学生交流后师再补充(多媒体出示)
四、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内容(第一次先学后教)
1、教师导学一:我们先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2、指定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及时举手纠正。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并强调多音字及难写的字(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朗读两遍。
3、教师导学二:速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多媒体出示速读要求及提示)要求3分钟内完成。
提示:什么人干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用“本文记叙了 表现了 ”的句式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几个孩子画竹影的游戏,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五、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第二次先学后教)
1、教师过渡:课文写了“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多媒体出示教师导学三及示例)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示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赏析:比喻,有生活感,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准备班上交流。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
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明确。
六、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
请仿照课文中写景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至少写两句,4分钟内完成,小组内选出最佳者班上交流,比一比,看看谁写得最好。
七、教师小结
八、作业:(多媒体出示)
(一)必做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三到五遍
2、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写在作文本上,准备下节课交流。
(二)选做作业: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模板篇7
一、作者简介。
二、朗读全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少顷(shǎo ) 犬吠(fèi )呓语(yì )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ǎo)中间(jiàn)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惊觉欠伸(jiào)
三、联系课文,解释下面的字词,想一想与现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于是( 在这个(时候)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今意是:承接连词)
2、两股战战( 大腿 )
(今意是:量词事物的一部分; 屁股)
师:“两股战战”什么意思:两条大腿哆嗦直抖。 这个词好像在哪学过?在蒲松龄《东郭先生和狼》里面有一句话“屠自后断其股”,其意思是“屠夫从后面砍断了它(指狼)的腿。”
3、几欲先走 ( 跑 )
(今意是:步行、行走)
师:“走”古代作“跑”讲,我们能不能联想到一个词?(走马观花)释 义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常用来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cū luè)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mí huò)。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师:这几个词属于一种什么文学现象?
(古今异义)
师:那么同学们在课文中再找找还有哪些属于古今异义?找到的举手
古意 今意
1 、(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聚合,合在一起
句子翻译(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2、 (但)闻屏障中 只 转折连词,但是
句子翻译(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
3 、当(是)时 这 判断动词
句子翻译(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
4 、微(闻)有鼠 听 用鼻子嗅
句子翻译(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
5 、宾客意(少)舒 稍微 数量小
句子翻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6、 (稍稍)正坐 渐渐地 稍微
7 、中(间)力拉崩倒 夹杂 房间、中间、间隔
句子翻译(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8、 (虽)人有百手 即使 假设连词 虽然 条件连词
师:课后要注意归纳整理
四、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坐 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名词 口技人坐屏障 坐 动词2、妙 众妙必备 妙处 名词 以为妙绝 好,奇妙 形容词3、绝 以为妙绝 极 副词 群响必绝 灭,消失 动词师:那么这种现象叫什么?(一词多义)
师:这个在课文当中就比较多了。同学们再找几个,找到举手。
4、呼 忽一人大呼“火起” 呼叫 动词 呼呼风声 拟声词 5、指 手有百指 手指 名词 不能指其一端 指出 动词 6、乳 妇抚儿乳 喂奶 动词 儿含乳啼 奶头 名词 7、起 夫齁声起 响起 动词 夫起大呼 起来 动词 8、一 又一大儿醒 一个 数词 一时齐发 相同 形容词 师:课文当中像这样的词应该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要归纳整理。 师:其实我们文言文当中除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还有一种现象叫什么?(词类活用),同学们能不能在本文中找几个?
五、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2、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3、妇抚儿(乳 )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人拍着孩子喂奶)
4、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5、妇(手)拍儿声 用手 名词作状语
(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
6、无不伸颈,侧(目 ) 用眼睛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师: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作动 2、蹄之,用蹄子踢 名作动)
师:下面老师给一分钟时间给同学们,看看还有没有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的理解。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以前就有一个同学问过我,老师:那个“惊觉欠伸”的“觉”字,好像读惊觉jué啊。大家认为应该读什么?有没有同学读jué的?
师:那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读jué,而读jiào呢?(是因为这里是“睡醒”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对课文的字词,进行疏通,老师教你们的方法就是,学会归纳整理,课后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再找找。然后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或者课本上。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文结构
六、课文结构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第一部分(1)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第二部分(2—4)写表演过程(写表演者表演的几个场景)
第三部分(5)表演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语言揣摩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